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28 12:43:19瀏覽3647|回應2|推薦91 | |
內雙溪的水梯田與車登腳橋距離不遠,本來也要合在一起介紹,不過先剪接水梯田時,發現影片超過預期,也就與車登腳橋分家成兩個檔案。 內雙溪河道的兩岸腹地不大,所以只能闢建少量的梯田,雖然內雙溪水資源還算充沛,大部分仍是旱田。最大的梯田在菁礐溪下游,在釣蝦街旁,這裡的梯田承接上方水圳或菁礐溪的溪水,過去大面積種植了西洋菜,那是種植在水田裡的,近年少種植了,這一片最大的梯田種植高麗菜之類的蔬菜為主。 另外碧溪橋上游梯田種植了綠竹。另外頂山聚落處也是一些旱田為主。 所以,聖人瀑布上方的這一小片水梯田就顯得特別值得珍惜。至善路至聖人瀑布前很寬敞,往上延伸至車登腳橋的馬路比單線寬些,沿著縮小的至善路往右往上走,不用幾分鐘就到了水梯田的入口登山步道(影片0:32)。 入口上方右側有人家建造的石頭與紅磚房舍,很好辨識。辛苦的是,這條石頭的階梯步道,筆直向上,也只有這段比較耗費體力些。水梯田在步道的左側,有一條小的水道就落在步道與梯田之間,步道下方的水聲來自這條田邊的水道(影片1:28)。 步道右側有一兩塊小梯田,之前有種植綠竹,後來改種植了茭白筍。對了,茭白筍是種植在水田裡的,洲美也有。右邊還有一小座自建的蓄水箱,旁還有一個已經生鏽的碟型天線。內雙溪收訊不佳,有些地方收不到手機的訊號(影片3:50)。 步道左側的梯田,高低落差很大,先民用大小不一的石塊砌起來的。最高的一片梯田很小,下方的窄長,從上往下數,總共有六整片蓄水,最底下的一片水梯田中央有一塊大石,很好辨識。有部分更小的銜接其間。這六整片水梯田以下就是幾塊旱田,與農家所蓋的農舍。這農舍簡陋,應該只是放置農具之類的建物(影片4:20)。 這處水梯田闢建時極費功夫,地方不大,以現代眼光而言,產值不高,不過先民還是辛苦闢建,引入水源,而長時間維持水梯田樣貌。 第一次來觀察時,十二月,是時內雙溪的芒草花盛開,該農舍下方有大片芒草花,農舍旁種植著翠綠色的高麗菜與芥菜,連田邊與水道邊上都種植了芥菜。上方的水梯田裡還有幾行接近成熟的水稻(影片5:52)。 以後多次前來,希望能看到整片金黃色的水稻,可惜,後來都沒有看到水稻了。最頂上的那片梯田,水裡滋長著綠色的藻類,下方幾片,九月就泛起紅色,原來是水生的蕨類--滿江紅,已經從夏天的綠色轉成紅色了。上方田邊,還野生著大片仙草,那是用來做仙草凍的植物(影片4:49)。 今年六月底,正是水稻接近成熟的季節再來拜訪。這回還是沒看到水稻,上方的水田多處是空著的,下方的多種植了茭白筍與通心菜(影片4:00)。 水田裡很特別的是發現了一些螺,田邊沒有看到紅色的福壽螺卵塊,很希望這裡的不是討人厭外來種,而是本土的田螺(影片6:22)。 這筆直的階梯頂頭轉彎往右走,上方有立牌介紹這片水梯田,顯然這一帶步道都是經過整理後,提供給市民親山健行用(影片6:40)。 辛苦爬上最高點後,步道轉向水平,通過原始的林蔭。林蔭盡處,有一株蠻大的山櫻花,還有立牌說明(影片7:45)。 出了林蔭,前方還有幾戶人家,房舍下方似是一大片荒蕪的梯田,屋子旁有一片種著青菜的梯田,不大(影片8:00)。 人家的屋子旁上接往上走的登山步道,可以接到坪頂古圳與平等里之間的最高處的清風亭(影片8:20)。 當時就想這幾戶人家太累了,每天進出都需要爬那條陡直的階梯步道。沒想到,過了屋子後,出現一條迂回的馬路往下走,原來這裡的人家用轎車與機車代步,經過這裡的馬路往前接上車登腳橋上方的至善路,根本不用爬那道石頭階梯(影片8:32)。 「內雙溪水梯田」影音檔,配音後製完成,重新上傳 內雙溪水梯田與附近地圖 水梯田入口處 水梯田入口處的人家 冬天梯田裡的蔬菜與芒草花 梯田裡的農舍 田邊的水道,終年流水不絕 多年前幾行水稻 先民辛苦地闢建梯田 最高處的梯田 長滿滿江紅的梯田 梯田裡的滿江紅 田裡的螺,希望是田螺 梯田邊上的仙草 梯田水道邊都種上蔬菜 上方的林蔭步道 林蔭步道過後的房舍與看似荒蕪的梯田 人家屋子旁的梯田,種植了蔬菜 這幾戶人家屋子旁的馬路,連接上車登腳橋上方的至善路 沿途蘆竹開花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