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8 10:08:48瀏覽2649|回應24|推薦13 | |
隨著兩岸關係好轉,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的計畫已浮上臺面,包括《八百壯士》、《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北京一家媒體制片公司總經理表示,兩岸文化交流升溫,描述上海四行倉庫的抗日電影《八百壯士》,以及描述抗日戰爭期間殉國的最高指揮官張自忠《英烈千秋》,已有人開始籌畫重拍成電影或電視劇。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之痛,但在戰爭中所展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以及那些為國捐軀的精神力量卻是影響我們至今的偉大財富。是所有中國人應該珍惜的一段歷史。通過對戰爭歷史的回顧和反思可以激勵我們奮發前進。而對於抗戰歷史的回顧最好的手法無疑還是通過電影和電視劇這些通俗的傳媒媒介。所以一部優秀的抗戰劇不但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亦可以達到鼓勵國人共勉凝聚人心的效果。 在上世紀80年代前兩岸都有拍攝過抗日戰爭劇,但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大都各拍各的。所以劇中的劇情難免會有誇張和偏頗之處,這是歷史造成的。然而當歷史的腳步行走到今天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十分豁達的去重新面對歷史,作出自己正確的判斷。沒有人再會否認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的正面抗戰作用是整個民族對外作戰的中流砥柱。恢復歷史本來的面貌是我們這一輩人應盡的義務。 說到拍攝抗戰劇,大陸比臺灣有許多優先條件,不光是所有重大戰役的地點都在大陸,拍攝戰爭電影那恢巨集壯大畫面和營造那種千軍萬馬的氣勢也只有大陸能夠做到。所以對於未來中國再拍攝抗日戰爭的電影和電視劇大陸的硬體條件完全具備,也是大陸責無旁貸的責任。之所以會有影響恐怕還是那放不下的歷史包袱。但這並非不可逾越。 大陸早在1986年就拍攝過一部描寫國軍正面抗戰的電影《血戰台兒莊》。這部電影不僅在大陸影響頗深,在當時臺灣也獲得好評,蔣經國和宋美齡還親自看過,看到電影中蔣介石在葬禮上臨危不亂的樣子,蔣經國十分滿意。正是在那年兩岸相互探親的協議達成,分割了四十多年的兩岸中國人得以再相見。而之後大陸也拍攝過《血戰昆侖關》和《七七事變》等描寫國軍抗戰的電影。可到了今天似乎這樣的影視作品越發稀少,不知是何原因。 我個人認為對於歷史的尊重是超越國家的,不能因為意識形態和政黨利益而放棄了對於歷史本來面貌的曲解。今天大陸應該都承認和瞭解歷史,那麼還原歷史本來面貌非但不會對執政者有任何影響反到是展現自信贏取民心的上策。中國民族是一個包含民族主義熱情的民族,沒有那一個國家的人能像中國人這樣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如此熱愛。每當我們回憶起過去那種種美好和偉大時刻總無法抑制心中的激動之情。所以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那些在民族解放獨立自主的戰爭中光榮犧牲的英烈以及那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一種熱血般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這是自發的,從心裏面發出來的感情。 兩岸合拍抗戰劇即可以展現大陸當局的自信心和對歷史的正視,亦可以大大激勵臺灣普通民眾對於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業績的回憶和感情。激發臺灣群眾的民族情感並且可以改變臺灣民眾對於大陸執政者的印象。我們應該超越政治的看待歷史,無論是《八百壯士》《英烈千秋》還是《地道戰》《地雷戰》都應該把它看成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財富,而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黨的,將這些電影中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情操當成永久性的,民族性的永不褪色的印記,就好像今天的人們回憶起岳飛抗金,文天祥抗蒙的時候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而這種記憶和感情也將永遠的流傳下去成為維繫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真心希望兩岸合拍描寫國軍正面抗戰的影視能成為現實,這既是加強兩岸合作交流的契機,也是促進國民對於國家民族的熱愛,更是對那些為國而死的烈士們一個公正的評價。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