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候診三小時,看診三分鐘
2009/06/30 17:47:59瀏覽10047|回應12|推薦26

候診三小時,看診三分鐘

  「候診三小時,看診三分鐘」,你一定沒想到,這不是指台灣,而是日本人對他們國家醫療制度所提出的批評。我們在公勞保時代被批評為「三長兩短」,現在較少用這樣的說詞。其實,不只日本如此,韓國、中國大陸也是這樣,顯然這個現象不是台灣獨有,而是東亞國家的通病。

 西方人很納悶,他們看病初診要看半個鐘頭,每次看診至少15分鐘,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看病要等這麼久,好不容易看到醫生,看診就是匆匆結束,這是我們全民健保最被國外人質疑的地方。

全民健保站上國際舞台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國際論壇主持人Tsung-Mei Cheng訪問我,主題是全民健保,她非常推崇台灣全民健保制度,並將文章刊登在醫療經濟學領域權威雜誌《Health Affairs》,我們的健保制度,能被刊登在這麼知名的學術雜誌,對於台灣來說,也是一大成就。今年715,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健康醫療經濟學會」,在這場會議上,Tsung-Mei Cheng很努力推薦台灣全民健保的經驗,再度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身為衛生署長,我很引以為傲。

 台灣的健保制度,制度的設計與執行,應該是世界一流的,特別是公平性、效率與成本,但是其中,最被質疑的是醫療品質。

要吃大餐還是天天有便當可吃

 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看15次病,一次約3分鐘;美國每人每年只能看4次病,一次看15分鐘,兩相比較,結果其實是差不多,美國民眾全年能夠看醫生的時間大約60分鐘,台灣則大約45分鐘。但是,醫療費用方面,兩者卻差很多,美國每人每年平均7000美金,台灣只有950美金,美國是台灣的7倍多。

   除了從可近性、費用、整體面討論醫療品質之外,還要從病人的感受來看。要比較,也不只是比較一次就診,單從某一個點來批評,這樣的比較是不公平的。如果從總體看,我們就醫的方便性與醫療成本都遠比美國好,此外,病人是否更健康、更滿意、更公平,我們有沒有照顧到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美國有沒有照顧到全美三億人口,其答案很清楚,我們遙遙領先。

 打個比喻好了,這就好像我們在路邊攤吃便當,只需要50元就可解決一餐,如果改去高檔餐廳吃法式的料理,一餐至少需二千元,兩相比較,我依照自己的能力,每天吃50元便當,整年都可填飽肚子,所以上高檔餐廳,不見得就是很好!畢竟多數民眾負擔不起這樣子的高檔消費。

 台灣與美國的醫療保險就像這樣,醫療費用很高,就醫可近性低,能付得起的人少,如果讓我自由選擇,寧可選擇每天都吃得起的50元便當,這樣才付得起,品質也還可以。

對台灣全民健保夢寐以求

 過去幾年來,就因為Uwe Reinhardt Tsung-Mei Cheng這對教授夫婦不斷幫台灣宣揚我們健保制度的優點,他們是知名經濟學家Paul Krugman的同事,2005年,保羅克魯曼就在紐約時報撰文讚許台灣的健保制度,上個月他來台灣訪問,我曾為他進行10分鐘的簡報。他做了個譬喻,台灣的全民健保就像一匹快馬,美國的健保就像駱駝,長了兩個峰,既不公平、走得又慢,可是現在已經無法將駱駝變成快馬了。

 為什麼我們的制度像一匹馬?至少我們在負擔的公平性、就醫的可近性以及醫療費用方面能多獲得肯定,去年年底,我有機會去美國參加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年會,協會秘書長Benjamin邀請我在大會開幕式做三分鐘的致詞,對著台下數千人介紹台灣,其中有一段我是這麼說:

 「雖然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們相信,我們醫療照護的經驗對很多國家來說是有用、有價值、可學習的經驗,例如我們在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這是一個全民的、單一制度的、以保費為主的社會保險制度,截至目前為止,保險人口涵蓋率99%,70%的被保險人滿意這個制度,我們花了6.2%的GDP在醫療照顧上,但是,我們達到跟美國一樣甚至更好的醫療健康水準。

 短短這段演說,我被台下聽眾掌聲打斷了五、六次,參與公共衛生協會的人多傾向支持加強社會福利制度,他們給予熱烈鼓掌,因他們做不到。這表示連美國這麼強盛的國家,對台灣的健保也給予高度推崇。

