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歌常考-(上)
2007/10/31 22:56:51瀏覽3109|回應0|推薦1

●這是在某各網站找到的,稍作校對整理○

清大中國基本經典() 九歌常考

|九歌的特色|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夫人上|湘夫人下|楚辭九歌的舞曲結構|少司命|

九歌的特色
先介紹什麼叫九歌。大概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根據洪興祖的《楚辭補注》,他認為九歌的意思是夏啟階段,夏啟是一個荒淫之君,他從天上得到音樂,所以製作九歌,他認為楚辭裡面收錄的九歌是楚地的祭祀民歌,但音樂應該是從夏啟時代流傳下來的,因為荒淫好聲樂,製作九歌,他說靈感是從天界來的,所以這個「九」代表九天。

第二種說法是後來的學者李家宜,他認為「九」沒辦法用數字解釋,只能代表古代多數的意思,並不代表一定是九這個數目字。李家宜有一篇文章是「楚辭九歌的來源」。

第三種是日本學者清木正而。他有一篇文章為「九歌的舞曲結構」(講義),他認為「九」是一個數目字。但九歌有十一篇,為何不稱十一歌,是因為春秋季分次,形成套曲。《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中間會選怎麼祭,中間再加 ,這是「套曲式」的主張,祭祀的過程裡面,有九首歌曲。迎神曲和送神曲是固定的,再根據春天或秋天的不同,然後他選擇的篇章記事不同。譬如說「湘君」和「湘夫人」,「湘夫人」是春天記事,「湘君」秋天記事。「大司命」是春天的,「少司命」是秋天的(意思就是可以並在一起看,依季節再做選擇)

所以,第一種是「天樂」,祭祀是祭天的,如果按照夏啟的九歌他是從天得來音樂的靈感,所以他就製作了九歌的前身。這個「九」字有天的意味。那進入楚辭時,有些學者不承認是這樣子,就會從數目字的角度。李家宜也是從這個角度,取多數之意,取中國裡面代表最高的數目字。那清木正而的意思是正好是九篇,十一篇是因為春秋分次,其餘重複。特別是大司命和少司命,湘君與湘婦人。每次登場的只有九篇。這三種是比較代表性的意味,雖然沒有辦法確定,但藉此比較可以掌握來源、用意、整個演出時候可能的樣態,是巫筮祭祀用的音樂。

那麼這個祭祀的音樂本身會有祭祀的舞曲結構,它不單純只是音樂而已,有配合舞蹈的舞曲,有歌詞、有音樂,在祭祀的整個儀式中進行。那麼舞曲的形式要配合祭祀的型態來欣賞。有一些曲子是獨舞獨唱曲,有一些是合唱、有對唱,曲子樣態各有不同。我今天沒有辦法完全辨認,要依靠學者做研究,可是他們的辨認我們不一定相信。現在比較清楚辨認出來的是清木正而的,有的擺在獨唱,有的擺在合唱,但有時候從欣賞的美感上會覺得不妥。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像這個舞曲的原貌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在這個過程會有一些角色,因為整個祭祀裡面最重要的是巫師,這個巫師有女巫男巫,還會有跟著參拜的眾生。古代的祭祀中還會有一個特別的角色,就是要活人扮成神,所謂「尸」,素位尸餐的尸。這都是面具舞,他會戴著面具。假使現在演出的是「東皇太一」,「東皇太一」就是玄天上帝,「君」就是太陽神,就會把意象圖騰展現出來。所以為什麼下次要去看雲門舞集排練九歌,雖然它跟原來劇式舞蹈是不一樣的,是他們自己排演出來的,但是他們就是在揣摩這裡面的藝術,配合著製作背後的面具、服飾、場景等。所以只有透過觀賞錄影帶和文本之間互動,想像力才會活起來。如果只有讀文本,感覺還是平面的。

九歌最主要掌握的就是他的舞曲性質,有時候還要去辨認哪些是巫在唱的,有些句子可能是眾生在唱的,有時候會有巫師和神的對唱,有時候祭祀的時候巫師要向神求道人神合一,他希望神可以跟他化為一體,表示他的祭祀是成功的。迎下的時候神降臨,「迎」的這個過程也是很辛苦,久久不來,會充滿企盼。後來神離去了,就像靈感消失一樣,也會充滿悵惘,所以九歌裡面會充滿那種戀愛式的繾綣[1]、纏綿悱惻的感情,因為它要表達人跟神的結合,那種表達有一點像男女相悅,有一種思慕渴望,像相思的狀態,或是思慕渴望之中,神降臨的歡喜,或者神離去了,他的惆悵。這些情感就在九歌裡面充分表現。

