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雲和上解華嚴 (入不可思議解脫普賢行願品) 二十三
2008/10/12 15:02:35瀏覽1331|回應1|推薦7

轉貼 海雲和上 「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十】普皆迴向 
修學法門一定要透過心靈,才能成為出世間的無限法門,它是無量無邊的,即使是一滴,依然是無限,而世間的法再大還是有限的。最小的無限比起最大的有限還是比較大的,那不是就成就了嗎?各位是不是該用心學學這個法門呢? 

菩薩所修的這種直接成就的迴向,即使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的迴向仍然無有窮盡,一直到成佛了還是一樣,會把所有的功德福報都迴向給眾生。

十大願王 事事無礙

  十大願王所談的技巧都是原則性的,而不是一般的小技巧。一般小技巧的功用是有局限的,十大願王雖然也講技巧,但都與原則相結合,而且重重無盡,看起來是某一個事相,其實都是本體。所以十大願王本身就是事事無礙的修法,它的每一個技術層面都窮盡整個原則了,所以每一個事相都能與其他事相交融、相應。

  一般的法門彼此間都是不相應的、排斥的,當你修一法能夠達到與其他法門,甚至所有法門都相應的時候,那你就已經超越技術的層面了。但是十大願王在本質上就超過了技術的層面,隨時都能與其他法門相交融,所以可稱為圓融法門、無盡法門、根本法門。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十大願王的排列組合有著許多層意義,以次序而言,此一大願可稱為總結願,第一大願「禮敬諸佛」是開始的總願。以重量來分,兩者一樣重要,以修學次第言,沒有總修行是無法做總迴向的,從前往後看,是以修行為主,起步最重要,從後往前看,則是以迴向為主,終點最重要。所以凡是像十大願王這一類的經文,不是第一句,就是最後一句為總願,其他都是別說。有的是先別說後總說,有的是先總說後別說。現在我們就從中來談談學佛人的修持方法。

佛法的願不是口頭願,而是心願

  以每次講經的例子來看,一開始我們都要先請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禮敬的意思,同時也發願了,願什麼?願解如來真實義。因此學佛的第一要件就在發願,發轉凡成聖的願,改變凡夫的心成為聖人的心,至於怎麼改,那是以後的事了,重要的是你現在有沒有這個用意、這個志願。

  這一點對絕大部分的學佛人來說是沒有問題的。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發願,他們天天都有煩惱,可是天天沒辦法改,這些願就是所謂的口頭願。口頭願是有口無心的願,鬼道、神明會在乎、會重視,只要你說了,他們就會算數,如果你做不到,就是欠他們了。

  佛法的願不是口頭願,而是心願。心願不是那種宗教狂熱式的,今天高興發了,明天後悔又改了。願是只能增長不能退的,今天發的願,明天可以修正,但是是向前進,而不是否決。所以願像一粒種子,落到哪裡就會在哪裡增長,但是不能把那粒種子常常換地方,那就長不出來了。

  不論你發什麼願,一定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一直做功課,什麼功課都可以。你想要修持特殊法門,可以,但必須要有特殊根器,否則學不來。特殊法門並不是指多麼艱深的法門,而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使用的,沒有經過特殊的指導也進不去。

  我們所指的功課是一般的,像誦經、拜佛、念佛、朝山、持咒、持戒、放生、助念等自利利他的功課,重點是持續不斷的做,無怨無悔的做。如果能夠如此周而復始,沒有間斷的一直進行,那麼五年之後,運用迴向法門時,絕對有求必應。

  但這個願時必須是饒益眾生的願,而不是自私願,迴向的心必須和發願的心一樣,都是如法的。

  經過這樣簡單的過濾,就可知道要讓生命價值充分的顯現,唯有去行菩薩道,把佛法傳布出去,自己的修行倒不用太擔心。而且並不是說一定要盤腿打坐、誦經念佛才算修行,平常的行住坐臥中都可以修,問題是你會不會。要是不會,那麼就在所制訂的功課內,每天周而復始,不斷的去做。

  比如上班工作的人覺得自己很忙,無暇做功課,那你可以找一個適合你的環境和方法,像念佛,你就隨時提起念佛,而念佛只是口業,你是不是還可以從身業來修行?像供養,怎麼供養?臉上無瞋是真供養。經常保持一份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微笑,那麼面對工作、各種雜務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歡喜,這才是真正的禮敬諸佛。

  而不是說碰到一個人就想這可能是未來佛,才對他笑一笑,等一會兒事情一忙就忘了,不笑了。面對每一件事都要提起內心的喜悅,並讓這份喜悅形容於臉上,再散放出來,這就是修行。如此一來,不是身、口、意三業都相應了嗎?這樣再去做任何事還會有問題嗎?當然這都是原則性的,更重要的是懂得運用,如果不懂得運用,那修行真的是千頭萬緒,摸不著邊際。

如何普皆迴向?

