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22 13:22:43瀏覽4109|回應1|推薦8 | |
封面的龜兔賽跑意思夠清楚了吧!從小常常聽到老人家對小孩子裡面發展比較慢的那個,稱「大鳥慢啼」,這句多少是含有安慰的話語,也算是見證從古至今晚熟小孩的吃悶虧;一般我們對表現亮眼早慧的孩子多所看重,對溫吞慢熟則是頗有不耐,就教養和人生發展來說,很容易產生一輩子的影響或傷害。 本書是我見過專門敘寫「晚熟」議題,易讀性最高的,能引經據典的精闢講解,又能放在生命宏觀中看見輕重緩急,剛好書名的副標就點出了這本書的亮點:「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何止是父母需要耐心,充斥「年少得志」的社會氛圍下的教育和傳媒系統更是需要。 正如作者所言的書寫本書動機: 「我認為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人類與社會也因此付出的代價,所以我決定研究這個主題,進而寫出這本書,我相信如今我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這些大器晚成的故事。」(p.13) *一切從自身被羞辱的經驗開始 「在一個寒夜,某個屈辱讓我對自己的一無所成有了頓悟。」(p.109),25歲的作者,雖然是畢業於史丹佛名校,但沒有找到什麼好工作,某晚在當夜間保全巡邏廠房時,才驚覺隔壁的廠房的一隻狗一直叫,原來,隔壁也有保全啦!自覺卑賤的工作,竟等於一條狗! *晚熟並不是我們的錯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成長速率當然是不一樣的,但受制於教育制度的設計,幾歲入學、升學、畢業、甚至是工作,速率慢的,往往不只是被忽略,更多是被壓迫或貶抑。 值得珍惜的人性,無分早熟晚熟,「大器晚成在過去被視為沉著與堅定,如今這越來越像是口頭上的安慰,像是在說你有缺點與不足之處。這種趨勢很糟糕,貶低了我們生而為人的許多重要特徵,例如經驗、韌性,以及終身進步的能力。」(p.22) *我們對英雄出少年的偏愛和失焦 從[富比士雜誌]的「30歲以下30位傑出青年榜」,到[時代雜誌]每年推出「最有影響力青少年榜」,我們看到了昂揚的少年迎向絢麗的陽光,全身散發萬丈的光芒,但,美國名校申請條件卻日益困難,指導的書籍、課程和商品暴增,才藝與運動項目的補習充斥,大學名校的學歷成了美好人生的門票,而其代價就是:服用注意力缺乏、憂鬱症、行為控制藥物大增,尤其是青少年,憂鬱症和焦慮症盛行率增加70%,「年輕人不再樂觀,反而恐懼失敗」。 *以能力為衡量標準的殘酷謬誤 一百年前的「比奈測驗」和「史丹佛-比奈測驗」,的確有效幫助一次大戰入伍新軍的人力分類,但衍生的優生學、種族優越主義卻令人心驚膽跳;1926普林斯頓卡爾布萊漢編製的SAT,後來陸續得到美國大學入學資格的採用,但要知道的是:1934年他過世前卻稱此測驗是「天大的錯誤」。很多原因促成,譬如:公平性,1933年當上哈佛校長的柯南特,讓SAT成為打破貴族入校的特權,篩出各外來族裔、窮人的「高智力」學生,似乎看到西方某種「科舉制度」但影子。 *兩個定律來反思能力和性格測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坎貝爾的「坎貝爾定律」:「如果一個量化社會指標用於社會決策的程度越高,這指標就越容易走樣,也越傾向於扭曲與損害著指標所設定的社會過程。」 英國經濟學家查爾斯古德哈特的「古德哈特定律」:「任何用於管控的衡量方式皆不可靠。」 面對當今跳躍式進步與變動的年代,類似像Uber 、 Airbnb這種的「位元」公司,更能吸引高智商的年輕才俊去開創和革命,反觀這是過去傳統產業的「原子」等級公司不敢想像的;而單一尺規的SAT又何德何能去衡量和預測呢?所以,「逼人考取高分並及早取得成功的壓力是有害的」(p 93),2016年30歲的伊莉莎白霍姆茲,聲稱擁有滴血檢驗專利而創下百億美元市值的知名詐騙事件,就足以為戒。 *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 不過份強調年少早成熟、允許多元發展的三個原因和趨勢: 第一,現今的青少年在認知和情緒上比較晚熟。 第二,年輕時的大學和SAT測驗的能力,都會過時的,職場上能力的要求是日新又新的。 第三,直到人生盡頭,人人都可以不斷學習創造新的成就。 先從人類的生理上發展來說: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成熟,大致要到25歲甚至更晚,其功能是人類最進化的計畫、組織、解決問題等,直到25歲甚至30歲,我們才具備成熟發展的神經系統「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再從婚姻的今昔變化來看:過去四十年來,結婚平均晚五年,不成家、不就業、躲在學校,於是,如同克拉克大學心理學教授佛瑞阿耐特所提出的「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概念,我們需要延長青春期,提供更長時間自我探索的功能,讓大腦能持續維持彈性和學習,因應外在多元變化的世界,不斷接收新的刺激。 