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7 07:27:33瀏覽1634|回應0|推薦5 | |
讀介紹英式啤酒的文章或鑽研釀酒歷史的專書時,作者大概都會談到,“Stout” 與 “Porter” 由同一個酒種中的相關詞,發展過程慢慢分開成為兩種或多種現代人認知的不同風格,源自於傳到愛爾蘭去後的Porter由Guinness家族企業開始大量應用深度烘烤的未發芽大麥(Roast Barley),取代了Porter配方中大部分多種不同程度烘培的麥芽;不但讓酒色澤深沉許多,更展現出一種特別乾、且炭燒咖啡味十足的獨特詮釋。 且由於知名度歷久不衰、註冊商標成功風行海外,他們的特色Porter慢慢地也成為人們口中談的、心中想的Stout的典型了~ 右下圖中的廣告海報寫著 “Guinness for Strength”,不正就提醒了觀眾 “Guinness” = “Stout” (形容辭意即strong)。但這種Irish Dry Stout,酒精度並不一定高,像他們的傳統生啤酒是體質輕伶口感頗為清爽的 “社交型啤酒” (Session Beer)。說來,此Stout (酒名),其實不stout (形容詞strong/robust)~
Stout這詞受歡迎,在19-20世紀發展出的一些新式黑黑酒也都直接與它掛上裙帶關係,像Milk Stout、Oatmeal Stout、Chocolate Stout、Oyster Stout等等。Porter一詞反而被大家留作指稱傳統一些的、運用多種麥芽釀造而試圖達成古時得混和三種不同啤酒(Stale/Stock Ale, Fresh Pale Ale, Dark/Brown Ale) 而成的風味深棕色麥酒。 Stout與Porter兩兄弟,像『阿密特』,從此分裂而生:一個國際上名稱應用一堆,一個在國內慢慢被冷眼相對… 由於許許多多的因素:一二戰前中後的能源限制、飲食習慣改變、及大量快速釀造的淺色假Lager席捲全球,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段,Porter以及各種英式的Stout都慢慢地乏人問津、瀕臨絕種… 還是歸功CAMRA組織的倡導,以及其後許多北美精釀酒廠的酒種文藝復興,才恢復到今天又是百家爭鳴的盛況!21世紀的今天,看現代酒廠各式各樣的黑麥酒用這些詞也都點到為止、隨性使用,其實,是真的釀的好喝就行了,管他甚麼配方名字怎麼叫,對吧? 這隨興的風格詮釋與詞彙應用,在我上周末去倫敦的一個迷你酒廠Kernel Brewery買到的一款黑黑酒身上,可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了~~ 這款濃度5.8%abv.的 Export India Porter 名字中,“Export” 一字,既有以往專作外銷的Stout Porter酒精強度較高的隱射(像Export Stout、Russian Imperial Stout/Porter - 左圖便是極為傳統、源自19世紀初的Harvey's Le Coq Imperial Extra Double Stout,以及現代愛爾蘭酒廠Porterhouse對RIS的詮釋Celebration Stout);而“India”一詞,又有暗示可能與India Pale Ale一般極重酒花成分有雷同之處。所以,這款 “Export India Porter” 想要呈現的,是體質重、多酒花香、也重苦味的黑麥酒囉?難道酒廠挖到十九世紀的酒譜,真是釀了款以前遠洋運到印度給大英總督大人享用的 “Imperial India Porter”?或者,會不會是想搞美國人矛盾又精采的Black IPA,又不想這麼照抄? 前天等不及開來嚐了… 整體說來,她是真的重酒花香,又重苦味,但喉韻又有趣地乾。說她Irish Dry Stout不是,說她是任何一款傳統Porter也不像,她幾乎沒有典型Porter應有的微酸味,乾乾的口感應是從(我猜)成分極高的黑麥芽(Black Malt) 與烤大麥 (Roast Barley)而來,且加入三種非常前衛與奔放的酒花 (英國的Bramling Cross、美國Columbus、與澳洲品種Topaz),可能最後還運用了dry-hopping的技術後,酒花是實實在在地在底層撐著,不時流露出些許馨香,也不時與烤麥子交響釋出複雜的苦味,綜合效果十分地傑出呢!個人品酒筆記供參考:http://blog.udn.com/wl0307/7361826 正名乎?不用了啦… 就再開一瓶來好好享受吧! --堯(06/03/2013)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