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06 20:45:12瀏覽3676|回應0|推薦78 | |
平等里,古稱坪頂,海拔四百公尺的丘陵地,聚居開墾後,需要引水灌溉,也需要民生用水,不過右有內寮溪(或稱礁坑溪),水源並不充沛,左有菁礐溪,好些,不過地勢可能較低,引水不便。先民選定內雙溪取水,情願打山洞,穿過鵝尾山,把水引至平等里。坪頂舊(古)圳位在最高處,其下是坪頂新圳,都是在清朝道光年間人工開鑿的,第三條登峰圳,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明治42年)地勢最低,卻從內雙溪東側水源地開始引水,流至內雙溪取水口,再往西流。這三條水圳取水口水圳路與上下連結的親山步道之間,假日時健行客群集。 不過這三條水圳流出山洞,到了平等里這一頭卻少人親近。遊客到平等里大多來看看櫻花,吃吃野菜罷了。 國慶連假除了跑菁礐溪上游外,另外選一天特別到平等里追蹤這三條水圳的流向。我上平等里最常走的是釣蝦街頂左轉的上山路,除假日外,這條路平常車子不多,上山不用半小時,經過廢棄的蔣緯國故居不久,就到了平等里的台地,這裡只有一條主要道路,通往派出所,那裡的小廣場是人車共同的集散地。 上到平台地後,馬路兩旁有幾戶野菜店,還有幾戶新蓋的別墅型農舍,再來就是依山而建的民房,與附近的梯田,這裡就是典型的山城。 登峰圳 原本最熟悉的是平等派出所前小廣場邊上的水圳,先從這裡開始溯源,一踏上水圳邊,發現釘上小鋼片,註明是「登峰圳」,還有編號,就知道這一條是登峰圳,一路走到山洞口,繼續往附近馬路走,才確定在平菁街95巷簡易自來水處理設施旁牆邊小徑是登峰圳山洞最近的入口處。 這是平等里登峰圳的出口 上面額上刻著「登峰圳」三個大字,左右刻上:辛亥年(1911)元月,當時已經是日據時代,但是並沒有用日本明治年號,反而用中國式紀年。 然後,從水圳山洞口往回走。 經過內寮溪 內寮溪一處整治過的溪瀑 此處因為進行復育,禁止釣魚,不過當日有三名釣客,不理警告牌 繼續往前走,這處有一面擋水牆,可能此處上游水源比較充沛 再來經過一處土地廟的背後,這裡很接近平菁街95巷了 接近平等里的派出所與雜貨店 水圳在雜貨店門下經過 然後傍著主要的平菁街走,這裡可以看到平等里的山城面貌 水圳從地下經過平等國小大門旁往前走 這一戶民居的大門就蓋在水圳上,離開這戶後,水圳露臉了 離開民居後,水圳傍著馬路走 馬路下降了,而水圳就在馬路邊高處,這時候一位農人在耕作,告知以前這裡都是水稻田。 在這裡水圳一半水源流入到大水泥箱中 再流出 原來這個大水泥箱是消防水庫 離開這一段後,水圳又回到相同高度的馬路邊 在這裡過馬路,繞著前面別墅型農舍走 從這裡看平等里,前面山凹處是菁礐溪的支流 繞過這戶後,在屋旁流向對街 此處是馬路另外一邊的支流 坪頂新圳 回頭從平菁街93巷往上走,離開登峰圳不遠處的上方,坪頂新圳就在路旁,接著水圳路走到新圳的隧道口。再往回走。 坪頂新圳的隧道口,不像另外一頭隧道上鎖,這裡可以彎著腰走入到水圳隧道。 這條水圳隧道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經過整修,碑記有詳細說明,有一位網友詳細記錄了碑文,引用於文末。 離開洞口,沿著水圳往前走 不遠處,就到了內寮溪交接處 這裡有小攔水壩,旁邊有一處回水處,避免下游枯水 這回水處有閘口控制回水量 經過後,這裡有一處再整地,蓋房子 接近平菁街93巷,過了93巷,水圳流向圳仔頭。 坪頂舊圳 沿著平菁街93巷往上走,經過了坪頂新圳,想著舊圳應該在上方,終於在這段斜坡的上方路邊草地上發現水圳的痕跡,果然依照水圳遺跡往前走,走到真正的水圳,最終到了被鐵籠子罩著的隧道口。上面寫明是為保護水園地。這裡的出水會輸送到簡易自來水處理設備,做成平等里的自有飲用水源。 旁邊石頭階梯上有人家 沿著水圳走,直到一處轉彎往下走,這裡上方就是慈雲寺。 離開慈雲寺後,不遠處就遇到內寮溪。這裡的內寮溪經過整治,成為親水賞櫻花的地點,因為地勢偏僻,來人稀少。 旁邊還有導覽牌 水圳灌入到親水設施,過後再接續流入到水圳 接近93巷不遠處,水圳沒有依照正常的高度往前走,反而被導向往下走,這裡被樹叢草堆遮著。所以,坪頂舊圳在這裡崩壞了,無法依照舊有水圳路走,反而在這裡被引導回到下方的坪頂新圳。 這是原有的坪頂舊圳水路,已經被雜草泥土掩蔽了。 前方就是平菁街93巷。原來舊圳應該在這裡過馬路,流到圳仔頭。照水圳的流向,移民應該先到圳仔頭落腳,然後從圳仔頭慢慢地擴散至現今人口最多的山城區域。 平等里三條古圳的隧道口地圖 請參考: 坪頂地區引水圳路共三條,即舊圳、登峰圳及新圳﹝即本改善工程圳路﹞,早期三圳均由先民自行出資捐地,以人工鑿山拓土闢成,過程十分險阻艱辛,其中舊圳於清道光十五年開鑿完成,全程約三公里,登峰圳建於清宣統元年,全長約七公里,水源最豐,新圳開鑿於道光二十九年,全長約四公里,全程穿越三個山洞,洞長短則數公尺,長逾二百餘公尺,且多處彎度為九十度,因而圳路之清理維護格外艱困,自清道光年間以還,三圳先後闢竣,坪頂地區居民得以聚落定型,鑿荒開田,茶稻豐收,而民阜物與。 坪頂三圳建竣迄今,已逾百年,新圳隧道淤積崩塌,有礙引水,經地方賢達提議疏濬擴建,第一期工程經本會第五屆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決議通過。旋於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十八日開工,迄八十八年四月十四日竣工,耗資新台幣二千六百三十餘萬元,工程包括導水隧道改建二三○公尺﹝上游段鋼支保襯砌混凝土箱涵、地質改良,中游段預鑄箱涵推進,下游段砌塊石箱涵﹞及週邊擋土牆、護坡等,為使圳路完整貫通,八十九年度續辦第二期工程計畫將一座隧道闊孔改善,另一座保留,改以橫渡槽連接,第二期工程經本會第一屆遴選會務委員第六次委員會決議通過,於八十九年二月十五日開工,同年八月八日完工,工程款五百二十餘萬元,工程內容含導水隧道一五公尺,渡槽﹝含引導﹞十七公尺,砌石生態溝二六六公尺,混凝土U型溝二四公尺,及部分砌石護坡工程。 工程設計施工期間,奉承各相關單位暨地方仕紳推誠支持協助,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謹特虔誌謝忱。 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 會長陳福謹記 中華民國 八十九年 八月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