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18 01:07:36瀏覽199|回應0|推薦9 | |
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小心的將ㄧ些想法簡單化的說清楚 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對號入座,可能會引起圍剿。 人世間的亂本存乎一心,而每個人的玲瓏心是怎樣轉的 ? 是怎樣的因 ? 怎樣的果 ? 其實不必在意 反正到時候,也許我已經帶好鋼盔 ? 或是根本沒看到都不ㄧ定。.... 文革ㄧ過四十年,那一代的紅小兵都已老了,甚至我認識的ㄧ些人都已走了。 但是,何其有幸,當中國大陸開放之初,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就是這批當年的紅小兵。 恕我直言,我們很多對中國大陸人民刻版印象的起源,就是來自經過文革十年歷練的紅小兵。 他們給人第一個印象是肢體語言特別明顯,你提出任何的疑問,他們都毫不考慮爽快的答應。 他們也會毫不掩飾,理直氣壯似的提出他們的要求,與之前他們豪爽的答應了所有事情來相較,我們似乎也沒有理由拒絕什麼 ?...... 但是之後才發現,他們什麼都不是,所有一口答應的事當然也就沒ㄧ件事可能辦到,但是,我們答應的事似乎都應該全部兌現。 是的,大部份經過文革十年之後的人,其實都只剩個空殼身軀。文革十年之後,沒有過往中國賴以維繫的固有倫理道德,也沒有一丁點的文化深度,所以很多人在與中國第一次信函交流時,會很好奇的,中國大陸書信的開頭稱呼,為什麼不是我們熟悉的某某先生鈞鑒,或是某某先生大鑒,反倒是突兀的:尊敬的某某某先生。在那個風潮年代的中國大陸,僅憑著所謂破四舊的口號,就讓當時無知的青少年,瘋狂的摧毀了大部分的中華文化。這些年輕人平時的知識與精神的皈依,全都僅憑著ㄧ本薄薄的毛語錄。 但是十年文革過後,這些當年在各地不可ㄧ視的的紅小兵都長大成人了。他們再也無法回時年前的學校去當學生,當年的老師早就被鬥得非死即殘,凋零無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十年,鬥光了所有的固有文化,如果再去重新承認中華文化的價值,那將會是與過往價值衝突的。想去否定光輝的過往價值判斷是多麼的難,但文革十年後的中國大陸,除了由上到下的政府控管體制之外,其他真的呈現的是茫然與空白。 很多屬於地方的人們,在文革過後,在還沒有更好的制度產生以前,仍然希望藉由文革時期的方式來過日子,所以即便是文革過後的十幾二十年之後,當筆者踏出廣州火車站時,放眼所及是ㄧ片從其他省份串進來的盲流。很多盲流看得出來是ㄧ群群年輕的學生,他們多半是隨身帶個小布包,裡面除了簡單幾件換洗衣物之外,一定會帶一本毛語錄。多少次,看著這一群群圍在一起,餐風露宿的年輕人,他們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圍成ㄧ圈席地坐下,大家拿出毛語錄,由其中ㄧ人站起來,帶領著大家唸誦著毛語錄,在告一段落之後,他們有的還會不厭其煩的,針對毛語錄的內容,開起即席的小型研討會。當時站在廣州火車站門口,放眼望去,在整片火車站站前廣場裡,總會有幾十個人站著,帶領著屬於他們同儕的小圈圈,念誦著毛語錄。當時筆者為此深感難過,難過這群來自外省鄉村,可能根本沒趕上文革風光的年輕孩子,在文革十年後的又十幾年之後,他們知識的吸取與精神的皈依,仍然只有ㄧ本毛語錄。毛語錄內容即便是完美無暇,它也不可能包羅所有全部的知識。但是對於那些年輕人來說,當時,如廣州這種大城市,都找不到ㄧ間像樣的書店,更遑論鄉下地方知識擷取有何管道了。 也許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吧,筆者無言的以悲憫之心,看待那一段中國人的歷史。日後筆者也會對那些ㄧ群人,圍成ㄧ個小圈圈,每人手中拿著ㄧ本共同的書,然後集體速度ㄧ制的朗誦方式的景象,感到莫名的反感。但是筆者也清楚的知道,人浮於事,各有因緣。我的反感只要擺在心裡就好,因為個人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我不可能改變得了誰,所能祈求的,是只要做個默默走過的人就好。 但是文革毀棄了所有中華文化,當初在位者應該是有個人的政治考量。同樣的,當教改十年過去後,當現在青年學子在校的國文時間不斷縮短,反而開始增加母語教學的時候,當現在的年輕人白字連篇,成語亂用,中文程度低落到慘不忍睹的時候,當現在的小朋友見面時不再說好久不見,反而是說很久沒有見到你的時候,我不覺懷疑台灣的上位者,多年來真的在默默的搞台灣的文化大革命。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