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出生,皆有其育成的生長背景,而後各自經驗各種不同事件,相同的一個議題,讓不同際遇的兩者討論,有著相同觀感的人,難尋難獲;有著個自的堅持,則為常態。
一個遭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不用期望從他口中會吐露出對父母的愛意;一個在愛中的孩子,他能夠深刻感受教科書的諄諄告誡,要尊敬長輩、克盡孝道;這種結果,造成兩造對彼此的不可思議之感,一方要懷疑有那麼好的父母?一方懷疑為什麼對父母的恨意可以如此之深?這一切奠基於個人的人生經歷,一個人曾遭遇的經驗,在未曾消化修正前,會成為個人待人接物的經驗法則。
一直克勤克儉、縮衣節食的裝稼漢,無法想像老饕到處獵食,尋覓美食的心態;足不出戶的老人,無從得知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東奔西跑、刷卡花錢、出國旅遊的心情;一個女人,無法理解男人必須酬酢的生活,相同地,男人亦無法體解女人喜歡叼唸的補償心理;簡言之,是各自生長的社會背景、生長環境、教育…的不同,這如許的不同結果,當然對事物的思考也產生不同的觀感,就是同時代出生的兩個人,也都會產生這些差異性質,遑論時代不同的人們了。
我們對觀念相異的同物種,要避免用己方的經驗法論斷,因為你的感受不是他的,他同樣亦無法感受你的,心靈分屬不同的個體,在尋求溝通管道之前,先要嘗試對另一個體做出理解,贊不贊同倒是次要,重要的是學會永遠不要以自己的經驗法套用在別人身上,為對方做分析時,記得以別人的經驗法則為出發點,只有先理解對方的經驗,才能為對方找出問題,然而這樣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吸收別人的經驗法則,並且在這些經驗法當中,反觀省思。
人們存在著不捨忘卻的個人歷史,要一個人忘卻個人歷史極其困難,不管好或壞的歷史已然形成,當中有光榮、有傷害、有褒獎、有醜惡,不管如何,是這些歷史造就今天的你,要全盤消滅又談何容易?
我們必須先要學會,全盤接受、並且正面迎擊這些歷史,因為是這些歷史造就今日的你,不管好或壞,你是在這些歷史過程中,汲取經驗成長的;進而要忘卻這些歷史,所謂忘卻,意味著不管好或壞,都得消除殆盡;掩埋虛飾不好的歷史容易,因為它可以不必被提起,淹沒在個人的記憶之海,偶然在午夜夢迴時侵蝕自己的心,它不會被別人知曉,然則它只是被隱藏,並未真實的放下;避免提及光榮歷史會困難得多,如果沒有值得自誇的事可支持自己的自信,生活就會讓自己感到一無是處,形成毫無意義的狀態,但如果你能感覺正是這些歷史,形成個人前行的阻礙,最後你該學著放下這些歷史;我們甚至可說正是這些歷史,造成個人的經驗法則。
每天的開始都要有重新出發的準備,永遠不要太有把握自己是已進步的,不一定哪天的失敗,會讓你以前所建立的一切一筆勾消。不必管昨天建立了什麼?你只須注意眼前該進行的事,因為昨天建立的成果,可能在任何時刻煙消雲滅。對於工作態度必須如此,對自己的心緒流轉,更須如此。因為經驗法則容易讓自己固執不通;抱著歷史的包袱不放,反教你滯礙難行、無所施展發揮。
我們甚至可說,人們抱持著這樣的經驗法則存活,是一件痛苦難堪的折磨。古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地步,是件好事。畢竟人是在經驗中,形成個人特質的。怕的是:後事的發展或變化,與前事完全不同,這真是非常地令人驚愕,我們可在前事中獲得經驗,但必須警醒自己:它可能朝著預想之外的方向進行。這種非預測的變化,容易造成吾人的混亂失序狀態。
忘卻這樣的經驗法則,以更宏觀的心態,接受任何會突其來的情態,在任何時刻都當自己是新生兒,處在學習的情況下,則這種進步是可觀的,你毫無陳舊包袱地繼續經驗,一切事件的發生,你不致驚惶無措,迅速地、甚至毫無模式蹤跡可尋,在這樣的經驗中,你將趨向安定沉穩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