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2 02:45:07瀏覽906|回應6|推薦44 | |
這張是頁岩風化的照片,石且會爛,況乎人。 近日看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老教授墨瑞得了萎縮性脊膸側索硬化症(ALS),身體一寸一寸的失去活動力,但他對生命的熱情與執著令人動容,但對生死的無奈也不禁令人唏噓。讀耀星的網誌得知Randy Pausch教授的「最後的一堂課」,與孩子一同在網站上看了那篇演講。 女兒看完Randy Pausch網上的資料,要我幫她買了那本”The Last Lecture”,她也看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那天當我看完了星期二的課,她便告訴我,她對Randy Pausch教授的「最後的一堂課」感受比較深,但對墨瑞教授的那十四堂課卻喚不起太多的回響。我說因為Randy Pausch教授年輕,他對生命的熱情與表達的方式,是她這個年齡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墨瑞已七十多歲,他對生命詮釋的方式,是她比較陌生的。Randy Pausch的際遇易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常與猝然消逝,正有如春天燦爛的落花,而墨瑞的境況則有如秋天漸枯的黃葉,是經歷滄桑後的無奈凋零,顯現的是不同的人生智慧,但最終都是同歸黃土! 今早回到辦公室,聽到一名熟識的工人昨夜與女友一起燒碳自殺身亡,打開電腦,網路新聞的頭條是因考試委員同意權引發的寶來證卷總座白文正在澎湖自殺的報導。怎麼兩種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有著這麼天壤之別! 死亡是伴隨出生而來,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一出生便得無時無刻面對,對於生命的真實,就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然而我們怎樣去感知生,怎樣去面對死,卻是我們一輩子都得學習的事。 我們對生之歡愉懷著眷戀,對死卻深感恐懼與擔憂,也是因著這份擔憂與恐懼,活著就格外顯得真實!但對死者而言,這一切都已了無意義,一朝化為塵土,什麼名與利、榮與辱、愛恨情仇,都得一一放下! 這些老年人的囈語,女兒聽了也是似懂非懂,生死之事,往往是說來話長、聽來感傷!人過了中年,收的紅帖子少了,白帖子卻多了,老朋友一個接一個慢慢退場,不知那一天,自己也將悄然謝幕! yaduo 註:這篇文章在坐船時隨手寫下,卻無暇整理,延至今始完成,白文正自殺的震撼,可惜竟沒有引起多少反省,究竟是天氣太熱還是人心太冷? 「同時在《雪後多倫多》發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