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3 18:54:09瀏覽3625|回應8|推薦35 | |
體認到「第十名現象」的道理,是在第一次讀大一時,當時剛進基隆省立海洋學院,那時「本善」還有不少,除了上課、玩耍,良心發現也作了些社會奉獻,是到至少一小時車程的暖暖「博愛教養院」當義務家教,一個星期去一次。 孤兒院難得有大學生來協助院童功課,因此就把分散各年級的六個學生一起召來,我已記不清楚怎麼在同一時間教不同年級的學生。 印象中他們不認真,上課不是玩自己的,就是發呆,答非所問甚至沒有回應是正常,只有一個學生不一樣,筆沒停過,不時抬頭看看我。我以為汝子可教,很認真的教。 兩個小時好不容易過去,下課,我好奇那個認真的學生到底記了些什麼,要他把本子拿給老師看。學生蠻為難的把筆記本〈我送他們的〉交給我,我翻了翻,這個小三女生不是記筆記,而是畫老師上課的樣子,幾張不太成形的素描。 回學校的公車上,初起覺得有點灰心,覺得花那麼長的時間老遠去義務教他們,竟然學生這麼不認真。轉車回到學校的路上,漸漸釋懷,肯安靜在教室作兩個小時已經不錯了。隔天好像悟了,為什麼一定要功課好?喜歡畫、能畫、畫得快樂不也一樣? 回頭想想,其實兒子讀小學時就曾體會過這個道理。小一、小二時兒子大概都是二、三名之間,家長當然寄望能往前進一名,可是兒子不動如山,甚至還緩步後移,小二下學期落到第七名時終於暫停腳步;我這個爸爸到沒給兒子什麼壓力,非要考第幾名不可,但是兒子連續好幾次月考都考第七,回答我「這次進步了吧?!」之類的問話,顯得有些不那麼快樂。 小三上學期的期考結束,我看兒子興高采烈,問他「是不是考得不錯、不考第七名了吧?」,我真的以為是進步了,名次前挪不少,沒料到兒子高興地說,「考第八名,終於甩開第七名了。」我真的沒有不高興,反而強烈體悟到名次其實大多只是家長在計較,初起孩子是搞不懂大人為什麼這麼在意,因為家長冥頑不靈的堅持,孩子只好妥協勉強配合去追求較佳名次,這實在沒什麼意義,有什麼必要非要孩子考第一?求學過程他快樂就好。 回想起更早幫兒子找幼稚園時,很多幼稚園都強調教英文、算數、每天寫多少字,我幾乎都是掉頭就走,直到找到救總幼稚園,園方說,我們只教學童團體生活,其他時間讓他們玩。對的,這比從小就要孩子補英文、學珠算,培養考第一的能力好太多。 手上剛好有這份資料來對照台灣學生的處境。公元2000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芬蘭15歲學生閱讀能力名列第一;在2003年的評比中,芬蘭的中學生不僅閱讀能力蟬聯第一,自然科學、數理能力也同樣名列第一。 有18%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單純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不是為了升學考試,而只是純粹的興趣。 天才只有一個,培養不來,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過自己,怎麼樣把自己過好,快樂,才是重要的。所以,第十名如果仍是個目標,那跟第一名是唯一目標其實相同,只要盡了力,第幾名都好。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