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0 22:40:09瀏覽345|回應0|推薦4 | |
擋不住輕颱 千億治水水照淹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新輝】2008.07.19 08:45 am 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元治水預算,頂不住輕颱卡玫基廿四小時的豪雨,朝野開始追究責任。其實,編預算的行政院,執行的水利署、農委會、營建署,還有舉手同意的立委,都是共犯。 台中市災情慘重,台中市長胡志強向閣揆劉兆玄抱怨,「跨縣市的河流,是水利署負責,但大都是補東牆破西牆。」立法院預算中心去年就對審預算的立委及編預算的行政院發出相同警告,官員及民代都當耳邊風。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評估報告,從九十五年六月至九十六年十月,水利署為執行河川整治及區域排水整治,共規畫一百廿三件計畫,但到了第一期(九十五至九十六年度)預算期程即九十六年十一月結束時,結案數竟然掛零。甚且,水利署去年編列「建置水情中心」兩億九千萬元預算,實則為河川局興建辦公房舍「爭福利」。 治水預算也淪為選舉綁樁,報告指出,水利署編列第二期(九十七年至九十九年)治水預算,編列補助各縣市疏濬清淤經費十二億元,竟是用統籌款方式編列,適值立委及總統大選,這筆「保命錢」淪為政治人物的小型工程款。 此外,負責雨水下水道計畫的營建署、河川整治的水利署、治水防洪的農委會,都編列數億元到十幾億元「應急工程款」,不僅不符合預算編列的精神,更嚴重的是,許多應急工程事前未周延規畫,致使工程停頓或延宕。 某藍委說,以台灣選舉及派系的生態,八年一千一百六十億元的治水預算案連「治標」都稱不上,大台中淹大水是土地過度開發,雲嘉南淹水是地層下陷,政府若不站在國土規畫的高度制定政策,就算拿一兆元治水,「水照淹,百姓照哭」。 治水治到哪去了? 【聯合報╱黑白集】2008.07.19 一個從北台灣擦邊而過小颱風,卻在中南部引起大水災,甚至還上了CNN國際新聞。這是怎麼回事?台灣不是編了一千多億預算來治水嗎,怎麼越治越糟? 說氣象預報失了準頭也好,說瞬間雨勢太大也罷,但台灣這幾年隨便一場雨就四處淹水的情況屢見不鮮,怪老天、怪預報員恐怕都不再是好藉口了。試問:如果先前氣象局把雨勢說得很凶猛,那些淹水的地區就能安然無事嗎?大家用膝蓋想也知道答案。真正的問題,在治水根本沒治到要害。 這些年,政府投入治水的經費還算少嗎?且不說扁政府剛上台的五年五千億就有很多是花在治水,謝長廷任閣揆時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計畫,朝野立委還聯手一口氣加碼到一千四百億,手筆也夠闊綽了。這筆預算前年 政府治水最大的迷思,是以為撒錢即能堵漏,發包工程即可除水患,始終缺乏疏濬和維護的概念。事實上,缺乏整體性的治水計畫,講究發包卻疏忽監工,再加上施工和設計的不當,常常更是導致水患的源頭。這次水災,有些地方是溝渠缺乏疏濬,許多地方是濫墾濫建導致水路破壞,才造成如此嚴重的災情。包括因救難人員訓練不足及設備不良而枉送多條人命,這種軟體的強化,又何曾變成政府治水計畫的一環。 別再推責任了!治水要用心,而不是用錢。只懂得發包工程,也許可以鞏固地方利益,卻騙不了老天,更擋不了洪水! 天有不測風雲 【聯合晚報╱社論】2008.07.19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人人會說。不過,活在現代科技時代,人生禍福能否真歸咎於風雲之「不測」?一場颱風,竟為台灣帶來這樣的話題爭辯! 卡玫基颱風帶來超大豪雨,中南部的災情遠遠超過預期。由於雨勢發展和氣象局提供的預報資料明顯不同,以致於地方縣市連宣布放颱風假都措手不及,在天然災情之外更添民怨,也為民調支持度本來就在下滑的馬政府執政成績「雪上加雨」。馬總統說了重話責備氣象局,而氣象局回答的「觀測不足」,似在卸責卻也頗有委屈。 風雲真的難測。日本的地震,南亞的海嘯,北美的颶風,為就算科技最先進國家也帶來過難以預料、難以掌控的災禍。這次颱風帶來甚至破表的超大雨量,大氣學者指為颱風之後的環流與外圍雨帶幅合所造成,預報確實失準,卻也有點「非戰之罪」。一般老百姓無從判斷這種說詞是否推卸之用,不過,專家謂過去對氣象的應用研究不夠重視,應是實情。台灣現在處於各項基本建設、專科研究、乃至於行政結構及人才都「地基鬆動」的狀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這種「地基鬆動」的情形漸漸補強起來,需要極大的資源和耐力,更需要朝野同心合力以「建設國家」為念,恐怕不能期待於「馬上」的奇蹟。 