  經文說,所謂普皆迴向的意思,就是從第一大願的「禮敬諸佛」,到第九大願的「隨順眾生」,這其中的所有功德,我們都要拿來迴向給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尤其功德愈大者愈要迴向,否則只是貪大功德了。福報來臨時也要能夠放下,迴向出去。修法時一個善念都要迴向,乃至迴向的善念也要迴向。這就發生一個問題了,即迴向不完。這時候我們要明瞭迴向的兩個意義,一個是希望眾生成就,一個是希望自己的菩提成就。

  迴向眾生是希望眾生成就,眾生成就的這份功德又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來。而回到自己身上為的是要成就菩提的,不是拿來享福的。所以當你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出去以後,仍然會再有一個大功德回到你身上,那你馬上把它歸諸菩提成就即可,這就符合了地藏菩薩的法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意義了。

  接下來談迴向的內容,首先是「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希望眾生常得安樂,沒有病苦,想做惡事都做不成,想要行善馬上就能成就。接著是「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想要墮三惡道都去不成,都往人天涅槃正路上修行。「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眾生如果因為多生累劫以來積了許多惡業,而必須去感受那一切極重的苦果時,我都代他們領受。

  如此沉重的願,身為一位大乘行者都必須發起,否則你只是一名小乘行者,標準的聲聞阿羅漢。代眾生受苦並非易事,如果你不知道苦是什麼,可能還會浩浩蕩蕩赴前程,當你知道了苦是什麼,可能就不願意去承擔了。要我們代一切眾生受苦並不是那種盲目的,狂熱式的,而是無願無悔、生生世世的,至少這輩子也要盡形壽。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沒有為什麼,有能力就多付出一點,沒能力就多關心一點,形式不拘,可是如果你沒有慈憫心,沒有因緣,就沒有辦法做到了,也發不起這個心。

  許多西方人實在值得我們欽佩,他們會到落後貧窮的地方去,一付出就是一輩子,無怨無悔。那些到非洲去的神父修女,他們大都是少爺、千金出身,一、二十歲就開始投入,這才是菩薩行。

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迴向的目的。

  以上是普皆迴向的內容,對象是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簡單的講只有兩句話:「希望眾生滅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那我們每個人每天做完功課後是怎麼迴向的呢?是不是依樣照念一遍?我們要把它吸收消化進去以後,變成自己內心的感受,再吐露出來。如果你真願意一字一句完全照樣做,成為你自己的,那沒問題,但如果你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真諦,而只是口頭念過,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大家是不是該訓練自己,每天功課做完後,或是每晚上香禮佛的時候,試著把迴向文變成幾句話的模式,成為你生命的代表,學佛的心得。

  大家在修學的時候也要盡量把前面的願和後面的迴向結合在一起,那你自然就會生出自己的本願,利用這一世的因緣發出廣大的宏願。而且肯定自己就在正法之中,是志氣堅定、勇猛的大丈夫,而不是那些終日怨歎自己業障深重,沒有福報的人。所以重點在於攝住自己的心,建立起正法幢以及心中的寶座,這樣的信念將永遠領著我們,即便到了命終之時,也由它來決定我們到哪兒去。

  凡夫為業力所挾持,修學此法門,則由十大願王領導其前而去,如此還會有什麼三惡道嗎?但這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所發的願不能是世間願。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事都是小事,求佛菩薩、求護法幫忙處理就好,不要老為它們去操心,我們要的是在菩提道上「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同樣地,我們自己也要解脫,也要成就無上菩提。

  只要朝著這個目標去用功,所有一切功課,一切功德都迴向給眾生,迴向之後若有再返回的功德,我們就把它再轉入圓滿菩提,其他的事就不必管了。當我們的心念都處於這種境界中時,是不是等於處在淨土之中,諸佛國度之內?那還有什麼三惡道、三界輪迴?這就是果地覺,因地心,從果地的境界修學,轉我們的因地心。直接從因地轉到果地,由染境法界轉為純淨法界,是最捷徑的方法。

  原本內心具足了貪瞋癡,現在把貪瞋癡全部去除,只存留正法,修學菩提,這不是直接成就淨土了嗎?至於這輩子在世間所受的種種苦難就是多生累劫以來的業障,通通都可以消除掉。不管是病、是挫折或是非毀譽,都讓它過去,以忍耐波羅蜜對之,一下子就過去了,所有的業風障雨都不能動搖我們的菩提寶座。