另外從經驗的累積和刺激來看:參考摩門教徒,必須在大學期間休學兩年,奉派去國外傳教,這對於他們的學習,以神經學的角度來看,保留了更多的彈性,也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盛行於西方的「空檔年」概念,相似於「從軍使人成長」、「走出去讓自己長大」,譬如像:和平工作隊、傅爾布萊特計畫、為美國而教,都是驗證中的好例子。 最後從中年有更多優勢的觀點來分析:「頭腦在中年不僅保有很多年輕時的能力,還能得到許多新的能力,如同重新佈線,統和數十年的經驗和行為。舉例而言,研究顯示中年的頭腦更冷靜、較不神經質,能妥善因應不同狀況。有些人的認知能力甚至在中年還會有所提升。」,然後,「40到64歲是一段特殊的年紀,此時創意和經驗兩相結合,還有想獲得的人生意義的普遍人類渴望。創業就是人們在追尋他所謂的[積極生產](generativity)的方式,他們想要做出在死後仍會繼續流傳的正面貢獻。」 *等待是值得的:大器晚成者的六大優勢 1.好奇心:被遭忽略的企業創新關鍵。 2.同情心:有同情心的管理可以減少27%的病假和46%殘疾撫卹金。 3.韌性:對逆境持續採取因應的行動。 4.沉著:處於艱難地狀況下內心的平靜。 5.洞見:腦中儲存的大量經驗模式,一瞬間產出有價值的新想法。 6.智慧:應對生活實際根本層面的老練知識系統。 「大器晚成的人必然是走在與眾不同的艱辛道路,經歷重重阻礙、產生自我質疑、被逼著和群與從眾,還面對著種種逼迫的壓力。但......我們從阻礙中覓得隱藏的珍寶,發掘獨特的自我,發現人人都能走向卓越,施展自己真正的潛能。在重重阻礙中,藏著我們真正的力量,藏著我們內蘊的天份,藏著大器晚成者秘密的優勢。我們會發現這些優勢----只是需要點耐心。」(p.170) *創造你自己的健康文化 「規範性社會影響擁有很強大的說服力。然而我們對此卻始終一無所知,不予留意。多數人根本無法分辨自身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p.190) 所以,請先搞清楚阻礙大器晚成的不健康文化有哪些: 1.社會對及早成功的執迷。 2.家庭文化:錯誤的價值觀或偏見的傳遞和潛移默化 3.團體文化:尋求團體認同帶來的盲從或壓迫,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比比皆是。 4.社會文化:透過媒體強化我們的認同,灌輸我們的觀念,不管是好的不好的。 以受制於環境盲從的危害來說明:以功能性核磁造影掃描腦部的技術,來研究從眾壓力下的腦部活動,可以發現:當受試者想擺脫多數人的影響時,跟負面情緒相關的杏仁核就會變得活躍,這表示即使多數人明顯是錯的,但我們要對抗這個錯的規範會造成我們生理上負面的影響,簡言之,我們寧可跟著錯,也不想讓自己身體造成負擔和痛楚。 *放棄是好事!怎麼做?給大器晚成者的顛覆建議 「堅韌確實能帶來成功,但事情還有另外一面,有時候放棄才是正確的決定。事實上,為了正確的理由放棄,可能會換來極大的成功。」(p.196) 「雖然我們的文化崇尚堅持,但有時間持卻並非良策。研究指出,堅持有三個問題:第一,韌性和意志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第二,放棄反而有益健康;第三,放棄才能帶來更好的結果。」(p.200) 作者所強調:韌性和意志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有實驗驗證:心理學情境實驗證實,在第一階段抗拒美食的人,在第二階段願意花時間解題的毅力,只有那些不用抗拒美食的對照組的一半。進一步看,為了莫名的堅持,而不輕言放棄的原因有二:一是過於看重「沉沒成本」,一是「認知失調」所致,但「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都告訴我們,真正的浪費不是放棄錯誤之路而犧牲過往,而是沒有謀求改變而犧牲了未來。」(p.212)。 「放棄是力量而非失敗,我們需要克服與生俱來的沉沒成本謬誤,看見放棄的真貌:放棄是優勢,是[快速失敗]與靈活轉向的能力。事實上,人人都會放棄,大器晚成的成功者只是更善於此道。」(p.216) *自我懷疑是你的超能力 有礙健康的自我懷疑,通常是因為: 第一,編一套說詞騙自己; 第二,「明天幻想」(tomorrow fantasy),認為時間對了我就可以完全發揮; 第三,「強化他人」(other enhancement),歸因他人的成功是因為他有天份有美貌都厲害的理由; 第四,「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利用某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合理化自己辦不到的理由,譬如:我就是弱女子嘛!。 