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05 11:59:47瀏覽6159|回應15|推薦87 | |
東吳法商學院昨舉行入學典禮,學生代表帶領3000位新生,手捧六禮及拜師帖向師長行禮。 圖/東吳提供
雖然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些活動,我尊敬師長,敬重那些愛護學生、努力鑽研學術、用心授課的師長,這就是我心中教師的典型,每位學生心中自有尺度。不是所有我的老師都符合我的尺度,但是對於老師的付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都會持著善意。對於東吳這些很形式化的活動,如果我是學生,我也不願意參加。我雖然不贊同,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設計者心中不隨俗的本意,我不會用情緒性文字去數落這些師長。 新聞見報後第一天,經過臉書轉載PTT上的討論情形,其負面、激烈的情況,用字遣詞遠遠超過當年我參與的東吳BBS留言板,嘲諷、謾罵有之,有人甚至人肉搜索,搬出校長在校外的政治角色,連校長夫人都被牽出來,連帶批判,我不知道留言者是否都是大學生,又是否有東吳的同學在內,是否留言者心中都全是這些負面的態度,還是只是打打嘴炮,發發牢騷。我難過的是:怎麼只從負面解讀?甚且極端負面的角度來看。 PTT版上都是片段式的留言,很不適合引申討論,不過網路上看到一篇東吳某系大一邱同學的文字,比較具體表達這些憤慨學生的想法,可以參考(『』內的文字摘錄自邱同學的大作)。 這些活動,勉強可追溯自「威權時代」,至於當下這樣的「威權式活動」怎樣讓「年輕人幼體化」?看PTT裡這些師長被罵臭頭,簡直斯文掃地,又有何能耐讓「年輕人幼體化」!至於「懼怕世代交替的權力流失」更只是政治的語言,在大學裡,「教授」就是教授,「學生」就是學生,如說「權力地位不平等」,因為「教授」打成績,「學生」成績不及格就不能畢業,這樣的「權力」關係永遠都不會流失,就算用最時髦的「反轉教室」教學,仍然是在教授主持下進行。要說教師擁有「權力」,勉強算是從「學術的權威」而來,而非得自「家父長式」,學生因血緣不能選擇「家父長」,卻可以選擇大學或選擇老師!教授經過經年累月的努力,才能積聚所謂「學術的權威」,同學是因為東吳在各領域中聚合了許多「學術的權威」而來。況且「學術的權威」不是絕對的,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如果學生比老師更「學術通達」,如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老師樂於被「世代交替」,老師和同學其實都是一樣的,靠的是實力,不是蠻力!更不是靠儀式或口水! 『然東吳大學一貫的立場,卻是將學生視為過客,而且更用虛偽無當的拜師禮來鞏固這層不平等』,我不瞭解這位還沒有進過東吳教室的同學如何掌握「東吳一貫的立場」,要說「將學生視為過客」,這位同學當然是負面解讀,原意應該指「不把學生作為主體」。對大學而言,當然希望學生在學的幾年中,好好培養成為社會的中堅,難道大學們要「故意留客」。和其他大學相比,我認為東吳不單「將學生視為主體」,甚至把學生捧在掌心,過度溺愛。 『如果你不會對權威提出質疑,那也如俗語中盡信書一般的無知,成為這惡劣環境的養料。』、 『應將學生視為主體,消滅理應不存在之以家父長式意識為基礎的師生關係,以落實學術自由風氣的理念,並為師生謀求雙贏。』「以家父長式意識為基礎的師生關係」現實上已經不存在了,除此外,這段論述我是贊同的。如何讓同學作為「大學教育的主體」?如何「對權威提出質疑」?這本來就該是大學教育的目標,這裡需要教與學雙方的努力。如果說還沒有進入大學生活,就有能力掌握「東吳大學一貫的立場」,就瞭解東吳「大學教育的主體」,就能論斷「(學術)權威」,其程度已經遠超過大學,或那大學水平太低了,不值得識見高遠的同學浪擲時光! 為了大學工讀生、兼任助理的勞健保解套,勞動部長陳雄文說:「提醒大學教師到PTT看一下,太陽花學運之後,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是我們認識的學生了,如果還用早年的師生關係來看現在的學生,真的會誤判。」不用看PTT就能夠瞭解東吳這樣的拜師禮「必然被批判」,然而PTT的言論就真能代表教育現場的同學們?PTT討論東吳拜師禮激烈的程度,到了第二天就平和許多。所以如果從PTT看大學生,要看第一天的?還是看第二天、第X天的?PTT外同學的聲音呢?如果只看PTT治校,恐怕「幼體化」的不是同學,而是大學了! 大學應少辦這些形式化的活動,多增加師生緊密互動的機會。同學看問題時,應學習從正反甚至更多面向分析,應就事論事,沒必要將不符合己意的人和事妖魔化,保持善意解讀空間。東吳校園背靠青山,面臨活水,校園有愛,校園中還有很多值得深思學習的傳奇!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