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近拍了一部抗戰電影 “喋血孤城”, 這部電影描述的是民國三十二年的常德會戰, 這場會戰國軍動員兵力20 萬 (今天中華民國陸軍總兵力為13萬), 日軍動員兵力 10 萬.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雙方的空軍皆執行對地攻擊, 日方更不顧國際公約使用各式毒氣與鼠疫. 這部大陸本土製作的抗戰電影的確肯定了國軍在抗戰中的表現, 劇中守城指揮官余程萬碰到日軍招降時嚴正表示 “余受黃埔軍校教育 , 只知不成功即成仁“. 守城將士不論是小兵還是軍官, 少有臨陣脫逃者. 我記得以前在馬里蘭大學的圖書館中文部裡讀過一本大陸出版常德會戰的紀實文學 “八千男兒血”, 小說的最後說到縣城裡有個常德會戰的老兵, 不知道是反右還是文革的時候被人舉發曾在國軍服役, 別人要他以國軍老兵的身分說國民黨沒有抗日, 這老兵怎麼就說不出這種違背良心的話. 但除此之外, 說實在, 我對這部片是有些失望的. 首先, 這部片對常德會戰缺乏完整的介紹, 雖然電影是以守城為主軸, 但是對於整場會戰卻僅僅以某某師到哪裡, 某某師與敵激戰, 余程萬再抱怨一下援軍不到輕輕帶過, 事實上導演只要在師指揮所放上一張敵我兵力部署圖, 再說明一下參戰部隊之戰鬥序列,就可以讓觀眾更了解當時雙方幾十萬地面作戰部隊與空軍集結於常德周邊的歷史現場. 沒有了整體介紹, 就好像一場電影只有主角, 其他演員都不見了 但說這場電影像是沒有其他演員也不對. 只是守城戰鬥以外的情節沒有放在對會戰的介紹, 卻編出一個的不可能的愛情故事, 也就是那連長與唱戲的關係. 片子一開始唱的戲是蠻好聽的, 但是很快就猜出後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了. 那連長一定會犧牲, 那女的註定留不住這男的. 我唯一沒有猜到的是後來那連長守城守了一半, 居然還可以丟下部隊回去跟那唱戲的安以軒來場洞房花燭夜. 事實上 57 師進駐常德時為避免砲火傷及百姓, 早已強制撤出所有城內外居民. 我實在不明白把安以軒弄進這部片有什麼意義. 如果要讓觀眾了解軍人為了保國不得不犧牲家庭的苦衷的話, 大也可以把這些軟性題材放在大戰前, 戰鬥中或許可以寫封家書, 都比這不可能的洞房花燭夜 還有交杯酒更好些. 其二是導演對於戰爭片的拍攝很粗糙, 舉例來說, 這些演員在射擊時槍的後座力看不出槍有後座力. 其次, 連長第一次與二虎併肩於城外作戰時. 敵軍已經開始衝鋒時連長還屌兒啷噹的拿著杯子窩在戰壕喝東西, 直到其他人都開始射擊才把杯子放一邊, 轉身開槍. 這完全只是耍帥的動作, 卻不是一個陣地指揮官應有的作為. 常德在連日激戰與轟炸之後, 全城除了德國教堂以外已經沒有完整的建築, 電影也沒有能表現出當時受破壞之嚴重 其三, 這部電影缺乏一個主軸. 從頭到尾就是看到雙方不停的說打, 若說戰鬥的場景, 不管是守城作戰或是城內巷戰, 感覺都很凌亂缺乏整體感. 在這裡我不得舉出 Saving Private Ryan (搶救雷恩大兵) 電影最後 30 分鐘那場城鎮作戰, 堪稱是小部隊戰鬥的典範. 湯姆漢克從敵情偵查, 制高點選定,狙擊手的部署, 兵火力的運用等, 都做了詳細的安排. 德軍來襲有風雨前的寧靜,大夥喝咖啡聽音樂講笑話, 到從聽到德軍戰車的隆隆聲, 到與敵接戰後不停的變換位置與白刃戰… 都能夠緊扣觀眾的心弦, “喋血孤城” 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其四, “營長陣亡了由連長代理, 連長陣亡了由排長代理….” 這規定只要當過兵的都知道, 或許是因為早已經知道的緣故. 電影裡面一直提就不是很有意思了. 我想導演的原意或許是強調犧牲的慘烈 (因為最後就剩那位二虎) , 但是我希望可以做得更細膩一些. 這種仰天大嚎的場景其實不是很有意思 其五,歷史上的余程萬 25 歲就已升任少將,文武全才. 從戰前的準備, 指揮作戰時的心理, 到最後城破. 其實可以表現的機會很多. 但是這呂良偉扮演余程萬, 角色的刻劃不夠深刻, 表現很生硬. 是蠻可惜的地方 最後, 我只能說, 不要以為你看過 “喋血孤城”, 你就知道什麼是常德會戰.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常德會戰的故事, 可以參考百度知道 http://www.hudong.com/wiki/%E5%B8%B8%E5%BE%B7%E4%BC%9A%E6%88%98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卑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以下官兵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與倭賊做最後拼殺,誓死為止,以報國恩,並祝勝利。 ” - 余程萬發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