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雲和上解華嚴 (入不可思議解脫普賢行願品) 十六
2008/07/07 15:14:16瀏覽445|回應0|推薦5

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五】隨喜功德()
換句話說,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所有善根福德,都要學習,都要歡喜讚歎。當然有許多是我們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就跟著學,做不到的至少要讚歎,能夠讚歎就等於和他相等了。這些都是因果,千萬不要有酸葡萄的心態,別人有境界現前給我們看就是我們的福報,一定要歡喜讚歎,這樣也才能擁有同樣的福德。 

十大願王的每一大願都可以直通本懷,直達成佛的果地,但到底如何達到呢?如果我們只是把十大願王當作一般法來看的話,那它沒有什麼特色。《華嚴經》一直不斷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善用其心,懂得善用其心才能擁有自證智力。

修行沒什麼訣竅

  腦筋就是意識,它是幻想的根源。意識的神通廣大,什麼都能緣,就是不能緣當下,也不能緣真如。由此可知,道的本體是腦筋所想不到的,你必須放下身心世界,把腦筋空白掉,停止作用,用感受的方法才行。也就是說轉第六分別意識成妙觀察智。
  舉個喝咖啡的例子來說,一般人無論喝茶、喝水、喝咖啡、喝牛奶,都從嘴巴進去,經過喉嚨,然後不知不覺進入胃的大海中去了。應該怎麼喝才對呢?它要像一股浪、一陣風,不僅掠過我們的皮膚吹過去,而且要有滲透全身後穿進去的感覺。享受任何東西都要有這種感覺才對,那是運用全身,甚至生命去感受的。如果僅有嘴巴感受到,那就是被五蘊六塵轉掉了。
  所以修行沒什麼訣竅,講來講去就在講這些。一旦你都體會到了,再以此起種種妙作用,就是依體起用,如果根本沒有體會,那麼講得再多,都只是數他家珍寶。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同樣也分成了境緣法力和自證智力兩個部分。

  從「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到「及般涅槃分布舍利」都是境緣法力,接下來的「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則是自證智力。隨喜什麼?隨喜前面所說的一切境界及善根。過去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乃至入涅槃分布舍利,廣修塔寺,讓眾生供養瞻禮等善根,我們皆要隨喜。不但如此,下面還有更多的延伸,包括六趣四生一切種類,以及聲聞辟支佛、菩薩等所有功德,不論大小,都要隨喜。

  換句話說,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所有善根福德,都要學習,都要歡喜讚歎。當然有許多是我們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就跟著學,做不到的至少要讚歎,能夠讚歎就等於和他相等了。這些都是因果,千萬不要有酸葡萄的心態,別人有境界現前給我們看就是我們的福報,一定要歡喜讚歎,這樣也才能擁有同樣的福德。

修行就在眾生界

  在正式進入經文之前,先來談談「隨喜功德」的重要性。事實上十大願王的每一大願都可以直通本懷,直達成佛的果地,但到底如何達到呢?如果我們只是把十大願王當作一般法來看的話,那它沒有什麼特色。《華嚴經》一直不斷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善用其心,懂得善用其心才能擁有自證智力,有了自證智力,才算學會了運用文殊的大智。然而什麼是善用其心?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做功課的時候不要流於形式化。形式化的最大特色就是一誦經念佛就開始打妄想,尤其功課愈熟練,妄想就愈多。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換一部從沒誦過的經書,那一定會專心的念,否則會念錯。不要把功課流於形式的意思,是教我們不要把修行當儀式,現在佛門常愛舉行一些重大的儀式,而這些儀式對於大家頂多只是修個福報,就是因為都流於形式了。

  今天十大願王的修行之所以能直達本懷,原因就在這裡,首先它能培養我們的自證智力,另一個就是境緣法力會現前。境界現前時能夠掌握得住,自證智力才發揮得出來,不過前提必須是兩個能力相當,如果差得太遠也沒辦法。許多人閉門在家修得不錯,可是開門出來面對境界就不行了。這就是境緣法力現前時招架不住。所以這個法門一再的陳述,要我們留意生活周遭的種種狀況,訓練我們境界來時要如何克服。當然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所遇到的境界與對治的方法也不同,即使遇到的境界一樣,處理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樣。而我們要訓練的是,當境界顯現時能夠立即抓得住,從抓住境界開始訓練自己歷事練心,增長智慧。

