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冗贅文錯別字,有那麼嚴重嗎?
2015/03/06 22:39:05瀏覽4828|回應0|推薦27

語文是人類社會溝通的工具,自然會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而日趨複雜,而規範也就勢不可免。然而談到語文差錯問題,卻常有人直接舉起「語言是活的」、「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做為不願面對錯誤的擋箭牌,或是認為那只是世代標準的差異變化所致。

哎哎……別鬧了,你真的以為天天和語文為伍,並且以語文為研究對象的人,會不知道語言是活的,而且是約定俗成的嗎?

談語文規範問題必須先有正確的認知──任何一種活生生的語言,都是不斷隨著社會文明的變遷而演化,舉凡詞語的創生消亡、詞義語法的轉換衍化等等,在語言的歷史中本來就是常見的現象。緣是之故,談語文規範問題,絕對要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而且不可以拿老舊過時的標準來評斷當下語文現況的是非對錯。這就是為什麼優秀的語文學家,不會是老頑固。

語文存在的基本目的在於人際溝通,其特質在於約定俗成,而目標則是準確表意。所以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就在於如何準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如何說/寫出能夠讓人理解的話語。一般來說,只要能夠達成這些基本要求的話語,就有機會(不是必然)形成規範。比方說,現在有不少人在表示感謝時,慣常說「感恩您」;或是說某種食物「不錯吃」、某樣東西「不錯看」等等,這都是不符合現行漢語語法規範的用法。然而這些詞語在使用時不會產生歧義,訊息的傳遞還是很明白,久而久之,倘若大家都接受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用法時,新語法自然也就成為新時代的語文規範。

再舉個相反的例子,如多年前流行的「以偶代我」,在同樣的語句裡「偶」既可用做自稱,也可以做玩偶或偶然解釋,這就很容易在理解上造成歧義,也就難以約定俗成,不能成為正式的用法。

 

言歸正傳。

在我的教學經驗裡,撇開詞不達意不知所云之外,最常看到的語文問題,一是冗贅文,一是錯別字。

先談談冗贅文。

很多作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寫文章要「精鍊」,也就是避免冗言贅語。但其實很多作家會在作品裡刻意運用冗贅,以營造某種意境或效果。這方面的例證不論古今中外都相當常見,經常閱讀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然則,冗贅文真的未必是甚麼罪大惡極、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惡瘤。

然而不當的冗贅,尤其是會讓聽者感到不快的冗贅,就一定要小心防範,避免使用。曾見一位朋友抱怨,他在一次受邀演講的場合,主持人開場介紹演講人時,從姓名、現職到學經歷,每句話裡必定帶上一個「所謂的」,即便知道這是主持人的口頭禪,但還是讓這位朋友感到非常不受尊重。為什麼「所謂的」會讓人感到不快?這是因為在一些語境裡,我們會用它來傳達心中有所質疑或不滿,而連珠炮式的「所謂的」,就更容易讓人覺得根本就是對這個人很有意見,自然也就會感到不受尊重了。

那麼,先前「語言癌」議題熱烈討論的「做一個~的動作」,問題又是出在哪兒呢?

有人主張,餐飲業者故意增加贅字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服務人員更多的真誠和禮貌。然而,展現服務態度的關鍵,應當在於動作和語氣,而非說出多少個字吧!況且,「做一個~的動作」所傳達的字面以外的意思,恐怕更是適得其反──

「那和尚正在做一個念經的動作。」

有心的念經,方是念經。做一個念經的動作,那是有口無心。

服務業者口誦「做一個~的動作」,非但不能營造出更豐富的真誠和禮貌,反而可能讓人覺得不是真心要為消費者服務,只是為稻粱謀而不得不做出這個動作罷了。

有人說這招是從日本學來的。日語和漢語所承載的文化特質不同,非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結果落得個畫虎不成反類犬,何苦來哉!這種無謂的冗贅文雖然不至於禍國殃民,但也還是省省些吧!

 

錯別字,可說是檢視語文程度的基本指標。識字多並且知所運用,則錯別字自然較少;至於錯別字多,若非識字少或語文學習障礙,就是心態上的粗疏隨意。不過說句老實話,天底下有誰從來不曾寫過錯別字呢?我們讀古文時常會遇見的「異體字」和「通假字」,【現在很流行「通同字」這個說法,但在學理上,「通」和「同」本來是不一樣的概念,爾後有機會再撰文解析。】有很多其實就是古人寫了錯別字。

但是讀者諸君可千萬別誤會,看我這麼說就認定了你現在寫的錯別字,就是未來的通假字。除非你自信可以名垂後世,讓後人奉你的大作為經典,並且捧讀千年傳誦不輟,否則錯別字就是錯別字,還是乖乖訂正吧!

為什麼要避免錯別字?確實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透過大腦的「自動校正」,讀者還是可以大致猜著錯別字的原意;然而,有些時候就難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了。不久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熱心網友提醒大家,到京都某商家消費之前,可以先如何如何獲得折價券,「再消費時就可以使用」──那麼第一次消費時可不可以使用呢?又臉書上有人說某位神父可用多種語言講道,「練就了一身功利」──這豈不是損人名節?

錯別字導致的語意差錯,小可誤己,大可誤人,實在不宜等閒視之。但我認為,遠比錯別字更重要的,是面對錯別字的態度。直接打個比方說,假若你是老闆,你願意聘雇虛心學習不貳過的職員,還是矯言飾過、凡事差不多就可以的呢?

請容我再次強調:語文的功能從來就不只是溝通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語文的品質同時也具體而微地表現出一個社會的文化品質。當然,也反映了語文使用者的個人品質。尤其是最熟悉、最常使用的母語,最容易讓人露餡。

《陳書.虞寄傳》有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位訪客來虞家拜訪,在門前遇見了當時還是個小小朋友的虞寄,就趁機嘲弄虞寄說:「郎君姓虞,必當無智。」(您姓虞,一定很愚笨吧!)想不到虞寄竟應聲回答:「文字不辨,豈得非愚?」(像您這種不能辨別文字的人,難道還不算愚笨嗎?)

不能分辨文字,當然未必愚笨;但不可否認的是──態度,決定了你的價值。

錯了,就坦然面對,把正確的學起來,不再犯錯就行了。何必硬拗?

要減少錯別字真的不難,只要多用點心、多看兩眼,自然也就文從字順了。我們出國旅行,不是常常欽服某些國家人民做事態度的一絲不苟、貼心入微嗎?與其稱羨別人,何妨從自身做起?

 

古時候把文字之學稱為「小學」,意思是說認識並能準確運用文字,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工夫。而要真正成為一個可造之才,還得再加上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才行。沒有思想、不會思考,學會再多的語言也是枉然。不過這和本文的主旨是不同層次的話題,就不費篇幅多談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213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