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爬人生第二座山前請先學習從第一座山下山吧:「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讀書筆記
2023/01/04 08:46:45瀏覽3236|回應0|推薦6

一.人生的兩座山

「倘若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以及定義自己,那麼第二座山就在於擺脫自我一以及放下自己。若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獲取,那麼第二座山在於貢獻。若第一座山是成為精英主義者,不斷向上爬,那麼第二座山就是成為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平起平坐,和他們並肩同行。」(p.18)

你想成就什麼樣的人生?看過很多中年後的覺醒,不分性別、貧富、族群、職業,都很想好好修好這門學分,讓人生下半場有更好的定向;但無奈的是,忙與茫,歲月匆匆,能靜下心來為此做足功課的,幾稀矣!

這是一件關乎一輩子幸福與喜樂的事,我們大半輩子追求社會化的功成名就,到底是自己的期待?還是別人的期待?作者區隔了幸福和喜樂的境界,「當我們感到喜樂時,通常覺得自己窺見現實更深刻與更真實的一面」。

二.喜樂的層次

所以,認清自己追求的價值和方向,為自己多還是為他人多?由此觀之,自私與自戀的人,也許有那麼些幸福,但很難有喜樂。參考作者所述關於喜樂的層次,作為我們開始爬向第二座山的指標:

第一個層次:身體層次,當你從事某些肢體動作,你會感到「心流」(flow),那是最美妙的感覺。

第二個層次:集體歡慶的舞蹈,所有扭捏害羞的束縛一掃而空,你會和周遭的人融合為一體,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

第三個層次:情緒的喜樂,它是一種突然爆發的愛,就像剛生產完的母親,看到新生寶寶的第一眼那種喜悅之情。

第四個層次:靈性的喜樂,一種無界限、純靈性的喜樂,那個當下這個世界都陶醉在神秘力量的魔法裡。

第五個層次:超越的喜樂,與大自然、宇宙和神合而為一的感受。

第六個層次:道德的喜樂,這種喜樂一開始的面貌,可能就是社會心理學家所謂的道德提升。

「道德提神的時刻,人彷彿會按下內在的重設鍵,把憤世嫉俗的感覺抹去,以希望、愛與道德啟發取而代之。這些道德提升的時刻非常能激勵人心,人會深受感召,很想採取行動做一些好事,放膽嘗試,自我犧牲,幫助他人。」(p 37)

三.道德生態的反轉

作者所說的個人主義反轉,來自於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擷取了過去的浪漫主義反文化運動所主張的表現型個人主義,將它變成現代生活的主流規範,處處充斥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口號。

由此,個人被無限放大,所謂的「自我實現」幾乎成為普世價值,但,它帶來的孤獨感、憂鬱症、自私自戀、缺乏連結、懷疑人生、沒有安全感......,又有誰關心?整體人類正承擔著苦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功績主義是現今社會最顯見的道德體系。它的存在是如此強勢,也看似如此自然的,以至於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已經開始讓我們用某些經濟詞彙來指稱非經濟活動。有些詞彙已經開始改變其意涵。品格(character)不再是以愛、服務與關懷為核心的道德特質而是一套以恆毅、生產力和自律為核心的職場特質。」(p.66)

四.山谷與曠野

作者以「山谷」來形容個人主義帶來的衝擊,也許解決了個人人權與發展的渴望,卻製造無窮的慾望和更多的失去,我們原本社群的連結越來越脆弱,甚至已毫無功能。有用與無用,似乎不是我們原本想的那樣,所以「曠野」出現了。

谷底,就是脫胎換骨的時機,把舊的個人主義做調整,走入曠野,回到人類社群合作的初衷,讓新的自己誕生。作者提示的三個改變步驟是:從山谷的痛苦,到沙漠的淨化,再到山頂的洞察,亦即,從受苦、到智慧、到服務。然後,重新找回自己。

「當你在谷底,若你夠幸運,你會學會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你會明白,你擁有的不只是想讓世界刮目相看的腦袋和天賦,還有心與靈,而且心與靈才是你最重要的部分。」(p.98)

「心與靈教導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我們最渴望的東西,唯有透過服務,才能獲得滿足和喜樂。直到那個時候,才能真正擁有愛人的能力,直到那個時候,才能展開人生的第二段旅程。」(p.101)

五 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的追求,從利己到利他,是英雄之旅,人生滿足的層次,從1-3,轉化到4到6:

1.物質滿足:享受美食好車豪宅。

2.自我滿足:功成名就,贏得勝利和認可。

3.智性滿足:學習新事物,了解周遭的世界。

4.世代傳承性( generativity):透過回報他人的恩惠和服務社群所得到的滿足感。

5.圓滿的愛:付出和得到愛,靈魂結合的狂喜。

6.超越:知道自己遵循理想而活所帶給我們的感受。

作者寫本書的起心動念,來自於在亞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開設一個「織造:社會構造專案」(Weave: The Social Fabric Project),關注於社群營造和人際關係修復的組織和人員,每天都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

