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七】請佛住世
要知道諸佛菩薩乃至一切善知識都會受到成住壞空的限制,都有生老病死,最後都必須得走。可是我們仍要有一份悲心,為了眾生請他們長住在世。不像羅漢,緣盡了,要走就走。
佛是覺悟,住世表示恆久不去,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有所覺悟時,那個境界要保持著,不讓它消失。 |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講的是第七大願,請佛住世。從「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一直到「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是境緣法力,「我悉勸請莫入涅槃」是自證智力。
請佛住世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它的對象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如來,以及所有的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有學是快要成就的,無學是已經成就的),乃至一切有益社會大眾的善知識,這些人我必須都能看得見,然後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那留在世間做什麼呢?要他們歷經無量劫來利樂眾生。
要知道諸佛菩薩乃至一切善知識都會受到成住壞空的限制,都有生老病死,最後都必須得走。可是我們仍要有一份悲心,為了眾生請他們長住在世。不像羅漢,緣盡了,要走就走。到底什麼叫請佛住世呢?首先必須弄清楚文字上的意義。什麼是緣盡、緣未盡?緣盡不盡不是我們所認定的那樣,只要可能,就盡量請佛住世。但是有個要領,如果是因為個人的想念、不捨而請佛住世,那善知識一定會走。你必須講得出一個理由:還有許多眾生需要你的法,是不是還有哪個法還沒教?佛法還沒教完,菩薩不能離開……他就會留下了。如果沒人請法,他留在這個世界就沒意義,沒意義就走了。這是文字上的意義。
色身有限,教法常存
第二個意義才是最重要的,請佛住世並不在於色身住世,因為色身住世再長都是有限的,歷史記載,人類壽命最長的不過一百二十歲,就算再長一點好了,也有終止之時。今天的重點是要請他的教法住世,因為學佛是要學著覺悟,這些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乃至諸善知識就是要來教我們覺悟的方法,而我們能否將他們所指導的方法給流傳下來?譬如用錄音機、錄影機、筆記來記錄、出書等等都是我們該做的事。
釋迦牟尼佛入滅三千年,但因經典的結集,才使得佛法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真正的請佛住世。所以如果發現一位善知識的教法尚未整理,弟子也尚未成熟,而現在就要走了,那我們就可以請他的色身住世,等經法整理好,弟子訓練成熟了再謝世。這才是請佛住世的真精神。
請佛住世除了祈請佛的色身及法寶住世外,還有一層意義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是覺悟,住世表示恆久不去,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有所覺悟時,那個境界要保持著,不讓它消失。我們常常會突然覺悟到某些東西,也常常會忘記,因為對真理的追求容易忽略,世俗雜務又令人著迷,當偶爾有點覺悟,很快就被五蘊六塵所迷,覺悟便拋諸腦後,這時就要請佛住世了。
今天有了點覺悟,就趕緊記下來,隨時提醒自己,不要讓覺悟的正念消失了。做功課時,有時會感到很累很煩,有時又覺得很快樂,法喜充滿,這種喜悅的感覺不要輕易的忘記。一天當中,那種特別疲倦、特別厭煩的時刻要盡快忘記,用比較舒適、比較幸福的部分來取代。這些都是請佛住世,也相信每個人都做得到。所以真正的佛法其實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端看你如何去體會,若不能認知這一點,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當我們將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的喜悅常住心中時,不但自己快樂,和我們接觸的人也都能受到感染而滿心歡喜,這就達到經文所說的「利樂一切眾生」。如果我們是滿心的憂愁,恐怕就要反過來接受別人的安慰了。
「隨喜功德、請轉法輪和請佛住世」三大願乃大乘菩薩行者跟小乘阿羅漢道最大的不同處
十大行願的第五至第七願「隨喜功德、請轉法輪和請佛住世」都是修習大乘的行者所應著重的。我們這樣的講法是希望大家能經常應用在生活中,並告訴所有人。不要認為十大願王很深很難,其實愈是甚深、愈是微妙的法,愈是交融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要經常讀誦《華嚴經》,你會發現它就像一首詩,一則寓言故事,真理就隱藏在其中。
為什麼這三大願是大乘佛法菩薩行者跟小乘佛法阿羅漢道之間最大的不同處?阿羅漢是離群索居的,自己清心寡欲就好,可以不必觀照社會;大乘是要涉俗的,在城市中他必須轉六塵境界為一真法界,因此這些工作必須要做,否則無法轉過來。
所以說大乘菩薩的修行慢,但是成就大,而之所以慢也不是真的慢,是因為抓不到要領。如果能依照此法來修就快了,今生今世就可成就,很快就能轉六塵境界為一真法界,一切的人事時地物都是啟發我們心靈的普賢境界、普賢行。對於這種境界我們要勇猛的去接觸、承擔,剛開始時可能會感到茫然無知,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定能觸事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