這種特殊的祭祀舞蹈也給後人一種很特殊的眼界,尤其在理學家[2]眼裡,這種舞蹈太奇怪了,既然是祭祀神明,為何如此褻慢[3]荒淫,他們認為充滿男女戀情的味道,為何如此褻慢神明,有荒淫之樂的樣態。所以這也是朱熹所不能理解的部分。可以解釋成這是屈原寄託他的忠魂之心,他對君的那種諫(練ㄌㄧㄢˋ)忠魂、不能忘懷國君的那種情感。這是人文化的世界所不能理解的,最古老的詩歌源頭

東皇太一

那我們先看「東皇太一」這支迎神曲。應該是一個人獨唱,主要角色為巫師。巫師獨唱的歌曲在迎神的過程裡面,要把神請降臨,他就會有一個莊嚴肅穆的排場,祭祀所需要的一些祭品,就會在這裡顯現。所以九歌的文學特徵,從「東皇太一」的語言可以看到,它會有一些「桂酒」「椒漿」「瓊芳」「瑤樂」這些祭祀排場,語言文字上面會充滿祭奠的排場與芬芳的事物。「桂」跟「椒」都是芳草,然後音樂(「瑤樂」)。

在結構方面,看他是獨唱還是合唱,它就會展現獨白式或是對話式的舞曲結構型態。

第三個特徵是情感上的表達。會有人神相戀的思慕渴望的感情內涵。有以上幾個閱讀上要注意的角度。

那我們先看「東皇太一」,第一篇,迎神曲。篇幅很短,應該是巫師一人獨唱,一個人獨自展開舞蹈迎神祇降臨。祭祀上面所需要的特徵,譬如說「吉日」「辰良」,(因為它押韻,在唐詩裡面就不可以這樣,但古詩沒有這種後代語文的限制)就是一個良辰吉日,「穆將愉兮上皇」,穆-很莊嚴肅穆的,愉悅在天之上的東皇太一,皇-東皇太一、玄天上帝。剛剛講祭祀第一首迎神曲就是針對玄天上帝,後面展開的曲子所祭的神明就不太一樣。譬如說「雲中君」祭的是雲神、「君」祭的是太陽神。這幾首神格都很高,是天界的神。再來「湘君」「湘夫人」是水神,代表湘水的男神與女神,因為是楚越地方、阮湘這一帶,祭的是湘君。接下來祭的是命神、人的性命之神-「大司命」「少司命」。接下來神格一直下降,祭山川裡面的河伯(河神之意)、山鬼。再下來是「國殤」,祭人死後的陰魂。所以整個祭祀是泛天地之靈,從最崇高的東皇太一開始,一直降下到人過世後的陰魂也被祭祀。最後就是「離魂」,把神明都送走。這是整組九歌大致的形式。

再回來講「東皇太一」。剛剛前兩句是以很莊嚴肅穆的心情要來愉悅東皇太一,祭祀的過程裡面,當然先把神迎下來,神靈要有神靈的一種威儀,所以「尸」的扮像會比較不一樣、比較莊嚴(剛剛說找人扮神接受祭祀稱為「尸」,本身不太用做什麼事情),然後祭巫會唱:神明呀,你這麼莊嚴的樣子,「撫長劍兮玉珥」,撫著鑲有玉飾的長劍,「玉珥」-以玉做出來,整個劍的劍鼻、高出來的位置。「璆鏘鳴兮琳琅」,璆-美玉,尸所扮的東皇太一身上有很多美麗的玉的配飾,走路起來就有鏗鏘如樂聲般的聲音,琳琅-也是美玉,鏘鳴-美玉撞擊的聲音。「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瑤席-玉做的席子(講義說是用「瑤草」編的),玉瑱-用來壓住席子的,然後把美玉香草鋪在上面,把-拿。「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蕙-蕙草,芳草的一種,用蕙草蒸熟的食物,古代的祭祀裡面不只用鮮花美玉,也用鮮花芳草匯製的食物。藉-墊子,用蘭花作為墊子,用古人的話就是「薦」-捧器,用來上呈神明。桂酒、椒漿-用桂花、芳椒特別釀製用來祭祀的醴酒。奠-祭祀時會灑酒。「揚枹兮拊鼓」,這邊有逸文,下面無法考證不知道,但是從這一句就開始轉入音樂。揚-舉起,枹-鼓槌,舉起鼓槌開始打鼓。這個音樂「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音樂節奏非常柔和流暢,所唱出來的歌也是流暢的。「竽」跟「瑟」這兩種樂器也陳設出來,然後開始了「浩倡」這種舞蹈。倡-伎樂,可能會穿特殊衣服,人跳舞的狀態,多半以女性居多。他們祭祀的物品、音樂、舞蹈種種都安排好了,然後巫師就請神靈降臨:「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偃蹇-舞動的樣態,神靈穿著美好的衣服舞動的樣態,已經降臨了。從浩倡開始舞蹈已經開展,但神靈有沒有降臨只有巫師通靈知道,一般眾生的感應當然沒有那麼強。菲菲-濃郁,芳菲菲-芬芳濃郁,滿屋子裡祭祀的場景都是濃郁芬芳的香草。「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中國的音樂有五音,宮商角徵羽(ㄍㄨㄥ ㄕㄤ ㄐㄩㄝˊ ˇ ˇ),紛繁地在此場合會合。君-東皇太一,在此曲裡面有三次直接面對東皇太一,一是「上皇」,二「靈」偃蹇,三是「君」欣欣。巫師認為他已經請神降臨了,明白第一而再、再而三地點出來,所以最後能「君欣欣兮樂康」。一個很失敗的巫師無論如何都與神靈溝通不了,那他要表示他很成功:東皇太一呀,你應該是很歡喜吧。祭祀當然是要娛樂神明,所以歌詞裡就要形容神明喜悅的樣子。

