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創造「困境」才能把技能的學習逼到不得不「自動化」的境界:所以為什麼演奏樂器時我是「不靠譜」的人
2022/03/02 10:29:33瀏覽1892|回應0|推薦9

我中學時代開始玩吉他,那時候都是跟著兄長們隨意的彈,沒有拜過老師的自學模式,只有少數時候會很認真彈一下下,多數時候都只是隨意的玩,就看當時聽到什麼歌我就會試試看。

但有一件事很困擾我,就是看譜,一開始受限於自己視力不太好,就近看又覺得身體會壓到吉他,不怎麼舒服,後來乾脆都不看譜了!沒想到,就這樣「自我了斷」情況下,反而逼出了我抓音的「音感」。

我的吉他音感表現,就是只要我會的歌,我大概可以「和弦+單音」演奏,這是一種「雙軌並進」的「自動化」,一方面你要彈奏歌曲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你又要同時彈奏和弦,然後,這兩者還要在拍子無誤的狀態下同時進行。

以流行歌最常用的C和G大調來說,其實這並不難,也無關天賦,跟任何技能學習一樣,你只是要讓學習階段進入大腦基底核的「自動導航」模式即可;而我因為不方便看譜的困境,或叫做「有益的困境」,逼我不得不走出舒適圈(看譜慢慢輕鬆彈),不知不覺就練出了音感。

所以,走出舒適圈很重要,創造「困境」是自動化的捷徑!喜歡心理學的我,試著用大腦科學再解釋一次:

學習技藝的大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新手學習新技巧時會活化前額葉皮質,稱為「新手腦」,是有意識的外顯層次,譬如看譜彈唱即是;另一個是經過一段時間行為模式的熟悉,這種控制功能會轉移到與習慣有關的基底核,稱為「專家腦」,是無意識的內隱層次,所謂「自動化」,譬如憑音感彈唱即是。

要「自動化」的精熟,除了不斷練習,有「困境」會更快更逼出卓越,你去找專業教練來教你,通常也是練習從困境中去突破和精進。自動化的好處有三:

一.釋出注意力:把複雜技巧整合為流暢的一體,減少注意力的負擔,多出來的注意力就會去注意更高層次的技藝學習;

二.演奏時可以更融入情感:因為可以自動導航演奏出旋律,也就不受看譜的專注力干擾,而更能把感情融入和詮釋。

三.類化學習:一旦自動化,就是掌握了「心智表徵」,學習方法可以類化到其他的技能學習。(譬如我的吉他音感,就可以類化到胡琴、薩克斯風等其他樂器的抓音)

所以我彈奏一首流行歌,和弦的彈奏完全是由專家腦自動化產出,多出的注意力自動去感受主旋律,然後用單音配著和弦彈出,這是很流暢的自動化;就好比桌球或羽球高手,一旦對手球打過來一瞬間,根本不用等球掉到哪裡再回擊,拍子和姿勢直覺地自動化就定位回擊,多餘的注意力還可以構思接下來的進攻策略。

要鼓勵多經營你的「專家腦」,掌握「心智表徵」,這樣「新手腦」就可以不斷繼續學習新東西,然後學到老、不易老。

要練就到能自動化執行「心智表徵」的能力,也有難度等級高低的差別,所需時間也必然有所不同。以我吉他「和弦+單音」很入門等級的抓音演奏來說,我估計專心練一年就練得起來,你可以試試這麼做:(開個玩笑:當然最快的方法就是把你弄成瞎子)

1.以C調和G調為主的和弦伴奏歌曲,至少先練個2、30首,熟悉基本和弦的音感。

2.不看譜情形下,打開YouTube設定熟悉的歌,將吉他移調到同調,然後試著彈伴奏和弦,可邊錄音,練習配到完全和諧才停。

3.一樣的,不看譜情形下,一樣是熟悉的歌,移調到同調,試著跟著旋律彈出一模一樣的單音,重複練習到完全正確。(千萬要有耐性,不要去看譜)

4.經多首歌的重複練習,開始試試自己很熟的歌,不開音樂,心中響起旋律,試著用和弦+單音練習配看看;只要能堅持練個20首,恭喜你,抓音音感快要達標了。

5.如果要再快一點的方法,就是找一個老師照樣跟著彈,一段一段跟,一首一首模仿下去,到一個經驗值後,就可以換成自己主導抓音練習了!

很多人誤解以為所有盲人「都」有很好的音感,其實真相並非如此!許多盲人的音感好雖是事實,但那是因為盲人必須善用聽覺來彌補視覺,為了掌握外在的資訊;當人在陷入困境時,不得不去突破,只好不斷練習、刻意練習,跨過撞牆期,就有了「專家腦」的毅力和能力了。

最後,關於卓越、大師、苦練......,我很喜歡「喚醒你心中的大師」書中的三段話,引來作為此篇的結尾再恰當不過了:

「學藝時,我們往往挑容易上手的部分開始操練,較熟練後,情願反覆練習這些部分,也始終不去強化弱點,於是把一個功夫學得殘缺不全。」

「這是業餘之路,要躋身大師之林,該採用的方式或可稱之為抗力練習,原則是這樣的:在練習時,專挑違反天性的方向走,首先,你要抗拒對自己寬容的誘惑;......第二,你要抗拒令注意力分散的誘惑。」

「若不經歷痛苦與懷疑,心智會安於陳腔濫調之中,停止前進,最後連靈魂也一塊死去。」

註~吉他亂彈的影片只是為了印證我「自動化」的理念,其實是很入門、很隨意的亂彈,畢竟我從沒上過一堂吉他課,也幾乎不看教本,很單純、粗略的摸索心得而已。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186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