從演化的角度觀之,自我懷疑是有好處的,能讓我們謹慎、警戒,讓我們有幹勁,提升我們的表現與成就,並提醒我們不至於過於自滿,而願意投入更多的心力和努力。可以從幾個面向著手: 1.藉自我對話來提升自我效能:根據研究顯示,整體而言,激勵型的自我對話能夠大幅提升自我效能和實際表現,如同心理學家亞伯特班杜拉的假定:自我效能的增加可以大幅提升我們的表現;而自我對話的方式,建議以自己名字或第二、三人稱來稱呼,如此更能夠拉開跟自己的距離,保持客觀,抽離思考,不陷入情緒化的偏頗中。 2.重設認知框架:我們的認知框架,多年來因負面反饋和資訊而產生的扭曲,導致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就自動以有害的框架限制自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框架,重設框架的做法:先發現負面框架,然後用正面框架取而代之,接著把難題連結到更大的目標,這個目標要更清楚明確,令你嚮往甚至興奮,因而更讓你的人生升級。 3.自我疼惜:你怎麼在乎與關心你所愛的人,就應該怎麼和顏悅色的對待自己,這就是自我疼惜,不再迎合神童典範,虛心接受批評與指教,因而可以更容易從錯誤失敗和缺點中,客觀的檢視自己產生自我價值感。 *成長緩慢?移盆!讓自己轉換到更好的環境吧! 「移植換盆可以平和也可以激烈。你可能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換工作或是搬到另一個地方。關鍵是要做出改變,跨出第一步----不論多小都行,以邁向一個更能成功的富饒環境。」(p.249) 舉例:馬鞍峰教會,從7人到22000人美南浸信會第二大教會,創立者華理克牧師,曾被《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一百人」之一,當被問到教會崛起的秘密,他說:「小組,馬鞍峰真正的工作、真正帶來向心力的,不是我在週日的佈道,而是週一到週五的小組活動。」(p.260) 移盆後的下一步:「創造身份目標」,創造未來的願景,讓目標承諾(goal commitment)接棒,目標承諾是達成目標的關鍵,能大幅提升健康、學科和工作表現。研究顯示與空有目標卻沒有說出來的學生相比,寫下學業目標做出承諾的學生,更常達成目標,成績也進步更多。(p.264) *大器晚成者:故事未完待續、成功沒有期限 1.故事的力量:敘事心理學清楚告訴我們:建構故事,能夠大幅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想法,尤其是在艱苦時期或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敘事能改變人生的方向。光是創造個人故事,就能對健康和行為產生正面的效益。你得先坦然面對過去,知道命運的不可逆,更要勇敢向前,「我們往後倒進命運。我們往前追尋天命。」(p 278) 2.毅力的彈性:2016年暢銷著作[恆毅力]的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算是研究恆毅力的權威,他的研究顯示:恆毅力和經驗年齡彼此相關,我們年紀越大,越能建立人生哲學,學著區分什麼可以放棄,什麼是值得堅持,而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人所有的特質。想要充分發揮恆毅力,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信念,所具有的信念跟運氣無關而是跟意圖有關; 第二目標,有目標的人明顯會更有幹勁活出生命的意義; 第三耐心,要耐心嘗試新的事物或追尋新的熱情,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 3.認識自己:找對位置,知道何時該放棄或不放棄,重點在:認識自己。作者以一件41年前自己念大學生時瘋狂的故事說明:念史丹佛時喜歡跑步的他,週六宿舍沒人,於是決定跑個遠一點的22公里,身上沒有任何食物和金錢,出發後突然瘋狂的想法:跑上山,然後更瘋狂的是:跑去海邊,跑到累趴在路邊跟別人乞討補充食物和水,然後再一次跑山上回學校,前後83公里上山下海,七個半小時! 作者說:當好奇心主宰著我,往往也是表現最好的時候,充滿毅力和耐心。 「我最有成就的時候,並不是打算要證明什麼,而是打算要發現什麼。」(p.289)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不同、很個人的旅程,不執著於社會僵硬的進度表是一種解脫,會換來更能自由開展的真實職涯與人生。當我們面對遲來的挑戰時,永遠不會知道優勢為何。失敗旁邊往往有得來不易的突破,艱辛的盡頭是嶄新的起點,柳暗花明後會又有一村。」(p.291)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