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3 12:37:57瀏覽625|回應0|推薦8 | |
因為從事輔導室的助人工作,我對於憂鬱症帶給病患和家屬的痛苦和衝擊,非常能感同身受,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或願意理解的,牽涉到的不只是疾病層面,更多是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的壓迫。 書寫的主角是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夫婦,憂鬱症患者是部長夫人,在這樣優秀的頭銜下,被認為是人生勝利組的家庭裡,書寫的內容卻沒有任何偶像包袱,也毫無自尊心的困頓。這正是我一向認為最有利於走出憂鬱症的重要關鍵之一:坦然。 寫出那16樓即將一躍而下的內在衝擊,是何等血淋淋的教訓,兩個學理工的菁英,如何看待、對付、度過這一道道的衝擊,過程中充滿醫療的、家庭的、陪伴的、衛教的知識,根本是教科書等級的寶藏,而且,還多奉送一帖良藥:夫妻就是要甘苦同甘、不離不棄啊! 一.憂鬱症普遍有的自殺意念 當憂鬱症患者--部長夫人(以下簡稱夫人)--已爬到住家16樓的陽台外準備自殺,她打電話給大樓警衛並非求助,更不是開玩笑,而是希望幫忙人行道上清空~避免壓死無辜路人! 事實上,夫人已看過精神科門診,吃藥兩個多月了,雖然有改善睡眠,卻沒有比較好的療效,在部長先生(以下簡稱部長)的面前,每天難捱卻都勉強撐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所以,絕不可漠視或逃避這個輕生意念的所有訊息,唯有正視它,才能踏上復原之路,用盡全力去診療和陪伴,最後也必能克服它! 二.什麼是憂鬱症的樣貌? 就是失去一切的興趣,「我不想做任何事,不想跟任何人說話,書讀不下去,影集也無法吸引我的注意力,想到以前喜愛的音樂旋律,甚至會害怕。」(p.31) 腦海裡翻來覆去的都是各種解脫的想法,因為,不想再帶給家人任何的負擔;尤其,一旦看到新聞媒體報導有人自殺成功,更會帶來去行動的刺激,書裡也有特別寫到,這是危險的「維特效應」,尤其名人自殺更容易引起仿效。 三.面對憂鬱症,有時候要放下理工腦 部長念到博士,做到科技部長,擁有的是純粹的理工腦,理性至上的的他,怎麼面對太太的求救訊息? 「她跟我說什麼事都不想做,我是個老師,就排好課表,貼在冰箱上,要一天內做哪些運動、抄寫幾遍心經。」 「她跟我說心裡覺得很煩、很亂,理工科系的訓練告訴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把問題條列化,再一個個解開。我就請她把心中困擾的問題一條條寫在筆記本上,我們再來一一審視、解決就好。」(p.42) 其實還有更多的憂鬱是,感受,是感性腦;還好,疾病初始的教訓還來得及: 「16樓的風很強,強到差點要把她帶走,幸好最後我及時拉住她的手,也拉住那個差點終生懊悔的自己。我在救護車上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爺給我的警告跟寬容,我必須珍惜這個恩賜,無論如何都要永遠永遠保護她。」(p.45) 陪伴、包容、談心、帶給微笑......這些從來用不上理工腦的計算吧?! 四.隱忍的個性,是憂鬱症的溫床 夫人的媽媽就是一個習慣吃苦的人,孩子自然很容易習得這樣既吃苦又隱忍的個性,長期的逆來順受、有苦難言,這不就是憂鬱症的溫床? 「在成長過程中,我總是會先看到那些[我不配]的理由,壓抑自己內心的渴望,卻沒想到這些星星點點的渴望,長久下來,或許就堆積成了那些深藍色的、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流沙。」