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邊陲之民
2016/08/22 21:38:54瀏覽163|回應0|推薦4

星期六晚間NHK播送了「沖縄 空白の1年1945-1946」。也許很多人都看了這個「documentary」,上班時,沖繩就成了話題。很多本土的日本人,雖然對74%基地集中在沖繩之事,表示同情,但是也常常以為基地的存在,提供了沖繩就業的機會,美軍的消費帶來當地經濟的繁榮。好像基地撤離的話,沖繩可能就會經濟蕭條。

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呢?沖繩是因為基地才有了經濟的生機嗎?

臺灣經濟起飛時,親日的說那是因為日據時代打下了現代化的基礎。中華民國派的會說那是兩蔣從大陸帶來了大量的金塊與優秀的科技人才。事實是否如此呢?

這次在台中時,偶爾聽到耆老的談話,說在日據時代以前,一般的大甲人就生活得不錯了。實在有些意外,問了原因,才知道當時已經人人都在家裏編織出口的大甲席‧大甲帽,有一定的收入。

沖繩在他們的「琉球王國」時代,不也以貿易立國嗎?沒有了基地,或許其它的產業就有了發展的機會也不一定。

戰時為了攻擊本土,美軍在沖繩中南部製造飛機場,將該地區的住民30萬人口,強行移到北部山區的收留所,造成6400人的病沒或餓死。戰後為了對付共產陣營,更擴大了基地的建設。

美軍對本土與沖繩的關係,有很洞徹的看法。在文書中,明白指出「沖繩人受的軍國主義教育,讓他們自以為是日本人,但實際上在日本地位很低」。至於麥帥就根本不把沖繩人當日本人看。他認為在本土的10萬沖繩人,是復興日本經濟的障礙,於是在1946年8月把10萬沖繩人強行送還沖繩。

從戰前戰後日本政府所採取的措施,也可以看出美軍的看法雖不中也不遠。二戰時,沖繩被當成日美交戰的「捨石」。戰後的日本政府也只要美國承認它對沖繩的主權,並不反對沖繩的基地化。也就是說戰前戰後沖繩的命運都是一樣的。

1972年復歸日本的沖繩,初時重歸祖國,一片歡喜,但是漸漸地沖繩的人,才知道政府雖然由美國改為日本,他們邊陲之民的命運還是一樣的。

也許因為同處邊陲,對沖繩不免起了「同病相憐」之情。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715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