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05 13:14:32瀏覽419|回應0|推薦5 | |
六‧七十年代,在台灣只要有辦法,大家都想往外跑。金圓王國美國,成了嚮往的對象。幻想在那里會有當時台灣社會所沒有的自由‧民主与富裕。但是實際上到了外國,生活在外國,你就多少會感覺到「人離鄉賤」。
這次因為港版「國安法」,在人大通過,港府也表態支持。曾經是宗主國的英國表示願意對持有BNO護照的港人放寬簽證,入境後的居留期間,由目前的6個月延長至一年,之後也有機會申請成為英國公民。聽來似乎是個福音。 據估計擁有這個資格的港人,大約在290萬人左右,他們都是1997年以前在港出生的。如今大都成了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這個世代与他們的父祖輩不同,不是從故國顛沛流離到港的,而是土生土長的港人。七十年代進入聯合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香港是殖民地,這讓英國政府意識到遲早有一天,中國政府會來追討香港。也就在七十年代開始著手改善殖民地的經營方式。 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港人普遍地能夠接受到較好的教育,通曉英語的也不再限於一小撮的精英份子,而成為一般港民對外交流的工具,回歸後一國兩制度的保障,全球也溫暖地擁抱這新生的香港,天時、地利、人和,讓香港成了他處難以取代的世界金融中心,港民間也萌生了世界公民意識。 世界公民的意識,是否能讓港民自在地生活於世界各地呢?港人的語言能力,他們身具的各種專業知識,或許讓他們能在異鄉獲得生存空間。但是「人離鄉賤」,在異鄉,除了普遍的價值觀外,生你育你的社會環境与文化,那就像大地的土壤,各處不同,不是那麼容易順應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港人數不清的示威運動,是在抗拒可能改變他們故鄉土壤的行動。當行動起不了作用的時候,留在即將執行「國安法」的香港呢?還是移民他鄉呢? 明知「人離鄉賤」,卻被逼到不能不做選擇的港人,和一直必須面對統獨問題的台灣一樣,其心情不是苦澀就是苦悶。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