(p.54) 這裡我也看到中年後熟齡者的憂鬱威脅,孩子出走的空巢期,來自外在的價值感、意義感逐漸崩落,第二人生的憂鬱問題就會是身心健康的威脅。 五.青春期叛逆是好事 為了了解和掌握得到憂鬱症的原因,夫人坦然分析自己的生命歷程:從小順服、替家人、替他人想、有惻隱之心、體貼父母朋友,不敢(想)叛逆。唯一的叛逆是:考大學故意挑離家遠的成大;這符合一種常見的狀態:沒有叛逆的人,真的很容易帶著內傷長大。 難怪部長說:我的另一半是「Yes Girl」,「她寬厚別人的同時,是虧待自己。」,看不見自己躁動的源頭,也就不習慣表達、處理負面情緒,逃避久了其實並不會習慣,只是一再壓抑而已!最後就是:爆發。 六.引爆憂鬱症:注意重大事情發生和生活型態的驟變 憂鬱症除了遺傳和性格因素,要注意生活中突然的衝擊事件,那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夫人也分析了衝擊憂鬱的近因: 1.處理父親留下來的廠房土地出租,意見紛亂、做不了主、壓力很大。 2.購買退休宅的重新裝修,不斷自我懷疑。 壓力承擔不了,就會有一些很個別特殊的症狀出現,譬如:夫人覺得電腦喇叭和電子琴發出怪聲,她竟是懷疑被監聽,「我覺得似乎有股外界力量,一起住進這個屋子。」。 這些都是容易刺激憂鬱症爆發的近因、導火線,重大事件有很多種樣貌,譬如:突如其來的空巢期、退休、喪親、失業......等,毫無準備下的衝擊都會很大。 七.憂鬱症會失去自信和生活自理能力 憂鬱症越來越嚴重的樣貌,就是完全失去自信,和生活的能力,整個人只剩下疲憊空殼和無止盡的自責......。 「當時的我,像是一只破掉的沙漏,眼看著好多好多東西從我身上流失,包括自信、對他人的信賴、各種辦事的能力,全都慢慢漏光了,我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p.81) 夫人以前曾經自信地30分鐘各種鍋爐同時並用,就是一桌菜,現在: 「但是,現在光是炒盤青菜就花了一個小時,糟糕的是,難看又難吃。然後,我又開始進入自責的迴圈,怎麼連基本的家事都做不好,讓家人吃那麼難吃的菜,自己真是沒用!」(p.82) 「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很慢、很累、很煩,腦子裡像有個電鑽子一直不斷地鑽,停不下來,全身總繃得很緊。我開始睡不著覺,很累很累,可是睡不著。......記憶力開始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也跟著失準。......胃口也變差了」(p.83) 「我像一隻困在馬里亞納海溝裡的懶獸,每天一睜開眼,就感覺沉重的水壓,一整天只期待夜晚來臨,可以吃抗憂鬱劑跟安眠藥趕快睡著,因為只有睡著時不會感覺憂鬱,不會難過。」(p.84) 八.病識感:承認、相容、陪伴、然後走出這個病! 由於憂鬱症普遍的輕生念頭,一定要趕緊面對和預防,所以,首要就是大方承認、接納這樣的疾病,才有可能去了解、相容、治癒它。以下的憂鬱症檢查表很適合全齡的自我檢測:(p.88) 若過去兩星期曾出現以下所列九種症狀裡五種或以上,就可能被判定為憂鬱症。 (一)生理症狀: 1.失眠或嗜睡 2.疲累 3.食欲與體重改變 4.反應變慢/激動 (二)心理症狀: 1.一整天大部分時間都不開心 2.對原本有興趣的事興趣缺缺 3.覺得自己沒價值,或有罪惡感 4.無法專注、決定事情 5.有自殺意念,甚至計畫行動 九.勇於求助 「憂鬱症患者的照護者,一定要懂得向外求援,不能自以為堅強,也不要擔心麻煩別人,盡量向外求援。這是一場可能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你必須加強補給,每一隻伸出救援的手,都能幫助你再撐得更久一點,跑得更穩一點。」