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斯特菌的回憶
2022/03/24 14:51:36瀏覽2844|回應0|推薦85

金針菇驗出李斯特菌嚇歪全網!今年感染死亡2例 醫:4大族群特別小心 

賴昀岫、林芳如/台北報導

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昨(3/22)檢出李斯特菌遭回收,在國內也引發熱議,醫師表示,雖然這是常見細菌,但感染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者的免疫力,輕則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孕婦感染恐導致流產、死胎、早產等,若是幼兒、年長或免疫力低下者,則可能引發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恐致死;據統計,國內今年已累計24例感染,2人在送醫3天內死亡。

八十年代,常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有微生物學的,也有食品科技的會議,看看新的研究發展,也回味一下當年求學的情境。 那時,發現美國正在流行單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研究,反觀臺灣無聲無息。

我和同仁就立即向農委會尋求計畫的支持,主要因為這種病原菌是飼養動物的致病菌,是典型的細胞內寄生菌,所以先諮詢農委會畜牧單位,並未獲得支持,反而從農糧處獲得一個小型的計畫。還沒做完一年期,美國在台協會AIT就要求我們出口的食品要做李斯特菌的檢驗,此際農糧處反而著了先機,第二年我們計畫的經費就多了些,我們辦了工作營,讓有興趣的朋友們來練習怎樣做李斯特菌的檢驗,沒多久,好幾所大學都展開了對這種病原菌的計畫。

李斯特菌在歐美為何會紅起來?因為西元七八十年代,歐美發生了好幾起李斯特菌的集體食品中毒事件(outbreaks),死亡率頗高,主要涉嫌的食物為乾乳酪、沙拉、牛乳等,這些都是即食品(ready-to-eat food),到現在為止,老美都要求即食品為Zero tolerance,每個檢驗單位食品(如25克)不得檢出。

我很好奇,老美為何要盯著臺灣的金針菇,那不是要下火鍋的嗎?不耐熱的李斯特菌不就會死了了?還有金針菇具有心臟毒性的蛋白質(flammutoxin),又怎會生吃呢?又怎會是即食品,需要被密切檢驗呢?原來,美國的朋友告訴我:有老美會生吃金針菇!那就不能怪老美了。 去查查美國回收食品的訊息,才發現這一年內有好幾單金針菇回收事件,有來自臺灣的,也有大陸的、韓國的,所以說FDA沒有故意整臺灣,也沒有故意優待臺灣的產品。只能怪我們的媒體後知後覺罷了,才會用那麼聳動的標題報導。看到老美很早就盯著金針菇,我們的農委會也是後知後覺,對於這種培養技術要求比較高的菇種早應進行分析,做好風險管理措施,而不是一而再地被「揭發」!

FDA recall https://www.fda.gov/safety/recalls-market-withdrawals-safety-alerts

帶起臺灣的李斯特菌研究後,我們反而叫停對此菌的研究,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跟歐美不同,比較少生吃,金針菇更不可能生吃,所以縱然金針菇有污染,對我們的風險極低。可能因為這樣,臺灣罕見李斯特菌食品中毒事件,如果依照流行病學的推估,臺灣應該每年有六十人李斯特菌感染,每年有幾十人死亡才對。當年我們希望除了食品的分離株外,更想透過分析臺灣的臨床株,而建立食品來源菌株的風險關連性。很遺憾,我們無法從醫學中心獲得協助,後來得到北榮微生物科的協助,分析了北榮所保存的幾株臨床菌,終究無法獲得更多的臨床菌株分析,可想當年各醫學中心的高藩籬,不是我們這外人所能探究的。

發展中國家很少注意到李斯特菌的研究,所以我們的報告刊登在很不錯的期刊上,結果引來國外關心台灣人士的批評,說會傷害到臺灣產品的印象!這是很保守的論調—不是要挖掘問題,而是要掩蓋問題。李斯特菌廣泛地存在環境中,在各類食品也常被檢驗到,我們的檢出率沒有比老美的高!看看近年的檢出報告,也一樣廣泛:

Incidence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different food products commercialized in Portugal 

當年臺灣並沒有像歐美一樣重視李斯特菌,漸漸地臺灣研究此菌的熱潮也就消退了,沒想到近年又有衛生單位的人員關心起來,再多幾則這樣聳動的報導,說不定臺灣又翻起新的研究浪潮,可惜已經與我們無關了。

請參考

全球李斯特菌流行病學綜論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outbreaks, sporadic cases, and recalls globally: A review of ProMED reports from 1996 to 2018 

美國FDA對於即食品李斯特菌風險的管理文獻 Control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eady-To-Eat Foods: Guidance for Industry Draft Guidance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7229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