話說回來,這次災情造成民眾怨聲載道,更基本的因素還是人禍更勝天災。最普遍的質疑當然是:號稱八百億、一千億的治水預算花到那裡去了?當初行政體系好大喜功,地方政商關係聯手分贓,這種汙濁的政治生態恐怕才是「治水無能」的源由。另外,各領域的專家也提出各層面的觀察和解釋,例如:全面的國土規畫工作始終停滯,人為的環境破壞日漸嚴重,乃至目前房地產業最夯的地方上的「重劃區」可能初始便規畫不當……。凡此種種都顯示,台灣難以承受天然風雨的脆弱現況,具有相當程度人為災禍的成分。可憐老百姓永遠是受害者。 風雲縱然「不測」,人力也未必勝天,但在大自然的破壞力之外,民眾最怨、最感不平的,還是人禍因素。馬政府「概括承受」了這個殘破的執政局面,必須咬著牙一點一點補起來! 800億治水 治成汪洋? 【聯合報╱宋克萍/家管(台中市)】2008.07.19 卡玫基颱風帶來的豪雨侵襲中南部,筆者住家所在的七期重劃區積水盈尺,平日車水馬龍寬敞的台中港路,一夜間淪為洪流洶湧的台中港河,舉目所及只見一片汪洋。 台灣已進入颱風季節,風災挾帶豪雨事例屢見不鮮,這場豪雨帶來洪水,暴露台中市政府疏於定期檢視、疏浚與擴建市區下水道的弊端,下水道普及率與排水系統工程進度,遠遠落後高樓豪宅與道路、汽機車成長速度,以致一碰到風災豪雨,被視為台中市區新都心的七期重劃區就原形畢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人警覺到台中市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品質,竟是如此脆弱,禁不起一場豪雨考驗。 下水道與都會區排水系統普及程度,乍看只是小事,卻是反映一個都市乃至國家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然而這類攸關公眾日常生活的公共工程,往往不如辦能搶媒體頭版的大規模藝文活動,或修橋鋪路蓋館舍等大型工程引人矚目,更能凸顯個人政績。 筆者誠盼胡市長與台中市政府,除了大都會歌劇院與新市政中心外,盯緊攸關升斗小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台中市區下水道與防洪排水系統工程同樣重要。 地方政府 快做事吧 崔來萍/退休教師(台北市) 昨天電視媒體一直報導及討論這次颱風氣象局的誤判,其實氣象報導有其極限。當然有些地區很冤枉,雨量過大,人民十分無辜的遭到水患,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我想即使氣象局報導正確,也無法阻止大雨的肆虐。 問題在於,台灣年年水患,我不禁想問政府去年編的治水專款,不知各地方政府執行的進度如何?如果以經費不夠或其他原因拖延,就算氣象報告多神準也無法救人民於水患!各地方官摸摸良心,你為地方爭取到的是什麼?做了哪些工程?不要以為今年可以僥倖的逃過颱風的造訪。 扁政府時,水災何其多,那幾年停水停電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我住高雄縣時,停水一停就是十幾天。後來政府編了八年八百億治水專款,不知現在各項工程進度如何?各地方政府首長趕快打起精神來做事吧! 大災情背後的人為因素 中國時報 根據媒體報導,輕度颱風卡玫基為台灣地區帶來嚴重淹水,至少造成十三死十失蹤慘劇,同時導致數十萬戶停水、停電的災情,而這還不包括龐大的農業損失。不禁要問,何以如此?有人歸咎氣象局預報不準確,才造成這麼大的災情。作者認為,將如此龐大災情歸因單一因素,對氣象局不盡公平(至少政府與民眾防救災意識的欠缺也是關鍵)。除地球暖化或天災因素外,背後至少仍存在以下四個人為或制度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水土保持的問題。嚴重淹水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土保持與河川管理的問題,多數人只重視直接的防救災議題,卻少有人從根本的問題思考,探討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河川局有關的水土保持問題。事實上,水保局與河川局存在分工與整合的問題(例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保局與河川局溪流管理如何分工),加上兩機關存在的協調整合問題較少成為媒體焦點,而且兩機關業務的協調聯繫必須作跨部會處理,所以相關議題比較不受重視。