貧困大國-美國

 今年三月有本新書《貧困大國-美國》,作者是紐約州立大學國際關係論學博士、日本知名時事評論家堤未果,書內提到美國貧窮的問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美國應該是個富裕大國,何時已淪落為「貧困大國」?其實她在討論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社會呈現兩極化的現象,貧困已經成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社會問題。

 書內第一章提到,不健康的肥胖是貧困的象徵;第二章提到因為自由經濟引發的經濟難民,年輕人負債累累,整個國家沒有任何儲蓄;另外一章則觸及到醫療保險制度,因生病而淪為貧困階層的人比比皆是,這是美國醫療制度所造成的後果,在美國,申請個人破產之民眾中,有六成是因為付不起醫療費用所致。

 大多數人不很熟悉美國社會整個現象,作者因為長年旅居美國,她的觀察相當切合實際。假設這本書的說法有所偏頗,那我們來看看一部電影「John Q」,中文譯名「迫在眉梢」,對美國醫療體系的描述。

迫在眉梢

 這部電影係由丹佐華盛頓擔綱男主角,描述他的小孩因患有心臟病,需換心,他有工作、全家也都有買私人健康保險,但健保公司說,他的保險不包括心臟移植,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男主角為了讓小孩有機會做心臟移植,他持槍挾持急診室的人,喝令醫療人員一定要救治他的兒子。在等待是否能移植的過程中,男主角說,反正他已經犯罪了,要去坐牢,所以他想自殺,再將心臟移植給他的孩子。結果,該醫院的行政院長決定,將這名小病人放入移植名單,恰好有個女生車禍死亡,經過比對吻合可以接受移植

 這部電影描繪出美國真實的社會現象,可以跟《貧困大國-美國》這本書互相呼應,突顯美國醫療制度內一個殘酷的事實,有錢才能得到治療,沒錢只好等死。

 在美國這麼富裕的社會,因為醫療設計的偏差,導致政府無法約束私人保險公司與私人醫院,無法提供一個公平、正義、方便可及的醫療制度給美國民眾。

珍惜我們的國寶

   在台灣,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擁有全民健保,這項社會制度的保障,是台灣的國寶,是台灣最珍貴的社會資源。

  台灣能夠站上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如此重要性的國際舞台,國際最知名的醫療經濟學術刊物,能以專文來介紹台灣的健保制度,靠的是我們的實力,我們的優異表現。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staipei&aid=3090756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11:17 【udn】 購買前先比價!好人 需要 好報 3分鐘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ManInWhite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別得意的太早
2009/07/01 08:44

台灣齊頭式的醫療或許真的能照顧到大部分的民眾,可是在醫療資源的節省上卻有好一大段需要改進的空間。要改善「看病三分鐘」就得好好管管大病小病通吃、藥價差殺很大、推銷醫療行為不餘遺力的財團大醫院。還有收音機裡轉一轉就有一大堆的賣藥電台,和藥局裡不用處方就賣藥的「功力超強藥師」。

台灣的病人想被醫師好好地照顧,台灣的醫師也很想有個高品質的醫療環境和恰當的給付。署長您努力的地方可多著咧!


小妹我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各有利弊
2009/06/30 23:05

我住在加拿大,也曾在台灣就醫,在加拿大連約家庭醫生有時都得等個一兩天,碰上醫生休假就更不知道該等多久。若是直接去walk-in clinic,那起碼得等上兩個小時。若是家庭醫生要轉介給專科醫生,那麼等上一個月已經算是快的了,有時還會排到兩三個月以後。可是當你看診時,醫生就完全屬於你,要問啥問題都可以,該做的檢查也都不會少,醫生若沒確定病症是不隨便開藥的。

在台灣,大家可以直接就掛到專科的號,也不用擔心醫生休假的問題。可是看診時多半問個兩句,就開藥了,有時純憑病人的描述,醫生卻沒多做檢查。而診間的門好像只是放著好看的,因為後來的病人都會沒事開門進去遞東西或是[喬關係],而護士也往往在醫生還在看前一個病人時,就讓下一個病人一起進來[旁聽],完全不管病人的隱私。

費用來說,我相信北美地區普遍比台灣要高得多,尤其台灣的全民健保,真的是減輕大家很多的負擔。加拿大也有全民健保,但是交由各省政府自行處理,所以收取的費用也不相同,也不是所有項目都被cover。另外,買藥也是很大的開支,所以很多公司都用醫療保險來當員工福利。

其實任何的制度都各有利弊,只要能達到最高效率,就是好的。相信在每個地區所使用的制度,都是經過[演變]後最適合的制度吧!?

加油!!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