「社會福利提供的是服務,而非關懷。這些制度將人視為『個案』和『客戶』。社會福利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它可以給予民眾財務上的安定與支持,但卻無法促成轉化性的改變。」(p.126)

「在實務上,我們透過做出承諾來獲得幸福--對於我們真正關心的事物做出最大的承諾,然後全心全意的實現這些諾言。」(p.139)

六.四大承諾之:志業

追求志業的心態,不放在自我的層面,不再追求高薪或舒適便利的工作,而是召喚著最深的本性,為著神聖的使命感去做,喚醒靈魂的嗅覺,勇於去承擔甚至冒險。

什麼時候會知道這樣的志業來臨呢?通常一開始都是模糊的,一團亂的,但只要你堅持朝著人生的目標逐步向前,慢慢就會剔除其它的可能,也許加上良師益友的指引,路徑會越來越明朗。

路徑上總是會有誘惑,摒除經濟至上或玩樂總是對的,專精很重要,「志業可以治癒我們的焦慮不安,專精於志業很像挖井,你每天做相同的事,日復一日,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愈挖愈深,而且愈來愈會挖。」。

很多時候志業的樣貌看似重複而無聊,就像書本裡面舉的「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例子,完全是紀律打造出來的志業,幾乎是無聊的禁慾生活:

「史普林斯汀的早期職涯都在酒吧工作,但他在工作時從來不喝酒。他一輩子在唱和工廠有關的歌,但他從來不曾去過任何一間工廠,他有很多歌和汽車有關,但他年輕時並不會開車。搖滾樂的主題是狂野和享樂,但史普林斯汀在演唱會結束後永遠只做同一件事:一個人待在飯店房間裡,陪伴他的只有炸雞、薯條、一本書、電視、和一張床。」(p.198)

七.四大承諾之:婚姻

美滿的美滿婚姻,不只是承諾而已,作者引用紀伯特的詩:[已婚],令人感觸到愛到盡頭仍然是無盡的愛;雖然,婚姻是單身生活突然變成兩人的冒險,而我們也會獲得更多的獎賞和回饋,追求值得擁有的幸福,於是,更多人前仆後繼的投入這個婚姻的懷抱。

然而,不可否認地,個人主義型婚姻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把人拉離自我的目標,另一方面,不讓的我們實現最深的渴望,「個人主義主導的文化削弱了美滿婚姻的定義」,也就是說,個人主義主導的婚姻並不是融合關係,而是一種結盟,寄望從婚姻得到自我發現、自信和個人成長。

那,理想的婚姻是什麼?作者用「終極道德教育」來闡述:「婚姻是否能夠幸福,取決於你能否喜樂的接受對方的勝利,也取決於能否溫柔的糾正對方的缺點。」,然後的,願意去經營各個階段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階段一包含:1.注意力聚焦;3.好奇;3.對話:發自內心的微笑;4.不斷把門推開(自我揭露)。

親密關係階段二包含:1.允諾;2.燃燒(激情);3.躍下(一起承擔);4.危機(吵架);5.寬恕(信任);6.融合:自我渴求的食物,無法填滿內心的空缺;唯有熾熱的愛情,才有足夠的力量將自我打倒。

所以,作者提出考量是否結婚的三個觀點:

1.心理觀點:指人格特質,可以從一個人的家庭和人際脈絡去了解;另外,從依附關係觀察:「根據一項長期的權威性研究,90%的安全型依附者會結婚,其中21%會離婚;逃避型依附者有70%會結婚,其中50%會離婚;至於焦慮型依附者的離婚率就更高了!」。

2.情感觀點:三個元素~親密關係、渴望、自我犧牲的愛。

3.道德觀點:誠實嗎?信守承諾嗎?道德的言行一致。

婚姻中的溝通和經營,作者列出許多實用的觀點:

1.「主動邀請模式」(bids in volleys)對話,包括三種模式:「靠近邀請」(toward bid)、「遠離邀請」(against bid)、「拒絕邀請」(turning- away bid),而「在成功的婚姻裡,夫妻之間發生靠近邀請與遠離或拒絕邀請的比例是5比1」。

2.「離婚通常不是因為衝突的次數增加,而是因為正向經驗的次數減少。」(p.256)

3.「根據高特曼夫婦的研究,有四種不友善的行為會導致夫妻離異:輕蔑、批評、防衛,以及築牆。」(p.256)

4.夫妻發生衝突時可以採取:一.以中性用語陳述問題;二出擊,了解意思;三表明立場,陳述自己看法;四.接觸,折衷方案。

5.再次承諾的藝術:「婚姻中有兩個經典的危機時期:小孩剛出生時,以及意志消沉的中年期,」(p.257)

6.優越感:「婚姻關係中必然有差異和歧見,但多數時候那不是婚姻被摧毀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把歧見變成了爭奪優越感的戰場。」(p.260)