再者,水土保持除與農委會林務局(造林)有關,又與隸屬內政部營建署的國家公園的業務管轄有關。在如此「事權不一」的情形下,作者懷疑能否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因水土保持經常屬中長程或專業議題,不易為外行的民眾查覺,但一旦發生問題,立即成為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而且,這些重疊或三不管的地帶(業務),又和地方政府管轄的河川週遭土地利用有關,使得問題更為複雜。 二,地區特性的問題。嚴格說來,每個地區的政治、經濟與地理環境不同,原本就存在不同的問題(包括違法使用河川或水土保持用地)。很難用中央(或台北)的角度作統一解釋或處理,除了中央政府(在台北)天高皇帝遠,經常又為了符合多如牛毛的法令,或美其名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只能以僵化的方式處理(水災、土石流或其它災害)問題。忽略了地區特性所造成政府(民間)防救災能力,以及所需資源配置的問題,而這與下個議題密切相關。 三,救災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南北(政治、經濟、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長期以來的問題,當然也出現在救災資源的分配。除南部救災人力與預算遠不及北部,幾乎所有的中央部會(隱藏有龐大預算與人力資源)都在台北。加上媒體也是北部比南部發達,使得北部防救災相關議題獲得比較多的重視或資源浥注,也使得救災資源分配不均更為嚴重。只是,這問題恐怕短時間難以解決,以舊政府南遷的漁業署為例,表面上漁業署南遷高雄,實質上權力核心還是在台北。 四,救災體系功能不彰問題。救災體系功能健全與否,人力、預算與外部環境都是關鍵。但由於前文臚列因素,導致救災體系功能不彰,這問題至少可從教育訓練與救災動員能力不足得到印證。如為緊急救人的台南縣救難協會,竟發生橡皮艇翻覆事件,所幸落水的救難人員後來獲救。但這背後凸顯的,就是平時防救災教育訓練與救災動員能力的問題。背後簡單的邏輯即是缺人缺錢(當然也與地方政治制度有關),導致防救災功能不彰。 此次災情背後,除救災體外,尚存在人為或制度問題。總統與行政院長立即前往災區視察消彌民怨固然重要,能否以宏觀角度解決前述人為或制度問題,更值得關注。(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 台灣只能看天吃飯?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遇颱成災,幾乎已經成為台灣的暑假作業,年年遭遇年年無解。馬政府就職兩個月,民意聲望劇降之際,就碰上相同的窘境;離譜的是,卡玫基只是輕颱,卻造成豪雨肆虐、灌爆中南部的結果。在民眾一片罵聲中,當年,曾經引爆朝野嚴重對立的八年八百億,後來追加到一千四、五百億的治水特別預算案,又勾起人們的回憶。藍的指責綠營執政不用心;綠的批評是藍營拖延,讓預算太晚通過;諷刺的是,因貪汙被起訴求刑廿年的前經濟部次長侯和雄,捲入的幾件弊案,都和治水工程相關。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又處颱風頻仍的亞熱帶;照道理,防颱應該是每一位民眾的基本常識,遑論政府。奇怪的是,台灣仍舊風災雨災不斷,而且還愈來愈嚴重,愈來愈離譜。 十多年前,宋楚瑜剛當省主席,下鄉第一件事就是涉水勘災。當時他炮口向上,痛批政府的就是治水無方;當時的中央政府兩手一攤,覺得省政府莫名其妙,跨縣市河川整治,你省政府不做那能怪中央?結果省政府被廢了,說法是「精省提高行政效率」。 省政府報廢後,所有的治水工程全部向上提升到經濟部水利署。但是,每一位主管水利的經濟部相關官員都很無辜;因為經濟部管的是政策,不是技術。說來諷刺,現任經濟部長尹啟銘,三年前就是為了馬莎颱風過後桃園大缺水,莫名其妙成了頂罪者,丟了烏紗帽。接他職務的是當時謝長廷的親信侯和雄,說法就是要侯去治水。 要怪扁政府治水不用心,好像也不公平;扁政府剛上任,提出五年五千億的「新十大建設」,很大部分就是用在治水。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任期不長,但他任內還是提出了治水特別條例和特別預算。當時,這筆八百億巨額預算引發極大爭議,立法院預算中心還批評有綁樁之嫌,且預算編列後第一年的結案數竟掛零! 這筆爭議極大的預算,甫提出時馬英九時任國民黨主席,當時國民黨的立場是「不宜以特別預算編列」,硬是卡了一年多,直到海棠颱風再釀災之後才通過。