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師到平凡人都一樣要學習的臨終陪伴:「死亡與生命手記」讀書筆記
2022/09/25 10:10:06瀏覽1387|回應0|推薦4

在我心目中歐文•亞隆 (Irvin Yalom)的地位太崇高了,可比擬民國七零年代我在大學念心輔系時的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雖然我也只是讀過歐文的兩本書,但他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洞見,精闢哲學觀完美融入於心理治療,給過我很多的啟發和指引,尤其在年過50後更有甕底好酒之感。

說起歐文大師的太太瑪莉蓮•亞隆 (Marilyn Yalom),我也是很後來才發現我看過她的書,是十幾年前偶然間買到的「太太的歷史」,但當時我並不知道他們的關係。這次因為「斷食善終」的緣分,讓我重新認識這麼棒的心理學大師,以及深入他和太太瑪莉蓮在癌末的病痛和自助安樂死的過程,死亡的威力,讀來特別震盪。

一.死亡不是悲劇

「一個87歲女人的死亡,只要對自己的一生無有悔憾,就不是悲劇!」(瑪莉蓮)

瑪莉蓮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從化療到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都確認無效後,心中不斷浮現的,只剩下如何能減少這些的痛苦折磨,好好善終,畢竟她自覺一生活得已夠充實快樂了,唯一放不下的,只剩下另一半歐文,即使他是心理治療大師,但也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二.活得沒有遺憾

「病人每有死亡恐懼,我安撫他們所用的理念,最有力量的莫過於要活得沒有遺憾。」(歐文)

歐文大師始終對於死亡焦慮的治療是情有獨鍾的,也來自於他自承對於死亡恐懼的面對,書裡引用哲學家塞尼卡的話很棒:「不懂得生活的人,不可能為死亡做好準備。我們別無選擇,定要充分地活出來才行。」(p.42)。

三.喪偶功課就是自己死亡的先修學分

「我希望你明白這一點:沒有你,我照樣活下去。我無法忍受的,反倒是妳活得那麼苦,為我受那麼大的罪!」(歐文)。

除了面對結婚已達65年伴侶的癌末病痛,88歲的歐文也有自己老年軀殼的警訊,他因嚴重的心臟問題,需緊急安裝所謂體外節律器,他稱之為「金屬盒子」,這個盒子讓他清楚:不但是自己老婆的死亡即將到來,恐怕自己的死亡也是可以預見,但死得安詳,死得其時,又何足懼?

四.死亡是最好的老師,讓人生終點前有所徹悟

尼采說:「心理起了自殺的念頭,反倒是極大的安撫:就這樣,有人熬過了許多個黑暗的夜晚。」

可以掌握死亡的倒數,可以放下苦痛,瑪莉蓮真心感受到所有至親好友送達的溫暖,讓她也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終點其實就是人生功課的總結,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仁慈與心懷感恩,「我明白了,一個人活著並不是只為了自己,還有別人,這個道理或許天經地義,但我卻是直到現在才充分理解。」(p.52)。

五.沒有伴侶的預想

「生平第一次,她的死亡不僅真實,而且近在眼前。一個沒有瑪麗蓮的世界,想起來都覺得可怕,心裡不經掠過隨她同去的念頭」(歐文)

沒有伴侶讓歐文一開始是不願去想,但隨著不可避免死亡的靠近,首先就是考慮要不要從職場退休?他熱愛工作,但自己記憶力已經不行,於是,誠實跟來訪個案致歉,決心退休;然後,全心投入閱讀自己過往的作品,好好直視死亡,預做準備。

六.重溫記憶中的充實和美好

米蘭•昆德拉說:「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在重溫[凝視太陽]的篇章,死亡焦慮無所不在,但夫妻倆的鶼鰈情深過往再三重播,安撫個案的種種歷歷在目,這些記憶中的美好,反倒讓歐老心裏比較篤定,「許多年來,我深信不疑的是,死亡焦慮與人生虛度的感覺成正相關。換句話說,人生越是虛度,死亡的焦慮就越強烈。」(p.105)。

七.讓友誼安撫死亡的畏懼

「最近隱藏的痛苦之泉在夢中噴湧而出,意象鮮明。夢裡我打電話給一位朋友,她說,她成年的兒子前一天去世了。我開始呼喊、發抖、哭著醒來。實際上,這位朋友沒有兒子。那麼我又是為誰而哭呢?或許是為自己。」(瑪莉蓮)

對瑪莉蓮來說,儘快的安樂死當然可以無病無痛,但我並非因此沒有了恐懼,恐懼死亡不就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倒數計時,女性文學聯誼會的好友們秘密地、突然地造訪,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和溫暖,送上一本限量版的[給瑪莉蓮的信],真心友誼的滋潤,是安撫與陪伴的良方。

八.離苦得樂,從告別開始

「我活在痛苦和折磨中至今已經十個月,我跟你說過不知多少遍,一想到我還要這樣活下去,我就受不了。我歡迎死亡,我歡迎沒有疼痛,沒有嘔吐,沒有化療腦,沒有無盡的疲憊,沒有恐懼。......拜託,你得讓我走了!」(瑪莉蓮)

