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走網路,我教學回歸實地
2015/01/13 14:43:40瀏覽1447|回應4|推薦42

現在網路當行,在彈指之間顛覆了政治,君不見人行步道的存廢都要舉行I-voting。學習來說,對於這一代大學生,從小就學習上網抓資料,迅速地整理報告,網路平台有利於教與學,特別是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在瘋「翻轉教室」,透過影片等手段刺激學習興趣,主動透過上網或其他方法進行自我學習,頗有建構式的味道。

早在之前西元九十年代網際網路初興,我就意味著那將是訊息傳送的好平台,勢必會影響到教學活動,便早早學習製作網頁,從Word的網頁附加網頁功能起,繼而學習Frontpage、Dreamweaver,兼學習影像處理和flash動畫的製作。中間有多年獲得國科會和教育部的計畫補助,得到資訊等專業同仁、助理和學生協助,陸續建構了許多線上學習素材,如:國中生物學學習網站、大學微生物學資源,自己負責的課程全都設有專門的網頁,起碼是完整的上課簡報檔案,部分課程還有全文、測驗資料庫等。對於大學的通識課投入最多,除了全文,還製作了一百多件介紹生物學概念的多媒體動畫,最後還附上完整的影音串流。

可惜的是,除了個人教學的網頁憑藉手工就可以update外,其他公共服務的教學資源,需要得到持續的資源方能維持,而國科會和教育部都是階段性的計畫,缺乏持續的資源,這些服務性網路教學資源無法成長,網路不成長就就很難維持先前的績效了。

對我來說,很容易響應這一波翻轉教室的潮流,不過,忙於網路教學資源建構多年以後,我更在意:實地的、現場的、實作的教與學活動,特別在通識的課程中。

使用自己建立的網路教學資源多年後,體會到學生多閱讀上課簡報,少閱讀背後所附上的學習素材,多浮面、片段,缺乏深思,普遍地缺乏文字統整的能力。例如介紹北投士林科學園區的開發時,學生常搜尋到網路上討論的文獻,反對面的資訊流傳更廣,這些全都是二手的資料,當然融入了製作者的價值判斷,對大多數宅在家裡的學生而言,這園區在哪裡都不知道,談不上對這個位址(外雙溪出水口的洲美地區)的過去與現在的瞭解,更不可能瞭解當地住民的第一手意見。又例如,走上芝山岩,學生就能直接面對族群之內和民族之間矛盾衝突的痛苦印記,繼而介紹士林的發展歷史,這就不是說一則他人的故事,而是我們自己的歷史

我重視網路的管道,我更在意實地能帶給學生的情境衝擊,希望帶給學生網路沒有的經驗。「實地觀察研究是一個眼見為憑的研究方法,並且親自去查勘,他與自然研究法有些相似,所重視的是融入現場親自去觀察紀錄,所以也是許多研究法的根本,由於研究者 本身能夠融入研究對象的生活和所處環境,因此資料較有正確性及可信度。」這是網路上對於實地研究的描述。

在瘋網路的今日,要推動實地教學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移地交通的困難,更要克服的是學生從小養成的習慣,資料不再是網路上copy and paste,要克服學生拙於思考和統整的能力,要學生走出舒適的室內,要學生走在烈日與風雨之中。經驗告訴我,這種「實地」教與學的試驗不怎麼「營養」,特別是在通識課程中。

教學要因材、因時、因地施教,我的經驗告訴我,對我的學生來說實地教學比全虛擬重要。

請參考

國中生物學快樂營

微生物的世界

生命科學導論

外雙溪環境與生態的變遷

大學教育懶人包化

舊街與新街,被遺忘的士林發展血淚史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20155499

 回應文章

盹龜雞~ 五月23日 科隆主教大教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4 12:18

完全同意老師對於學生的深入觀察 。

或許網路學習方便快捷,  如果沒有時境的基礎, 真實的實況瞭解, 縱使應付了一時 , 很快就忘記了。 沒有穩住的學習  並不能算是學習 , 充其量只能說是參考。 很訝異 網路上 取用別人的網路經驗作為自己的反對基礎。 不是常看到 網路爆紅餐廳 結果讓人失望嗎 ?

比比皆是的網路虛無 (甚至是虛假)經驗 竟然沒有讓年輕一代警悟  , 相當奇怪。


阿得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16 18:07

完全同意!

現在高中生做報告也是,自以為隨便複製張貼就可以應付,缺乏實地考察和體驗,所以老師的教學方式應該再更務實才是!!


小彩的美加台生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14 10:07
真是一個用心良苦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