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12 22:20:14瀏覽3310|回應0|推薦13 | |
那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了,我擔任中文系碩士班甄試入學審查委員。按照規定,每位考生都必須提交個人履歷自傳、研究計畫、代表論文等審查資料。就如同申請大學入學一樣,許多審查資料都是從裡到外,極盡完美之能事。 有一位應屆畢業的考生,很順利地通過了筆試和資料初審,取得了參加口試的門票。他的審查資料做得很精緻,代表論文是一篇分量驚人的集體創作,主題是明清時期某類文獻的網路資料庫建置檢討與展望,這位考生領銜列名主要作者。 既然是主要作者,又敢拿來當作代表論文,想必對論文主題應該相當熟稔才對。我先就論文裡幾個敘述比較含糊的段落請考生補充說明,最後只以一個問題作結。而在提問之前,我還特別提醒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不確定答案就老實承認,千萬別對賭。 對於參與建置這個資料庫的人而言,問題真的超簡單── 「請問《○○○○(書名)》是哪個時代的書?」 明清文獻資料庫,答案不是明代,就是清代,機率50%。 考生抬頭望向天花板,思索了近十秒鐘,回答:「清代。」 「你確定?」 考生非常篤定地點頭,以更大的音量回應:「是,清代!」 我微笑看著他:「謝謝你,我沒有問題了。」──潛台詞當然是:「謝謝!再聯絡!」 那本書(書名就甭提了),單單從書名來看,很容易以為是清代,但其實是15世紀的明代官修文獻。一般中文系畢業生搞錯也不意外,然而這本書是資料庫的主體之一,論文裡也多次提及,主要參與者不可能不知道,況且提問前考生還跟我確認有看過這本書哩! 不知道還瞎猜,這是學術研究的大忌,單單踩了這個雷就注定要落榜的了,更甭說領銜主要作者的是非真假。亮麗的外型和精美的書面資料,沒有幫他加分。 事實上,我在書面資料初審時就已看出這位考生提交的資料可能不太真實,很遺憾面試證實了我的推測。至於為什麼從審查資料就能看出有假?我不好多說甚麼,無非就是經驗累積的眼力。就好比每個學期總要閱讀數以百計的學生報告,看兩行就能判斷有無抄襲,是一樣的道理。
學測結束之後,坊間許多製作審查資料的代工業者,生意也是紅火得不得了。在一個形式主義掛帥的社會裡,花錢請人製作一份精緻完美的審查資料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我相信,許多大學教授會有同樣的疑惑──從小學到高中,讀了十二年的書,為什麼沒有能力自己動手製作審查資料?甚至連自傳都還要請人代寫?是缺乏自信,還是真的以為教授們都很容易被表面工夫所糊弄? 坦白說,如果幾位口試委員都看不出來審查資料出自代工或內容有假,這種科系,教授水準不過爾爾,不念也罷。但若看得出來,那會是加分還是減分? 如果代工可以更加襯托個人才質,當然是再好不過,花這筆錢也算值得;就怕不幸穿幫,反而弄假成拙,何苦來哉! 自己的資料自己做,自己的故事自己寫。一個有水準的科系,教授在乎的,是你的資質潛力,不是華美的外表印象。想要申請好學校,何不先把誠意拿出來,以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