雲中

雲中君」大略講一下,祭祀時雲神帶的五彩的顏色,因為天上的雲變化最多,所以用五彩的花朵和衣飾來展示,這個神明的彎彎曲曲、流連若返的樣態,然後有時候會光亮燦爛、愉悅的光明,他都把它寫在這裡面。最後一句很有意思,「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這是對神的體貼,他一心一意在侍奉神,看到雲中君似乎有些嘆息,君-雲中君,應該是為人民、生靈所憂心忡忡(現代漢字這樣寫)吧,忡忡-憂心貌。這個句子可以看出對神的眷戀與體貼,細密的貼和樣態。

等到你們去看那個舞,雲中君的部分很特別,因為他始終不讓祂踩在地面上,在排演的過程,雲中君一直在整個舞群的背上,手上撐一個雲器代表君。九歌要去體會那種抽象的、鮮明的精神世界,很有藝術價值的一組詩。不一定要跟屈原的生命結合,可以抽離來看。可是大部分的讀者還是會回歸人文世界,導致一定要回歸詩人身上,背後的人神相戀是不是因為思念君、繾綣不忘的那一種忠君情懷,王逸[4]也是這樣解釋。

湘夫人上

然後我們再選最精美的曲子:湘夫人。湘夫人是秋天才祭祀的,為何清木正而可以判斷此曲為秋天祭祀,因為它有一個秋的意象,在整個詩的背後運行,「洞庭波兮木葉下」,或者是裡面祭祀的花草都是秋天才會有的植物,由此判認應該是秋天的祭歌。

這一首優美的想像更多,一開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他切入人神相戀裡最動人的就是眉目傳情,從眼神的遙遠,還有思念、憂愁,從中去展現。帝子-湘夫人,現在祭祀的天帝為湘水之神,已經降臨在湘水北邊的小洲上。眇眇-幽遠,以一種幽遠的眼神對著我發愁。「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整個大地在嫋嫋秋風的季節裡,洞庭湖上所有樹葉飄零。「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巫師要如何與已經降臨但在遙遠的北渚發愁遙望的湘夫人相會,所以要登上長滿白薠的沙洲上,白薠-陸生香草,秋天生長,馳騁我的眼力去跟她溝通,跟湘夫人相會的佳期,在夕陽時節一切陳設都布置好了,張-陳設。但湘夫人為何始終不與之貼合,降臨他身邊呢?偏偏降在遙遠的北渚?這其中一定很多讓她感到憂傷的事,哪些事呢?下面開始鋪陳一些特殊的問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這兩句應該下問號),開展的問句代表愁的內涵。令人發愁的是這世界上有很多不符自然的樣態,譬如說:鳥為何萃集在蘋草之中?本來應該在喬木之上,為何萃集在沙洲的蘋草中?罾-漁網,漁網本來應該張在水邊,為何高掛在樹木枝頭?這表示人逐漸失去了自然,祭祀希望人可以回到自然,人神才能合一。這首詩影響後來詩人很多,尤其是李杜(李白、杜甫),杜甫一首有名的登高詩,開學的時候介紹給大家過的,他那個落暮的意象,就從「嫋嫋」一句得到很動人的秋景的源頭。李白的「古風」裡也有,鳥禽的世界,麻雀飛上枝頭,鳳凰卻被趕到叢木之中,一個錯亂的世界。李白就把對世界的不平轉換成花鳥錯亂的形象去展開。湘夫人中也有自然的錯亂。「沅有水邊上有荒草,我用的是蘭花的醴泉,湘夫人呀,我思念妳,但是不敢傳達我對妳的愛意。「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只能遠遠地盼望在恍惚之中,遠遠地眺望著妳,看著流水潺湲,滔滔的水聲。後面又發出了兩句問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麋鹿本來應該在野外,為何現在在庭中吃草?蛟龍本來應該在深淵,為何現在跑到水裔,水的岸邊?這都是一個自然的錯亂。「朝馳余馬兮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yens&aid=133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