7.第二次戀愛:「第二次戀愛就是第二座山之愛。經歷過第一座山的驚險刺激,以及谷底的磨難之後,你們現在一同來到更寬闊、更無私的人生巔峰。」(p.262)

八.四大承諾之:人生觀與信仰

關於人生觀與信仰的承諾,是一種智性的承諾,正如作者引述托洛斯基(Trotsky)的話:「年輕時加入激進運動,很像是在年輕時談戀愛。你交往的女孩可能會形象崩壞,但談戀愛的經驗非常有價值,即使是後來理想幻滅,都無法完全抹煞其價值。」(p.269)

一種理想的價值觀追求,是關於作者採訪過、親近過、崇拜過的傅利曼、巴克利,「直到他們過世那天,還一直在推廣理念、為理念而活,並且試圖讓世界朝著他們的理想稍微靠近一點點。他們是做出智性承諾的典範。」(p.269)

這個章節作者引用自己就學芝加哥大學時,從教授所教學會的六個價值呈現:

1.歡迎進入學者的行列,閱讀、思考、辯論、對話。

2.認識歷史上各種道德生態。

3.怎麼看事情,「懂得怎麼看事情的我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而是謙卑的表現。它代表把你的自我(你的需求和願望)拋開,如此一來,你才能看見事情的真實面貌,而不只是自身利益的投射」。

4.智性的勇氣,「智性生活中最困難的部分,是將真理和能夠讓你受人喜愛的事情分開」。

5.情感知識:學到新知識以及情感知識。

6.可以熱愛的新對象,天生的求知慾。

然後是關於信仰的承諾,特別提到蘇聯時代的索忍尼辛為代表,「歷史上的偉人有很高的比例是在監獄中獲得神秘體驗。因遭到囚禁而把一切都多走了----為物質生活而努力、外在的自由、事情塞得滿滿的時間表。至少對某些人來說,內在體驗和靈性狀態是他們僅剩的東西。這個領悟使他們明白,這些內在狀態其實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體驗,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p.284)

對於信仰的承諾,作者清楚陳述是:在順境和逆境的時候,都要能堅守信仰。向信仰做出一輩子的承諾,即使人生有許多起伏,仍然要對信仰的直覺、學習和遺忘做出承諾。用「坡道與牆壁」概念來譬喻:

信仰之路的牆壁(阻力):1.築城心態(尤其是性的觀念);2.不願傾聽;3.侵入式的關懷;4.智性的平庸。

信仰之路的坡道(助力):1.儀式;2.毫不掩飾的信念;3.禱告;4.靈性意識;5.談論善惡的語言;6.來自信仰的純粹震撼。

九.四大承諾之:社群

健全社群的特徵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深厚,彼此信任,擁有共同歸屬感,對彼此承諾是常態,互相幫助已成為習慣,對彼此付出發自內心和靈魂的情感;當危機發生時,關係比較密切的人會彼此關照。作者舉例:你可能不會想到,有沒有社區圖書館可能可以決定居民會不會在熱浪來襲時死亡。

關於人生四大承諾的「社群營造」章節,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Mary Gorden在加拿大安大略創立的「同理心之根」(Roots of Empathy)計畫,每個月有一天會由一位家長帶著小寶寶到教室裡,讓全班同學圍在四周觀察並討論小寶寶的一舉一動,學習站在小寶寶的立場去感受事物,理解學習情緒素養和依附作用。

有一天活動中,一個八年級的男孩叫戴倫,突然說他想抱抱那個小寶寶,因為他是寄養家庭的孩子,而且留級兩年,外表看起來又有點嚇人,小寶寶的媽媽雖然同意但是很緊張,結果證明:戴倫很會抱寶寶,把他抱到一個安靜的角落搖他入睡;後來他把小寶寶還為給媽媽時問了一個很單純的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人愛過你,你還能成為一個好父親嗎?」

社群再造的開始:

1.始於承諾;

2.必須以整個鄰里為單位來進行變革;

3.投資於某種便於居民集會的科技,創造讓大家聚在一起、向彼此靠近、信任的管道或平台;

進一步,社群營造可以:1.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2.採取行動:使社群脫離孤立。作者分享一個很不錯的「居民守則」:1.靠自己就好;2.社群先於自己;3.主動創造連結;4.放眼未來30年;5.激進款待;6.社群才是專家;7.甘居下位;8.弱勢者擁有最多;9.一部分的過失是我的。

「比較好的社群營造對話聚焦於可能性,而不是問題。」(p.384)

「當整個群體、整個社群繪製出完整的系統圖,並各自持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以持續性的回饋對話作為輔助,才能創造集體影響力。」(p.391)

擺脫個人主義式的各自孤立,社群運作有連結,有交心,有分享,有責任;最後,作者提醒運作得最淋漓盡致的社群會有兩個核心的要素:建立貢獻的倫理(每個人都要付出),及全面協作的倫理(每個人都有責任)。」

#有感讀書會薛拔導讀和小p照相都超棒的借圖檔用一下

#阿得的讀書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803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