十月,醫師宣布停止瑪莉蓮的所有治療,因為已確認無效,經醫師評估大概只能活兩個月,瑪莉蓮很淡定,決定把握時間向至親好友告別,決定辦一場名為「四個生日和一場喪禮」;最後等待死亡的過程,家人的輪流陪伴,大家的坦然示愛和溫馨支持最是感人。

九.不是等死,是經過妥善安排後的:善終

「所有陪伴我一生的書籍、文章及物件,對我的孩子及孫輩並沒有什麼意義,......最好的處理方式莫過於將之當成『一般物品』就此清掉」(瑪莉蓮)

在作者居住地,醫師協助自殺是合法的,也是不少見的,所以最後癌末臥床期間,安寧照護團隊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一個有經驗能引導善終過程的醫生是最基本的,能讓病患心情更穩定,不會增添任何的痛楚和畏懼。所以,瑪莉蓮更能從容處理生前的「遺物」:送出紀念意義的金飾和一輩子珍藏的書。

九.放手

「冰冷一吻,伴我餘生」(歐文)

時候到了,瑪莉蓮自主的用吸管吸入致命的混合毒藥,合法完成自殺,完成一生志業。至於歐文,透過換位思考,勇敢接納太太的死亡意志,「我要求自己想像另一種情況:如果事情整個相反,如果快要死的是我,瑪莉蓮一如往常那樣深情地照顧我;如果我知道自己只剩下幾個星期可活,我會擔心瑪莉蓮如果度過沒有我的日子嗎?當然會!我會非常擔心她,會祝福她一切平安如意,療效立見,我覺得好多了。」(p.170)

十一.學習做:鰥夫

「這是我第一個沒有瑪麗蓮的夜晚。爾今爾後,直到生命結束,每個夜晚都將獨眠,而這則是第一個。」(歐文)

喪偶者,不管做過多少準備,該來的衝擊必定會來,即使他是心理治療大師,擁有所有處理死亡焦慮的專業知識,但情緒是坦白的,歐文坦白書寫和面對,重新學習一個人獨立生活;然後家人也盡力做好喪偶初期的陪伴和扶持,讓歐文的情緒和生活可以平穩下來。

十二.悲傷反應

「有些事情即使只是我一個人經歷,即使無法與瑪麗蓮分享,並不會減損其價值、趣味及重要。」(歐文)

很難想像兩人一起度過70個聖誕節,65年婚姻生活,生命是如此的緊密結合,如今死別,時間,雖然是最好的療傷藥方,但悲傷反應也是必然的,譬如:逃避處理瑪莉蓮的遺物,「瑪麗蓮的東西,我不想去碰--不想保留--又不想去處理。沒錯,我是幼稚,但我不在乎......有一大家子人幫忙清理死者遺物,令我汗顏不已」。

十三.只要心中有她,她就不算死亡了!

「我們解髮65年,儘管明知她已離去,如果在我看到我們的書時,沒有告訴他的衝動,那才真是奇怪!」(歐文)

經過當神經學教授的學生解析,歐文理解到,遇到任何新鮮事事,想「告訴瑪莉蓮」是「內隱記憶」,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程序;但明知瑪莉蓮已過世了,則是「外顯記憶」。這沒有矛盾,是記憶分開管理,我們忘不了慣性,夫妻一輩子,是明明白白互相制約、互相習慣、互相疼愛的記憶集合,根本不管內隱還是外顯。

十四.求靈性的安定

「我很確定,自己已經接近人生的盡頭,但奇怪的是一點死亡的焦慮都無----我心平靜異常。如今,每想到死亡,『要和瑪莉蓮會合了』的念頭,就讓我覺得安慰,這樣的一種念頭如此撫慰我心,我或許不該質疑,但我卻躲不開自己的懷疑主義,畢竟,『和瑪莉蓮會和』指的又是什麼呢?」(歐文)

無神論的歐文,在陪伴愛妻的死亡過程以及喪偶後的衝擊,總是時而不捨時而頓悟,證實了即使是心理學大師,在死亡面前也是平凡人,求心靈的安頓,即是最重要的功課,坦然,才能帶來資源和力量,譬如關於喪偶帶來的性衝動,雖是難以啟齒的,還好他仍有治療師團體定期聚會可以得到支援。

十五.書寫是透過自我對話的療癒

「書寫,無非是使我們的存在有意義,儘管我們都難逃被掃入血肉之軀衰頹死亡的最黑暗境地。但不管怎麼說,這本書幫助我們巡禮了生命的結局。」(歐文+瑪莉蓮)

對歐文和瑪莉蓮夫妻檔來說,一輩子最擅長的就是研究和寫作,當兩人決定就親身的死亡議題來對話和書寫,生命的出口和流動於焉展開,我很清楚看到,整本書寫最多的,不是恐懼、否定或憤怒,是愛,兩人的愛,家人的愛,友誼的愛,這不就是面對死亡困惑的正解:愛可以傳承一切!書寫,對兩人來說,就是留下愛的見證!

註:圖片說明,凡讀過必留下痕跡!讀這本「死亡與生命手記」,順便找尋以前與兩位大師著作的緣分,書櫃裡只找到「叔本華的眼淚」和「太太的歷史」,記得我還有「凝視太陽」遍尋不著真是可惜!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720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