(p.104) 植基於婚姻就是一輩子的允諾,部長堅持向行政院長辭退部長,「部長很多人能當,但是我的太太只有我能照顧。」;夫人問他萬一好不起來怎辦?部長的回答很明確、很篤定、很感人:「如果你不會好也沒關係,我會永遠陪著你。」。 陪伴者的允諾,是用生命去捍衛生命,當然也就得先照顧好自己,一旦自己力有未逮,要相信專業,也要相信資源/支援就在你身邊,這才是真正的允諾! 十.重生派對,找回力量 藉由「重生週年派對」儀式,正面宣誓重生的力量和重要,跟面對死亡一樣,不避諱而能增生勇氣: 「他們不避諱談[那一天],就像從不避談我的病,很正面的將那一天當作我的[重生日],我心底很感動。」(p.117) 一旦如此,孩子也不得不一夕長大,面對媽媽的差點跳樓,後續起伏不定漫長的治療之路,也是陪伴者的孩子,不長大行嗎?一家人,所有問題攤開來大家一起面對和承擔: 「那時學中(老大)剛過30歲,學平(老二)才27歲,卻彷彿一夕之間長大。」(p.119) 老二也說得好:「如果你突然離開,那個陰影才真正是我們一輩子擺脫不了的負擔。如果我們再也沒辦法接觸你、聯繫你,這輩子連削弱那道陰霾的機會也沒有,你想想,那有多恐怖!」。(p.120) 這樣的儀式、對話、交心,就是克服憂鬱症的最佳「人和」環境,值得全家人全心的投入和經營。 十一.照顧者可以做什麼? 部長鼓勵陪伴者可以做很多事,多嘗試,不要氣餒,不要放棄,譬如: 1.運動,多嘗試,可以找到一兩種病患未退化還喜歡的項目。 2.拜訪親友:自在為宜,可以有天真小孩輩互動更好。 3.一起旅遊。 4.中醫、按摩、重訓、對話、美食、散步......。 另外,關於陪伴者的心理建設和準備很重要,部長的建議: 1.同理心的想像力:耐心不急躁的陪伴。 2.自立而立人:吸收憂鬱症的知識強化內在的信心和裝備。 3.激發求生意志。 4.相信會好。 5.感恩,憂友還活著就要感恩了! 6.出作業,譬如:說看劇的劇情、哼出歌曲。 「因為患者常感覺自己失能而自責,照顧者不能只是照顧,也要設法創造一些讓患者能夠反饋的空間,降低他的心理負擔。」。(p.157) 十二.去標籤化、污名化 「我一向認為憂鬱症並不可恥,它就是大腦生病了,跟身體的心臟、肝腎,任何器官生病一樣,當你的親友生病了,你希望他能痊癒,自然會四處求醫。」(p.130) 夫人一再強調:我們身體的器官或任何部分都可能生病,為何獨獨大腦出狀況、精神有問題,就會被排擠?被貶抑?甚至還會胡思亂想、相信怪力亂神,有人因此而被騙財騙色。 「為什麼同樣是身體器官的大腦生病了,就變成了一件可恥的事,懷疑起是前世或今生做的什麼壞事,所以才會靈魂崩壞?」。(p.170) 陪伴者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勇敢去除污名化: 「他(先生)從來不以我的精神病為恥,就只是個跟胃病、感冒差不多的病而已,沒有犯什麼錯。」。(p.171) 十三.關於服藥 關於吃藥會帶來的副作用:感覺的鈍化和剝奪,夫人很想不吃藥,但醫生篤定的建議: 「剛開始吃精神科的藥物常常會有這種現象,服藥時間長一些,這些感覺會漸漸消失。至於藥物的作用是支持我的情緒,讓情緒能維持在一個適當的範圍內,不會像當初想要解脫時一樣,盪到谷底。」。(p.111) 夫人對服藥的擔憂,也是一般人的擔憂,其實: 1.安眠藥也有不會成癮的。 2.抗憂鬱藥會因為個人的體質或服藥後反應而調整。 3.要相信醫生,要服藥比較長期才會有效,譬如:多巴胺型抗憂鬱藥醫生交代三個月,還有一種類別是血清素藥。 其實要面對和調整的是副作用:剝奪或扭曲嗅覺、味覺、聽覺,沒有胃口、想吐沒有尿意和便意,充分配合醫生的指示,不要擅自減藥、停藥。 十四.