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下午,學生皆已放學,可以在不受學生干擾下處理班級事務,也是自我省思整週教學的最佳時刻;今天下午用完午餐小憩片刻後,便開始著手佈置教學環境,從一箱箱教科書出版商送來的教具箱中,篩選出我認為需要讓小朋友加深學習記憶的教材,然而卻發現書商和教師在教學情境的認知上有一段落差,舉例來說:有關數目聚合的實物教具對四下的小朋友來說幾乎派不上用場,但書商所附的數學教具箱中卻堆滿了一塊塊方形或長條積木;再者,國字的筆順和筆畫已非四下孩子認讀生字的重點,同樣的,書商也製做了筆順示範字報和筆畫閃示卡;個人認為除了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外,也懷疑研發這些教材教具的專家學者或許脫離目前教學環境已有一段時間。
過去Y世代(西元1970~1994年出生)和現今Z世代(西元1994以後出生)的學生所受到教育環境刺激的程度有著明顯差異,現今小朋友獲得資訊的管道非常多元,校園環境對一個學生的刺激程度落後於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因此如何塑造優質的教室學習環境來增進教學成效,更一直是教師努力的方向之一,雖然理論上良好的教室環境佈置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了解教材內容,才能充分發揮「境教」的功能,但關鍵仍在老師的引導及教學活動的配合;坦白說,像我在開學期間佈置的教學環境,通常延用到學期過半才會更新替換,實際上很可能流於形式。也因此我曾想過不做任何「教室佈置」,而將教室內的每面牆壁貼上白報紙,變成空白留言版,隨時讓學生留下學習記錄或心情小語互相交流,至學期末時,全班一同回顧教室內每則留言或記錄,彼此分享感受,但這個構想尚未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