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領導者的素質─「不得已」的大學問
2008/07/28 08:49:09瀏覽1723|回應0|推薦4
再談領導者的素質─「不得已」的大學問 
他要能感動大家,凝聚共識,置之死地而後生 

        孫子始計篇開宗明義便談到所謂「兵」者的五件大事:道天地將法。而「道」就是「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民不畏危也。」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他的基本責任在於消除歧見,團結共識,並激發下屬的潛能。有了這樣的凝聚力,那麼就再沒有畏危怕艱,懷憂喪志的情形;從而能團結一致,槍口對外。

也就是在這樣的組織裡,我們可以應用「不得已」的藝術,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吳人與越人是世仇,但若同坐一條船時遇上風雨,還是能同心協力,克服難關。這是一種禍福相與,利害與共的同志情誼。

孫子的九地篇再做了一番闡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在戰陣裡,就算把馬腳綁著、車輪都拆下來埋進土裡,如果不得眾心,還是不能絕對防止部下的潰逃。領導的精義在於「齊勇若一」,為將者知兵識兵,調度適才適所,並且上下同心,團結在一個中心思想精神之下,達到「若一」的境界。同時好的領導者絕不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精神戰力」,在客觀條件的選擇上做到「剛柔皆得」;這樣子,才算是孫子所謂「攜手若使一人」,所謂「不得已」的最高境界。

置之死地而後生─正例與反例 

談到這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有名例子,莫過於西元前二百年左右,楚漢相爭時韓信「背水一戰」的戰例。我們的蒼白英雄,承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當時還是個中等有名的將軍,附帶有著所有戰爭中的不利因素:眾寡懸殊,以勞敵逸,後勤路線又長。可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的敵人,也是號稱當時著名戰略家,趙國的陳餘,是個書呆子。

韓信擺開那著名的「背水之陣」,也就是故意地把自己的部隊擺入「死地」─背後是水,退後就會淹死,所以是退無可退的。史記上還記載了「趙軍望見而大笑」,顯示這不可背水而陣是相當粗淺的軍事常識,至少連敵人的下級官兵都覺得韓信犯的是相當愚蠢的錯誤。韓信自己倒是表現得信心十足:他教士兵們先小吃一頓,「今日破趙會食!」意思是:早餐別吃太飽啊,等到今天打了勝仗後再大會餐吧!有趣的是,他的部下「皆莫信,詳應曰:『諾』!」

可是啊,世間事很多就是不按照想當然爾的邏輯進行,戰鬥一打響,韓信先假奘戰敗,連自己的大將旌旗都丟掉,誘使敵人更加相信他的無能;於是趙軍傾巢而出,爭奪戰利品。劇本接下來上演到第二齣,韓信撤退進入「背水陣」,士兵們退無可退,於是「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而埋伏在趙營後方的伏兵,輕輕鬆鬆的衝進了宛如空城一般的趙方營壘,並且立刻遍插代表漢方的紅旗。劇本的第三階段,前方的趙軍發現漢軍的背水陣不太好啃,累了,想退回己方營壘休息的時候,轉頭一看,哇塞,已經變天了!於是人心底最大的恐懼─腹背受敵發揮了作用,大家紛紛開溜,「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

戰後,把韓信當作天神一般的將軍們向大將道賀之餘,不禁請教致勝之道:「兵法上說:部陣的時候,右後方該倚靠著山陵(這樣後方安全,且敵人如果攻進陣內,會陷入仰攻的不利),左前方該抵著水澤(這樣妨礙敵人進攻,有助於減輕我方正面的壓力,且防止敵人迂迴包圍);今天您的佈陣完全相反,我們實在不服!」。韓信直接點破:「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而且我韓信跟你們之間並沒有甚麼革命情感,「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我如果給你們一條生路,你們早就跑了,誰來幫我拼命?」(「今與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揮淚斬馬謖 

哪麼反例呢?四百多年後,有另外一個書呆子,也就是三國演義裡讓諸葛亮痛哭流涕,忍痛開鍘的馬謖先生。附帶說一句:事實上諸葛亮沒殺他,他應該是下獄後自己病死的。這又是小說家造成的千古奇冤。

馬謖可不是隨隨便便的書呆子,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他諫勸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使用這樣的政治攻勢,蜀國的後方才得到了長治久安。

可是政戰天才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卻犯了大錯。大敵當前,「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大敗於街亭。馬謖該是記得這「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教誨,所以他要將士兵們收縮到四面為敵人所圍的絕地,用以激發他們的鬥志。可是他忘了韓信的另外二個成功要素:伏兵造成的心理戰效果,以及敵人也要是一個願意配合的書呆子。另外,更重要的是:沒有水喝,渴都渴死了,怎麼置之死地而後生?

將不得已的哲學發揮到極致,便是林語堂先生以下的這段話。他在「武則天傳」裡,描述王皇后,蕭貴妃與武則天之間的明爭暗鬥時,有一句至理名言:「讓兩個女人團結起來最好的辦法,是讓她們同時去恨第三個女人」

(這句話同樣適用在男人,特別是職場的明爭暗鬥上…)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20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