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智慧與我(21) 定心~抉擇與承擔
2011/10/28 10:43:34瀏覽1519|回應1|推薦61

抉擇與承擔

撰文/定心

我們從小到大,從求學、戀愛、職場工作,都必須不斷的做出很多的抉擇,人生最艱難的事,恐怕莫過於面對困境時的抉擇,每次做出了抉擇之後,都必須去承擔抉擇後的結果。「凡事有得,則必有失」,「失」就是經濟學上所講的「機會成本」,而抉擇的機會成本或許就是承擔結果。如果生命中所做的抉擇,須放棄富裕的生活、物質的享受,且須承擔千錘百鍊的折磨,那麼先知們為什麼還要絕決地做這樣的選擇?因為要開啟人類的文明,顛覆成俗的迷障,就必須抵擋既得利益者的誹謗與承擔人類的苦難,才能喚醒人們的良知,帶領人類走向世世光明燦爛。

    

       說來巧合,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思想改革,大多發生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歐亞大陸不約而同的出現一些影響世界的先知,這些先知在宗教信仰或哲學思想領域,選擇不同於當代的思維,提出了劃時代的見解,雖然這些見解與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然而,千百年後,其思想對人類智慧的啟迪,文明的開創,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元前五百年,中國楚於春秋時代,當時諸侯的勢力衰微,各國的卿大夫掌握了政治大權,逼迫著諸侯,舊有的禮樂和制度崩潰,文化傳统濒臨斷絕。在亂世當中,老子(約前571年~前470年)崇尚「無為」,其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雖然許多學者懷疑是否確有老子其人,然而道家思想對人類尋求安身立命之道,提供了合諧良方。

     孔子(前551-479生活在春秋時代末期,為了宣揚仁政,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曾經不辭勞苦奔波,周遊列國,那怕在陳蔡絕糧的困難處境中,弟子對道產生懷疑,孔子還是絃歌不斷,不改其行道之志,堅持不變之情操、志節。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尊稱其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是什麼原因讓老子、孔子不安於社會現狀,而提出個人安身立命之道、國家社會理想之境呢?乃因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老子與孔子都希望重建一個理想的秩序社會,為了傳播真理,他們卻甘於顛沛流離。

        現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祆教」或稱「拜火教」創立者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前628年-前551年)出生於古波斯(今伊朗)游牧部落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離家隱居,30歲時創立瑣羅亞斯德教,因而受到傳統教祭司的迫害。瑣羅亞斯德在世期間雖然他的信念没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在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更遭受到嚴重的摧殘。然而波斯人最終又將祆教立為國教,其神學理論對日後猶太教以及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千多年後尼采寫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獲譽為人類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圖斯特拉」實際上就是「瑣羅亞斯德」的另一種音譯;德國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於1896年譜寫了同名的樂曲,成為音樂史上的名篇。

        當年瑣羅亞斯德為什麼要棄離優渥的貴族騎士家庭,選擇隨時面臨迫害的生活呢?因為他要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宣揚他的教義-善思、善言、善行,且以正直的信念協助善神對抗惡神,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真理和永遠光明快樂的王國」。

    笩駄摩那(Vardhamana,約前599年-前527年)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的始創人,被教徒尊稱為瑪哈維拉Mahavira,意謂大雄)。他出生在印度東北部,與釋迦牟尼的出生地為同一地區,只是他的出生時間略早。他與釋迦牟尼一樣,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三十歲時他放棄了財產、家庭(他有一個妻子和女兒)和舒適的環境,決定出走尋求真理。笩駄摩那四十二歲時,認為自己大徹大悟了,他用餘下的三十年生命遊方傳道。他深信宇宙是無始無終的,並且不是由神創立。他主張不害(非暴力),提倡嚴格苦行,並提倡輪迴。耆那教與佛教都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笩駄摩那為什麼那要做這樣的抉擇呢?因為他反對代表舊勢力的婆羅門思潮,要求打破婆羅門在宗教、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統治地位,期望建立人類最終的精神救贖。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約前624年-前544年)父親為國王,從小在宮中過著豪華舒適的生活,對宮門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29歲那年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經常在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趁月夜乘馬出家修道。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仍然尋不到解脫之道。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飢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後在菩提樹下禪定,終而悟道。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此後四十五年,走遍印度各地,宣揚佛教。佛陀進入般涅槃後,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是什麼原因讓悉達多太子放下了將要承繼的王位和賢妻幼子,捨棄了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選擇走向修行之路?因為他看清了人世間繁華背後的虛幻,老病死苦的無常。

    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先哲的思想啟迪下,人類歷史漫漫前行,晦暗光明交錯,戰爭和平交疊。在這歷史長河中,東西方出現了許多思想家與先聖先知,他們為了真理的傳播,為了替人類帶來福祉,甘願承擔人類的苦難。國父 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實踐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三民主義理想,常年奔走海外,歷經十次革命起義,終於建立中華民國;馬克思為了建立「紅色的天堂夢」,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是人類承擔苦難最佳的典型,祂用一顆承擔苦難的心,愛這片大地上的子民。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所提出的理論,是期待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處在宇宙中最終極的、最至善的完美狀態;中國禮運大同篇所揭櫫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亙古亙今中外先知先哲們莫不為人類福祉而傳播真理,承擔重負,甚至遭來殺身之禍。雖然人類歷史已推演至21世紀,孫中山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已歷經百年,然而人類的進化,離柏拉圖的「理想國」、禮運大同篇之「世界大同」之目標尚遠矣!

    天落微雨,風來水面,水草盪漾,蛙聲四起。在寧靜的三界埔夜裡,宗師帶領我們在1.4農場園區舉行「智慧法門」二十週年慶,當播放農場建設回顧紀錄片時,大家同時濕了眼眶,淚水與雨水交染,師與生情感交融,這些年來,建設農場的辛苦,推廣道務的疲累,都化為歡笑感動的淚水。

    二十年前老師為什麼要放棄優渥的金融工作,選擇創立「智慧法門」呢?為什麼老師不畏風雨,每週要到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弘法呢?除了推廣大智慧養生功法,老師為什麼還要創立有機休閒農場呢?他在大智慧園區簡介的前言中寫道:「但願這塊『大智慧-身心靈教育、文化、養生、休閒』之園區能帶給人們清靜、安定、自然、和諧、喜悅、樸實的內在,也願這個園區能成為教育、文化、倫理、養生、敬老尊賢的人間仙境與模範社區,也願這個園區除了能給嘉義縣水上鄉的『三界埔』帶來希望與歡樂外,並為大智慧『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的願景,踏出一小步。期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之初步的願景,能在嘉義縣水上鄉的三界埔實現,成為人間仙境歡喜自在的園區。」

    因為抉擇於增進人類福祉,故勇於承擔。

                                           寫于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國慶日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sdomlohas&aid=5786264

 回應文章

Eywa(暫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舉雙手雙腳贊成
2011/10/29 10:13

做了選擇 然後承擔不知是好是壞的結果

是為自己負責任

很勇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