  這樣的修行絕對是在眾生界中,在日常生活裡。穿衣、吃飯、洗衣、買菜、搭車、走路都可修行,怎麼修?做這些事情時都善用其心,不流於形式。人天天走路,可是心卻一步也沒走過,因為都流於慣性,而沒有細心觀察。能夠細心觀察,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善用其心。吃飯的時候不要慌張,一口一口地吃,好好享受飯香與菜香。洗米煮飯的時候記得給予一份愛心,願眾人吃下這鍋飯時滿心歡喜。讓家人感受到母親洗的衣服穿起來總比洗衣店洗的舒服溫暖。面對生活的一切瑣事,都要有一份歡喜心,讓身口意都非常喜悅的來面對處理。這就是修行,所謂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無不是道,無不是禪,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不是這樣,那麼起心動念就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了。

  以上說的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去體會。經文文字上講的只是佐證,參考看看這樣做對不對,對就好了。所以重點在方法,不在材料。好比學插花,花只是材料,花市就可以買到了,重要的是插的方法,如何把有限的花材布置起來,達到藝術的效果,才是要學的東西。所以儘管經典背誦再多,要是提煉不出方法,就不算修行。

心念所及之處都是法界

  現在回來看經文。隨喜功德也一樣,要盡法界虛空界。虛空界雖然指的是空間,事實上,空間到達某一程度後已經和時間相結合了,空間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空間。所以時空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對於虛空界我們還有些具體的概念,但法界又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眾生心念所起的作用。

  譬如當我閉上眼睛,誰也不知道我在想些什麼,但我自己知道。當我想到桌子,桌子就是法界,想到椅子,椅子就是法界,想到家裡,想到美國,想到小時候挨父親罵,和弟弟打架,甚至想到未來種種,心念所及之處都是法界。但腦筋所想的都只是緣起法界,因人而異,譬如同樣看到一個杯子,我們腦筋裡都會出現這個杯子的影像,這就是法界,是共業。但可能我覺得它很好看,你認為它不怎麼樣,造形、顏色都不滿意。所以每個人對同一個東西的好壞評語都不一樣,這就表示每個人的法界是不同的,而且不見得能準確的描述出來,這就是別業。
  不管是共業、是別業,都是腦筋所想,都是緣起法界。另外還有一個腦筋緣不到的東西,那就是真如和當下。真如、當下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性起法界。
因此眾生心念所起的作用指的就是緣起法界,所謂盡法界,盡的也是緣起法界,包括了貪瞋癡、殺盜淫妄酒。

  十方三世也和前一句一樣,講的是空間和時間。十方代表空間,雖然空間並不只十方,其實十是圓滿的意思,方是空間,所以十方表示各個方向都包含了。三世代表的也不僅只有過去、現在、未來,還有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以及未來的過去,未來的現在,未來的未來,總共有九世,再加上一念,就是十世。華嚴最愛講十世,因此有所謂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之說。三在中國表示多的意思,總之十方三世就是窮盡一切時間和空間。

別只想著要成佛

  在這無盡時空裡的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他們從開始發心,求的就是至高無上的正等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智」是指一切成就。以華嚴的標準來看,從發心到成佛,要經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共五十一個階位。但是從初信到十信之間是沒有階次的,當十信滿心的時候就是「初住位」菩薩,而十信滿心報同等覺,成就跟等覺菩薩一樣。這個成就非常大,像觀世音菩薩就是等覺菩薩。

  所以大家別只想著要成佛,能夠十信滿心就已經不得了。如果我們現在發心進入十信位,就已經斷除了三惡道的種子,不會在三惡道中輪迴,如果更進一步十信滿心,就等於出離三界了。要再到這世間來是乘願而來,非為業力所挾持而來。所以不要以為十信尚不入位而忽略了。圓教初住位開始稱為法身大士,而我們現在還只在進入十信位之前的學前教育。從初發心開始為一切智,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籌備資糧了,勤修種種福德因緣,勇猛精進,不惜生命。

  事實上,人要在正法中勇猛精進是相當不容易的,反倒是沉溺在七情五欲的邪法中相當簡單。所以下地獄就像搭電梯一樣快速,升天堂就像爬山一樣痛苦難熬,更別說出離三界了。

  初發心的修行,不但是不惜身命,還要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麼長的時間。權教的修行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其中百劫修相好,比起華嚴的修法,成就太快了,所以修成的是小佛。這種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劫修行成就的是大日如來,是大毘如遮那佛,是圓教究竟佛,而非藏通別佛,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差別。圓教佛本身充滿了生命的光與熱,充滿了朝氣與能量,成就這樣的佛才有意義。尤其華嚴一再的強調曠劫修行,只管修因,至於成佛的本身反而並不重要了。

  諸佛如來不但曠世累劫的修行,而且在「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這正符合後面又要講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一切的難行苦行都要去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dypiano&aid=202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