  以上菩薩所修的這種直接成就的迴向,即使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的迴向仍然無有窮盡,一直到成佛了還是一樣,會把所有的功德福報都迴向給眾生。這種境界不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嗎?他就是這樣成就的。不但現在,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不但今生今世盡形壽,無怨無悔,盡未來際,也無怨無悔。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此處是結論,是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的情況。但一般人不是菩薩摩訶薩,只是小菩薩,所以只要隨順趣入,選個一、兩條,兩、三條就行了,不一定每一條都修。能夠如此即能成熟一切眾生。

  為什麼會這麼殊勝呢?因為以上所說都是所謂的普賢行海,我們打個比方,譬如你到海邊去捧一口海水喝看看,是不是整個大海水的味道你都嚐到了?你需要把全大海的水都喝盡了,才知道海水的滋味嗎?當然如果你的能力能夠一口喝盡四大海水固然沒問題,要不然淺嚐一口即可知曉,依然可以成熟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卻很難解釋,要怎麼去了解呢?打個比方,就像剛剛講的,你只要吸一口海水,即能知曉四大海水的味道,因為所有的海水同一鹹味,你不需跑到四大海去,每一個都去試。這樣你就能體會了。所以這叫作圓融無礙法門,從哪邊進去都一樣,如果你樂好廣聞,有能力多學,當然可以,但事實上你從一門深入,十門都能具足。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我們來看看這樣的功德你有沒有辦法修。先看寶有多少,把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都磨為極微塵,一微塵為一世界,將這一一世界裡所有的上妙七寶,以及天上人間最殊勝的安樂,包括音樂、歌舞、伎樂等最美好的東西都拿來布施給每一世界的所有眾生,同時又去供養一一世界的佛菩薩。以上已有三無盡了,第一個是寶無盡,第二是布施無盡,第三是供養無盡,現在又要經過「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就是時間上的無盡。這樣的供養所得的功德很大了吧。

  可是如果有人,只要耳朵忽然聽聞這十大願王,所得的功德拿來跟前面的功德相比,前者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的,優波尼沙陀分是大數字的比喻,遠超過百、千、萬分。這麼說來前者的功德是不是太不值錢了?那只是叫我們隨分隨力就好,實際上我們也沒那個能力,主要是為了告訴我們這十大願王一經於耳的功德甚大。這也是說,財施或許做不來,但是大家抽個空來聽法,是不是就能做到了?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再進一步,如果有人以絕對的信心來受持讀誦十大願王,乃至書寫裡頭幾段意義完整的句子,那麼即使有無間的地獄罪業都能消滅,所有世間身心上的種種病痛、苦惱,甚至一切惡業都能消除。還有那些魔軍、夜叉、羅剎,像鳩槃荼、毘舍闍、部多等奇奇怪怪、吃血吃肉的鬼道眾生,都會遠離,或者還會反過來發心親近守護,當個護法神。所以真正會修學的人不必害怕怨親債主,他們都會變成你的護法神來保護你。這是指能以殷重心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人。

  為什麼修持這個法門會有如此殊勝的結果?光是福報就如同海水般的深廣,連我們的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以及所結下的各種惡緣惡業都能消滅,為什麼?舉個例子來看,假設累世以來我們所造的業好比是一瓢鹽,把這瓢鹽倒在一臉盆的水中,那這一盆水會變得又鹹又苦。這一盆水就是我們的福報,當這些業一到來,你受不受得了?當福報大一點,像一個池塘好了,把這些鹽倒下,依然是蠻鹹的,但如果是倒進如大海般的水裡頭,大概就沒什麼感覺了。

  所以如果我們修的功德福報能夠大到像海水一樣,那麼所造的惡業根本就起不了作用了。這並不是說業就不來了,而是相對於這麼大的功德福報而言,是沒什麼作用的,根本就感受不到,如此一來那些業是不是就等於「皆得消除」了?世間法是有限的,有限再大仍然是有限,不如出世間法的無限,修此法門的殊勝處就在修無限大的福報與功德,以無限的功德與福報來對治有限的世間業,那通通都可除滅。因此消除是這個意義,不是完全沒有了。

  修學法門一定要透過心靈,才能成為出世間的無限法門,它是無量無邊的,即使是一滴,依然是無限,而世間的法再大還是有限的。最小的無限比起最大的有限還是比較大的,那不是就成就了嗎?各位是不是該用心學學這個法門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dypiano&aid=2292457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始終如一
2011/11/11 22:3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此即是禮敬諸佛)

嗡阿吽    娑哈 (此即是普皆迴向)

__/|\__ 合掌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