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雲和上解華嚴 (入不可思議解脫普賢行願品) 十八
2008/08/05 18:41:11瀏覽693|回應0|推薦8

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六】請轉法輪 
每一個大願都在講這些:對於境界、對於周遭的環境,到底能不能體會到。絕大部分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叫作凡夫。如今既然學了佛,就該學習把身邊的境界轉一下。隨時記得提醒自己,就是請轉法輪,讓境緣法力現前,而這樣的感覺就是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每一個大願都在講這些:對於境界、對於周遭的環境,到底能不能體會到。絕大部分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叫作凡夫。如今既然學了佛,就該學習把身邊的境界轉一下。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從第五大願的隨喜功德,第六大願的請轉法輪,到第七大願的請佛住世,都是菩薩特有的願,修阿羅漢道的聲聞乘就沒有這些。聲聞乘注重的是自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修法的重點在懺悔業障,而且十分精進。修菩薩道的懺悔常常只是虛應故事,過了就忘。羅漢道的修行人懺悔非常深切,不但以後永不再犯,還要找出過失的癥結,想辦法彌補過來。

  前面所談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和廣修供養,都是修行的基礎,不論大乘小乘都要修。到了懺悔業障才開始有了點變化。修聲聞乘的人以把業障懺得乾乾淨淨為目標,再來就修功德去了。大乘菩薩行者雖然也要把三業罪懺除乾淨,但並不以此為目標,而是起步,懺除完業障後,就要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們可以發現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三願都與眾生有關。像請轉法輪是為了憐憫後世的眾生,怕他們的福報小,聽不到真正的佛法,而起了悲心,代未來的眾生請法,這是真正的悲心。現代人的悲心,做做慈善事業,大都只是為了眼前的眾生,少有長遠的眼光看到將來。

末法時期更需建立制度

  佛世時代的菩薩為了憐憫像法、末法時期的眾生,一再請佛講述,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應如何修學,要注意哪些重點。而現在有沒有人想到三、五百年之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悲心不夠,以這樣的心量再怎麼修慈悲都是有限的,頂多只能饒益現代眾生。當然並不是說現代眾生不重要,而是希望不但能饒益現代的眾生,也能饒益未來的眾生。面對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建立制度就十分重要了。

  以前是不需要制度的,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好就好了,但現在即便如此,佛法也不見得推展得開。而且佛法在傳述過程中很容易變質,給予邪魔外道可乘之機,用似是而非的觀點來干擾正法。因此我們更該努力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讓佛法得以燈燈相傳,讓將來的子孫也有福報聽聞正法。其實光是能夠構想到這裡,不管能不能實現,福報都無量無邊了。

  當然不是憑空設想,要盡量去做,不能圓滿是因為智慧不足、福德因緣不夠,但一定要有這個悲心、悲願來為眾生造福。所以請佛住世不是為了自己聞法,而是想到尚有眾生還未聞法,這些佛菩薩、善知識就入滅了,豈不是太可憐了!所以要請他們住世,不斷的講宣佛法。隨喜功德也不是為了自己貪功德才隨喜,而是為了讓其他眾生有個模範可依循。

  譬如布施這件事就有很多人不太了解,雖然在台灣尚稱普遍,不需要太過鼓勵,但對於一位初學者,則有必要教導。至於大陸、美國等地區對布施就不太有概念了,需要用鼓勵、讚歎的方式加強大家的認識。其他在禮佛、念佛方面,也可藉由隨喜讚歎的方式鼓勵人更加勇猛精進,對於不會禮佛念佛的人也可趁機指導他們。

佛法隨喜上最重要的就是請轉法輪

  隨喜功德不要只看大的,小的也要隨喜,尤其愈小愈重要。人都有大頭病,大法師講經時來的人一大堆,小法師講經只有小貓兩三隻,這種只有在大法師講經時隨喜,卻不懂在小法師講經時擁護的人,福報不大。一個大法師的成功畢竟是從小法師開始的,所以若是遇到一位初發心要講經的菩薩,一定要擁護,這樣的緣才會結得深厚。

  其實初發心講經的人有兩個特色:第一,他會很謹慎,很用心的講;第二,資料一定收集得很完善。所以與其搖旗吶喊的附庸風雅,湊熱鬧,倒不如踏踏實實的去學,一方面增長自己對佛法的認知,一方面栽培人才。將來這位初發心菩薩有所成就時,他的一切功德都將記上你的一份。大法師講經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群眾,除了經法無法深入外,也易使人搖搖欲睡。相反地,小法師聽的人少,所以聽得更清楚,而且隨時可以發問請教,這就是最大的福報,要勇於護持。

