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唐人 外江佬 番鬼
2020/10/29 08:06:42瀏覽712|回應0|推薦7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在香港念書的時候,曾經去日本會社教過中文。日本人很講禮節,到了年尾,有所謂的謝師宴。有一次,他們請我這個中文老師去吃海鮮。是間小有名氣的海鮮店。那間海鮮店,比起一般餐廳,顯得十分有禮。店員一直站在後面,倒茶倒酒,遞這個那個,很是殷勤,走時又送了些小禮物。只是看學生結賬時,覺得似乎貴了點。

過沒幾天,家中大姐有朋友從台灣來,大姐也就想招待朋友去吃海鮮。也許我剛剛去過,大姐也就問我去了哪間?吃了些什麼?價格如何等?

大姐回來以後,告訴了我一個意外的消息。她說他們結賬的時候,價格比我說的便宜了很多。由於價格和從我這兒聽的,有相當的距離,大姐自然好奇,也就忍不住地詢問店員。店員也毫不遮掩。說店里有三個價格。最便宜的是唐人價格,其次是外江佬,再其次是外國人(觀光客)的價格。

這裡說的唐人是指講粵語的人,外江佬,當時我也不明就裡,猜想大概就像台灣那樣,指的是外省人吧。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去吃的時候,店里特別殷勤,是有代價的。

久居日本,習慣了日本的均一價格,自然對當時的三種訂價,產生了違和的感覺。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外江佬」這個用語。雖然當時我們住在香港,日常用語也是粵語,上學上街都講粵語,但是比起多數來自廣東,母語為粵語的人,就有些不同。因為講粵語,所以海鮮店會算我們唐人價格,如果我們講國語或其他地方語言,是否就都列入外江佬的範圍呢? 

「外江佬」的內涵,就成了個疑團,一直留在腦海里。後來偶爾知道魯迅也曾在他的書中提到廣州人把他當「外江佬」。魯迅是浙江紹興人,那麼就是說浙江人也就被包括在「外江佬」範圍內了,其他又是哪些省份的人呢?

當時的香港社會,為什麼將居民族群做如此的區分呢?香港雖然是國際都市,在六七十年代一般庶民的習俗,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的影響。比如對占一定比例的外國居民,如果是洋人的話,就按性別‧年齡稱他們為「鬼佬」「鬼仔」「鬼妹」。如果是日本人的話,就稱他們為「日本佬」「日本仔」「日本妹」等。如果是和中國人的混血兒就稱他們為「半唐番」。

香港的粵語是廣州粵語,習俗也多沿襲廣州習俗。廣州是個怎麼樣的城市呢?在上篇「南京町 中華街」,也提到在明朝穆宗(1537-1572)時,開始放寬海禁,當時唯一被允許開港的是廣州。也就是說在16世紀中葉以後,廣州為時代先驅,最先開始与外界有了接觸,廣州市內自然有不少外國人開始進出。對於廣州居民來說,如何來稱呼他們,就成了個問題。這些突然出現的外國人(foreigner),據說因為他們自稱foreigner,在廣州人耳里聽來就像「番鬼」這個字眼。也就跟著叫他們做「番鬼」了。而這些外國人因為只被允許進出廣州而矣,把聽到的廣州話,稱作Cantonese。廣東与福建一樣,各處語言不同,廣州話不過是其中之一。並非廣東省的共通語言。就如此陰差陽錯,彼此誤會下,廣州話被等同粵語(Cantonese),自稱foreigner的外國人成了「番鬼」。到了鴉片戰爭後在被割讓的香港,「番鬼」又細分‧進化為「鬼佬」等諸種稱呼。對於此種稱呼,英國人也不以為忤,這個「鬼佬」一語也就以「Gweilo」這個字彙,加入英語群中了。

至於外江佬的定義,在前篇「南京町 中華街」中,提到十八世紀左右出版的「唐通事心得」中,提到「外江語」一事,指出原來是指江浙南京一帶的「南京官話」,官話等同法定語言。明朝遷都北京後官方語言仍為「南京官話」,清朝成立後,開始時也承襲了「南京官話」,後來才漸漸採用了北京地區的語音。中華民國的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也都是這個傳承下的語言。

或許可以做這樣的推測,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如果你不通粵語,講其他語言的話,就算你說的是中華民國的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這些官方法定語言,在當時的香港也不能作數。當時的香港人有可能把你當「外江佬」來看。比起中國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更早開港的廣州,和操廣州粵語的人們,他們數百年的先驅歷史,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語言有一定的自負。香港這些年來的示威‧抗議活動,反應出來的,也就正是操粵語人群對他們自身文化的自負与捍衛的決心。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5208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