難堪的是,立法院三讀才通過這筆加碼到一千四、五百億之後的預算,三天後,謝長廷就離職了;而他親點治水的侯和雄更慘,從此捲入治水工程弊案,去年底遭起訴求刑廿年。 謝長廷卸任後,行政院長從蘇貞昌到張俊雄,也沒人再問,一千多億預算到底用到那兒去了?執行成效如何?如今,政黨再輪替,馬政府到位二個月,當年因為颱風而下台的尹啟銘又上台了,還是搞不清楚治水預算花到那兒去了;而當年享受這筆預算最多的雲嘉南三縣,依舊是這次七一八水災的重災區。 馬英九視察災區,嘉義縣長陳明文難過地說朴子溪瓦寮段俗稱「溪底寮」,就是地勢低窪之處,非建堤防不可;這話十五、六年前,宋楚瑜就說過了!宋楚瑜不但想建堤防,還想遷移居民;想了十多年,淹了十多年,還是沒辦法。嘉義市長黃敏惠說八掌溪非疏濬不可。但,誰還記得游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就是為了八掌溪暴雨湍急奪走人命而下台?台中市長胡志強更是尷尬,台中市是全台最少遭遇風災雨災之區,這一回淹到匪夷所思,儘管台中市確實瞬時雨量創下百年紀錄,他也無法說服自己,到底真是因為氣象預報失準?還是台中市建設太過,工地太多,而疏忽了排水? 馬英九終於知道治水不能「一年蹉跎過一年」,看看馬政府的治水預算,水利署六年只編了四百八十億,放眼望望台中以南的災區,不必水利署告訴他,就知道不夠;但是,同樣沒人告訴他,水利署上上下下有多少人因為水利工程遭到調查?治水預算下不下得去?下到地方後,是逕交地方政府綁樁分配資源?還是有一個統籌管考訂進度的單位? (查註:水利署每年公務預算近200億元,另有治水特別預算約100億元。) 治水確實馬虎不得。幾星期前大陸華南地區暴雨成災,傷亡同樣驚人。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現象下,大自然的反撲絕對超乎想像。治水既要應急、更要長期;如果台灣還是一如過去,以中央地方分大餅、藍綠陣營搞拉鋸的心態,玩著治水政治學的把戲;台灣,就只能永遠看天吃飯。 不是天災,是人出了問題 中國時報 氣象預報失準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其本質或許與近日政府施政或回應重大突發事件連續凸槌,導致民意支持率快速走低,有其一貫原因,那就是中低階官員漫不經心,高層決策官員抓不到重點。換言之,基本上是「人出了問題」。 氣象局此次預報而論,十七日上午高雄市已是傾盆大雨,到了中午時刻,鼓山區一帶路面已經積水,私家車輛開始開上陸橋避難,但氣象局所發出的氣象預報仍然聲稱「新竹以北應提高警戒,南部地區入夜開始受颱風外圍環流及西南氣流影響,將有豪大雨發生」。當氣象局還在談「未來式」時,南部已是「現在進行式」了,難道氣象報告不能照顧到南部的事實與感受嗎?氣象局如果連「事實」都無法掌握,還談什麼「預報」?氣象局同仁是否可以回頭查看一下該局當天所有的「颱風警報單」,誠懇地檢視一下預報內容與實況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在業務上,氣象局「高雄氣象站」及「台灣南區氣象中心」是未發揮其功能,未能上傳資訊,還是在台北市的局本部「重北輕南」?地理上,台灣是一個很小的海島,海洋環境與氣候決定了台灣陸域每天的氣象。氣象局高層有要求同仁在「海洋氣象學」上之專業素養及重視「海象測報中心」功能嗎? 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中低階官員傲慢面對民眾的善意提醒,在事實面前還不停辯解一己之無誤,這種作為能解決氣象預報不準的問題嗎?一個與民眾生活、生命息息相關的機關,在其官方網頁上卻連總機、各單位電話號碼都秘而不宣,又如何期待其心中有民眾? 「人的問題」在其他各機關亦普遍存在。外交部長期以來不是沒有緊急聯絡系統存在,但若值班或值夜同仁回應民眾緊急求救電話時,卻答以「已下班」,任何系統與制度又有何用?現在各機關中,低階官員的年紀都不大,通病是做事漫不經心,莫須有之自尊心太強,受不了一絲指責,卻又眼高手低,辦起公文只知抄襲舊卷,不視個案之間的差異;中階官員則欠缺政策上的敏感度,不願任事負責。 到了高層決策官員,卻又抓不到(國際)社會的脈動、價值與重點。當社會中普遍要求賦稅公平及使用者付費原則時,決策者卻放任立法院提出照顧特定業者利益之減稅法案;當保育珊瑚生態系、三海里之內禁止拖網漁業已成了社會中的保育常識時,決策者卻為了討好那區區幾張的選票,而要求行政體系檢討開放,這種表現徒令大批中產階級為之失望。當人民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