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0 01:43:37瀏覽468|回應0|推薦4 | |
這次ECFA的重頭戲登場之前,我們來分享幾個經驗數字: 首先是洩漏天機的633會不會達成呢? 打從2005年主計處把GDP改成IMF的「權責制」,三角貿易都可以灌水衝業績,難怪美好的數字背後,只是人民冷調的感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3/today-fo5.htm 想知道2015之前GDP會不會達到633嗎? IMF告訴你: 殘念! 接下來是消費券: http://www.nownews.com/2010/07/28/545-2630561.htm
還有陸客觀光: 政策膨風!陸客來台效益 不及預期一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1/today-fo5.htm 信手拈來,從馬上準備好的633殘念,到消費券未如預期,甚至是陸客來台政策膨風...在在都表示這些並不是巧合,一再的搞不清楚狀況,或是誇張唬爛,大概就是這個政府的特性所在,那ECFA呢? 我們是不是要打折再打折,最後才又知道又是一場計算錯誤的烏龍呢? (繁雜的計算以後再說,大概可以估計這個效用將又會是個鬧劇偏多) 之前我提到ECFA,將之譬喻為WTO下的區域結盟: ECFA可以視作WTO下的區域結盟,就跟幼兒園裡面大家一起報名參加團康活動(WTO),就有一套遊戲方法,有些小朋友就再組小圈圈玩大風吹的新花樣(ECFA),反正這也流行,可是玩遊戲交換禮物,就能解決個自單元分子內部的問題嗎? http://blog.udn.com/ybtai/4506130 大圈圈的問題我專門也探討美中兩個泡沫的互動,小圈圈的部分也提到南韓跟香港,哪個是我們的競爭類比,哪個是引為經驗借鏡。聰明的朋友應該多少也會心裡有個底。 http://blog.udn.com/ybtai/4670312 http://blog.udn.com/ybtai/4645761 回到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Theory of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貿易不能解決經濟體本質的問題,我也專文寫過幾篇,而關稅同盟就一定利大於弊嗎? 這根本就是個傻話! 還記得阿同伯的比較利益法則裡面種蘋果的牛頓跟種芭樂的楊秋興嗎? http://blog.udn.com/ybtai/4657857 貿易創造的發生,在於比較利益的成本高低,問題是我們台灣出口到大陸的貨品是賣給誰? 不是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加工出口到歐美嗎? 很多是台灣的上游賣到中國的台商加工,講白點叫做「左手賣給右手」。這個苦主就是產業外移的失業勞工最清楚,也就是美好數字背後的冷酷三角貿易原理。 所以這個貿易創造並無法順利產生,更何況現在歐美購買力減弱,連帶的中國方面經營的台商也要跟著受影響不說;中國方面呢? 他們在產業成長的過程中,先出賣環境跟勞力之後,也想成長到跟台商相抗衡的時候,那時是誰跟誰合作? 還是競爭呢? 韓國人就清楚這一點,所以積極往美方買家靠攏,然後增加產業研發的能力,以期甩開台灣跟中國的層級,以求達到產業上端的能力。 再來是貿易移轉的問題,理論告訴我們,當關稅同盟的兩造,又個別跟他國有貿易往來,仍會個別受到交易影響而改變協同效用。 以白話來說,就算ECFA按照WTO規範,十年內要有90%的關稅降到0,而買家都是歐美的話,那台灣跟中國的銷售端還是以買家的稅率為主,更何況上面說了,台灣跟中國短期是台灣左手賣給右手(中國出勞動力),長期則競爭大於互補(被追趕)。 在貿易創造有互斥的狀況,貿易轉移又受歐美主導的狀態下。一個高薪資所得的台灣要跟低薪資所得的中國簽關稅同盟,坦白講是有點腦筋不夠好! 因為你賣過去的會被抄襲的機會大於獲利;買進來的品質跟價格破壞,對於國內消費者跟本土產業又是一個傷害。 貿易就一定是有利的,或是關稅同盟就沒有障礙? 那是只會拿繳所得稅受薪階級開刀的懶惰政府,才會一廂情願的想法。真的環顧世界局勢跟評估國家體質與發展策略,就知道這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ㄟ,那好吧! 既然台灣跟中國的ECFA,貿易創造跟貿易轉移有這些問題,那積極參與各項FTA的南韓,還有東協+1的重要性難道不對嗎? 既然政府習慣「先射箭再畫靶」,633先唬一把跟東協先恐嚇一頓,難道不是同樣的花招嗎? 這個就待下回分曉吧! (或許認真的朋友很快就會推算出來這個矛盾點吧?)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