  隨喜功德包括了財力及佛法各方面,在佛法隨喜上最重要的就是請轉法輪。當你聽到有人在私下佛法講得很好時,內心要想,與其只講給我一個人聽,不如找幾個朋友來,每個月聚會一次,請他為大家開示開示,這就是請轉法輪。當大家聽出味道時,可能會要求每週一次,這個緣就續上來了。將來他所有轉法輪的功德都會記在你的身上,這才是真正會投資的人。自己不會講沒關係,可以請別人講,別人講就等於自己講一樣,並非一定要自己講經弘法才算轉法輪。

處處都是普賢境界

  現在回到經文。普賢菩薩說,在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裡,有著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每一佛所還有一切菩薩海會圍繞。先用境緣法力把這個境界現前,「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則是自證智力。兩者合起來就是普賢行願力。也就是說要先看得到境界,然後又有能力證入這個境界,這就具足了普賢行願力。

  經文的內容尚容易了解,現在舉幾個例子,來看看這些情況是如何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的。

  譬如一天當中我們可以請轉法輪幾次?除了請人講經之外,我們也可以請一切境界轉法輪。許多人在等公車,或等紅綠燈時,即使眼前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卻視若無睹,什麼也沒見到,這就是沒有境緣法力,境界現前的能力不夠。什麼是境緣法力呢?就是看到眼前景象,要自問這一幕到底在告訴我什麼意義。這個念頭一定要時時提起。下雨了,我站在街頭等紅綠燈,這表示什麼?這些人、這些境界給我什麼啟示?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境緣法力就現前了。

  晴天時,每個人不管是匆匆忙忙,或是悠哉悠哉,總是瀟灑自在的邁步走過,一下起雨就不一樣了,拎著裙子,拉著褲子,又要撐傘,又怕水沾濕鞋子,只好顛著腳蹦跳而過。行為完全不同,這表示什麼?這種讓境界現前的能力,你每天有幾次?有些人穿著優雅,走起路來也很斯文,可是只要人家對他稍微不對,便怒目而視,這代表什麼?有些人生活落魄,可是當受人欺侮時,卻能怡然自得,逆來順受,這又告訴我們什麼?雖然不見得立即能得到答案,可是由於一再的提起,很快就能開悟了。而且你會發覺,處處都是普賢境界。

  當天降大雨,人們在馬路上跳躍閃躲的樣子,或許你不認為怎麼樣,甚至會去埋怨台北的街道,到處坑坑洞洞、破破爛爛。可是當畫家把這種畫面描繪下來時,你恐怕又要拍手讚歎了。美在哪裡?這樣的鏡頭你要能夠當場捕捉住。境界來臨時,不要只是起煩惱,能不能藉此提煉出智慧。更進一步,不但能夠補捉其中所給予的啟示,還能夠發現到原來這就是什麼。而這個「什麼」就是你的自證智力。而這個一直提升你智慧能力的過程就是請轉法輪,它隨時隨地都會發生。

  我們能不能在面對境界的時候請自己轉法輪,把自己給轉過來;洗澡、梳頭的時候,想想這表示什麼?有什麼啟示?隨時訓練自己體會境界的能力,然後想辦法契入,當你能契入時就是開悟了。在尚未契入之前都是轉法輪,就像我講你們聽,當有一天你恍然大悟時,那就對了,就是境緣法力與自證智力相結合了。

佛菩薩就在日常生活中

  每一個大願都在講這些:對於境界、對於周遭的環境,到底能不能體會到。絕大部分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叫作凡夫。如今既然學了佛,就該學習把身邊的境界轉一下。隨時記得提醒自己,就是請轉法輪,讓境緣法力現前,而這樣的感覺就是一切菩薩海會圍繞(事實上這已經是高級的修行了,而且一點也不浪費時間)。

  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菩薩圍繞?因為我們看這個也不是,看那個也不是,境界絲毫無法現前,即使菩薩在眼前也看不懂。其實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親朋好友師長中,從其往來間就可以獲得許許多多的啟示。菩薩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我們要能肯定周遭的人都是菩薩。至於他們如何開示我悟入佛之知見,就是我們要用功的地方。

  突然間遇見一位老友,用心體會一下這樣的碰面是否有什麼意義,他和我談的這些話有何啟示,即使對方什麼都沒說,我是不是也能獲得什麼東西,這就是享受生命,追求的完全是內在的東西,而且每一個和我在一起的人都會變得很可愛,因為我都把他們當成菩薩來端詳,包括在路上碰到的陌生人都一樣。

  境界隨時都可遇到,啟示隨時皆可獲得,原本周遭就充滿了生命的資源,可以一再補充我們的資糧,使生活有意義,生命有價值,可惜我們連看都看不見,難怪佛經要說我們猶若貧子。只要願意用心,時時記得把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轉換過來,那就不再是凡夫,生活也將充滿精神與朝氣,這便是此一法門最大的特點。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dypiano&aid=21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