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1 11:14:37瀏覽3058|回應3|推薦96 | |
探訪「開台王」顏思齊之墓園 撰文/黃瀞瑤(聖音)
談起近四百年台灣史,不少人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起算,但事實上,早在西元1621年(明朝天啟元年)左右,就已經有一位「開台王」顏思齊率眾渡海來台墾拓,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還是顏思齊的義弟兼得力助手,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顏思齊,福建省泉州人,精通武藝,因為被做官的人家欺負,結果打死了官府僕役,為躲避追緝,只得從家鄉泉洲海澄縣(今廈門)連夜乘船潛逃至日本西海道的平戶一帶,以裁縫為業,因為他的功夫不錯,累積不少財富。他很熱心而且喜歡結交朋友,並與楊天生等28 人歃血結盟。顏思齊排行老大、鄭芝龍排行老么,這一群兄弟多半是跑船的人,其中也有些是海盜,他們一同從事海上貿易,因此也有人將顏思齊歸類為海盜。 由於顏思齊個性豪爽、仗義疏財,不久就成為領袖人物,日本政府為便於管理華人,便授予顏思齊「甲螺」(小頭目)官職,負責管理當地華人。當時德川幕府統治下,日本農民稅負繁重苦不堪言,顏思齊等人基於同情,於西元1621年決定協助日人起義推翻幕府,未料走漏風聲,幕府武士發動大規模追緝,顏思齊等28個兄弟便分乘13艘船流亡海外,在海上漂流十餘天後輾轉經琉球來台,於雲林笨港(今北港)潟湖登陸。顏思齊來台之後,就在今日的雲嘉一帶開墾,繼續擔任領袖地位,安設寮寨,撫恤土番。落腳生根以後,恰好他們家鄉福建的泉州和漳州一帶發生旱災、飢荒,顏思齊再派人回到故里招募貧民渡海開墾,先後帶來三千多名漳泉壯丁,成為台灣最早的「羅漢腳」。 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算是漢人最大規模到台灣開墾的一個開始,開墾的範圍從北港一直到現在的台南鹽水一帶。來台不久,顏思齊就在一次捕獵時,感染風寒病逝,年僅三十六歲。領袖位置則由鄭芝龍繼任,鄭芝龍接任首領後又帶第二批一萬多人加入,而後才有鄭成功來台之因緣際會。顏思齊一生行俠仗義,充滿傳奇色彩,被人尊稱為「開台王」,雖然來台灣僅僅三、四年的時間,確實是引漢人來台的關鍵人物。 顏思齊大部分時間是在雲林縣水林鄉附近活動,但其非常喜歡諸羅山一帶的景緻,經常前往當地狩獵,顏思齊死後,部屬也就將他安葬在當地,就是今天的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的三界埔尖山上,即牛稠埔(今南鄉村)307號地。 一直想去探訪顏思齊的墓園,但終不知真正的位置何在,在 從水上鄉忠和國中對面路徑進入,走過鄉野、民厝、墓塚,經雲嘉寶塔、慈雲寶塔,再越過了一小段的山路,我們到達了一處營區門口。營區大門緊閉,不得其門而入,正好有位朱姓 我們想為這次行程留下紀念,便請朱 對顏思齊墓之祭祀,最大規模為來自閩、粵、台三地顏氏宗親三百餘人,透過台灣宗親會提出申請,利用清明節時來台祭祖。當時一名對風水有研究的大陸學者,一到現場立刻大讚,這塊地「坐西向東,後倚高山,前方正對廣闊的嘉南平原,左青龍、右白虎,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帶領我們參訪的朱 顏思齊究竟是「海盜」?還是「海商」呢?在16、17 世紀,「海盜」與「海商」界線是很模糊的。大致而言,貿易生意做得成,是「商」;做不成就搶別人的貨物,就變成「盜」,不獨李旦、顏思齊、鄭芝龍如此,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也是如此,這是當時海洋貿易的生態,不同的是西方的海盜、海商背後有國家支持,視開拓海洋貿易為國家強盛的必要手段,明朝官方則是實行海禁,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 此次的行程,不知是巧合或是冥冥中自有安排,由一位原本在台北開車的司機告之墓地開放的時間,又由一位長期在大陸工作的先生帶路,而且因有客來訪,使出發的時間一再延遲,到時天色已晚,才讓我們有機會拍到奇異現象。叱吒一生,客死異域,埋骨荒野山林、終年孤寂的顏思齊,在三界埔的蒼蒼林木中,有話訴說?四百年何其漫長啊!終究我們來了。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