憂鬱症迫使對人生重新檢視和整理 夫人的治療,也搭配了諮商心理師的協談,因為年齡與背景相近容易同理,話因此說得出口,也說得更多,由此促成人生的重新檢視和整理,認真檢視造成憂鬱的主因,感覺似乎也跟女性的傳統角色有關: 「從前的自己,有什麼委屈都藏在心底,有什麼問題都先選擇忍讓,總是告訴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總是希望大家好,我就好。但這樣的個性卻累積的太多負擔在心底,成了助長憂鬱的柴火,在跟心理諮商師閒聊的過程中,我也領悟到這些道理。」(p.165) 很喜歡夫人以「行囊」來形容心裡的負擔: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長途跋涉的旅程,我們都是背著沉重形容的旅人,走過的歲月都是行囊的重量,本以為行囊裡面的東西都是必須的,從來沒想過要整理它,但其實肩上背著的往往是過重的行李。」(p.167) 遭逢憂鬱症,不妨視為人生的打破(所以不只是打擊),然後重新把元件一一的拼裝回去,藉此好好檢視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重新好好面對當下和未來。 十五.想死也沒關係:放下自尊心 為了讓夫人盡快恢復,除了醫療上的治療手段,部長也希望夫人大方參與社交活動,但,隱隱約約的,無論是憂鬱症或是整個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還是會讓夫人很退縮。 會在別人眼光中,更不利於憂鬱症狀的改善,越是隱瞞,越容易讓病情嚴重,以至於你會以為:他怎麼突然就去自殺?其實不是突然,是隱瞞和偽裝。讓別人知道想自殺,當然也是自己坦然以對,沒有自尊心的壓迫,才能回歸專業的治療。 「活著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我們才這麼努力,為了所有我們所珍惜的人、事、物而努力。每一個人都跟我一樣,在生命裡經歷著自己的容易跟不容易,那些快樂與苦難,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p.173) 十六.還有什麼可以幫助? 當憂鬱越來越減少後,夫人很努力的慢慢走出來嘗試向上的振作,這時候,陪伴者這時就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1.用書寫、受訪、分享憂友經驗,建議如何治療和陪伴等。 2.新的人生目標,新的活動。 3.找回原來的興趣:合唱、唱歌,重新讓生活有重心。 4.孩童的童言童語,絕對是對老人最好的解憂藥,尤其是孫子輩的互動最能激勵阿公阿嬤。 「很顯然的光靠醫療、心理諮商可能遠遠不夠,守護者在奮鬥和康復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p.208) 十七.除了治療計畫,更要有堅定的信念 部長分析憂鬱症的危險幽谷,會有三段的危險期,其中又以第一段最為嚴重,最容易造成自殺的階段,要如何面對? 「具體的建議就是,當親人診斷出明確憂鬱症後,最好暫時擱下工作,請一些假,趕快轉換為守護者的心態,協助憂友做好應變以及長期抗戰的準備。」(p.211) 這時候,陪伴者持續堅定的信念,可以帶來正向的力量,部長建議的憂鬱症復原計畫如下: 1.制定每日課程表,安排穩定、規律的運動。 2.多接觸大自然。 3.跨出家門,參與活動。 4.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 過程中,陪伴者絕不會是孤單的面對,更多醫療的、人際的、情感的、資源的、支援的介入或支持,可以讓復原計畫完整持續,復原的效果當然更快更好;所以,陪伴者信念真的很重要,產生正向的漣漪效應,由此可見。 #阿得的讀書會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