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13 17:07:12瀏覽1584|回應8|推薦83 | |
雄三打掉382位陸生?吳思瑤反駁後提五原因 新政府上台後,陸續傳出路客減少,旅遊業叫苦連天。現在陸生也開始減少,我在大學服務,感受猶深。 對於執政民進黨一貫的主張而言,陸生減少是必然的結果,誰願意花錢到一個受政府敵視、歧視的環境中學習,如果美國政府擺明「排華」,我們當年還願意去美國唸書!?執政者一向敵視對岸來客,陸生來源僅限於沿海的八個地區,其他省份成績再好也沒用,陸生還要有高出外籍生幾倍的經費保證,還不能參加健康保險,還不能領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獎勵(例如兼任助理)。跟其他外籍生相比,擺明歧視你,連基本的「人權」「人道」都顧不上。執政者完全沒看到廣招陸生是邁向兩岸和平很重要的道路,反而刻意地鼓動不友善意識。 新政府上台後,我不意外陸生會減少。我只是意外地看到執政者居然把陸生減少的責任往外推:推給大陸少子化、推給本國大學「日月潭化」,總之和執政黨無關,更說這是好的轉機,趁陸生減少而提升高教品質,說法完全和路客減少一樣。看在旅遊業和私立大學眼裡,如同「何不吃肉糜」!得了便宜還賣乖。 私大當然為了生源 私立大學招生陷入困境,政府還掐著脖子限制學雜費調整,招陸生當然是為了彌補生源,當然是為了學校的財務平衡。不像招外籍生還需要充實外語授課的師資與課程,陸生同文同種,授課沒有語言隔閡,成本當然低得多。大學部和研究所的陸生名額,教育部嚴格控管,私大不能不推廣交換生、研修生等途徑。 看陸生進大學部的名額:舉例淡江大學138名、文化大學125名、銘傳大學(北區)118名、輔仁大學108名、靜宜大學79名、東吳大學55名,看不出這是根據甚麼樣的標準而編列。有些名額可能就是刻意照顧後段班的大學和科大,招生的技術層面也許有待改善之處,總和這些原因就扭曲了陸生選擇的權利,使得有陸生感嘆「為什麼要讓快倒的學校招陸生?」 私大以及台灣高教的困境,不能不怪歷年政府膨脹大學政策所造成,私大著眼生源並不可恥,至於會不會「日月潭化」,各校自會衡量,市場機制會節制,用不著幫倒忙者說風涼話。 陸生減少當然和新政府有關 我所服務的學系本學年開始和對岸福建省一所大學合辦三加一課程,有一整班陸生到本校學習一年。離開時陸生都認為這一年很值得,除了嘗試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生活外,學習上收穫更多,舉例如言,面對更活潑多元的教與學方式,更多的參訪活動,更嚴謹的實驗能力訓練,更多機會進到教授實驗室進行專題,使用英文為主課本是陸生從來沒有的經驗,這些都不是短期內大陸能夠提供的學習模式。 既然這是兩方互利的合作,理應會蓬勃發展,事實不然,新政府上台後,對方的政策就開始緊縮了,這是我們直接面對的改變,可不是傳言!這樣的「現狀」新政府維持不下去了。 我歡迎陸生 多了幾十位學生,對於本地學生的資源當然會有些許排擠,實際的影響並不大,例如教室的空間容納多幾十位也綽綽有餘,教授的實驗室歡迎所有同學,並不會有只收陸生的情況,更何況陸生只是過渡一年,對教授研究貢獻沒有長期參與研究的本地生來得大。最重要的影響是對於本地生產生無形競爭的壓力,陸生團體行動,準時上課,平均而言陸生上課態度佳、成績好,對於被寵著成長的本地生會造成壓力。學生畢業後,就得面對各種競爭的壓力,我倒認為陸生的刺激是我們學生成長的動力! 招陸生增加授課負擔,作為老師,我可以不在乎學校的財務收入,可以不接受這些額外的授課,不過為了增進兩岸的相互瞭解,我願意多擔些額外的教學與輔導的工作。這些大陸年輕學生,將來可能就是大陸國家的骨幹,友善對待才會成為友我的力量,這是最淺顯不過的道理。 多年前一位蘇州來的交換生,歸我輔導,我特別安排她到南部養殖場採樣,接觸一下台灣最樸實的人們,當初我還擔心她一口大陸口音會惹來不快,沒想到養殖戶特別改用國語,跟她聊得很愉快。 在陸生的招收上,去掉不必要的政治添加物,才能顯現台灣最美是人的風景。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