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2 22:05:45瀏覽1169|回應1|推薦12 | |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去年,知道劉德華投資、製片、主演的《桃姐》入圍威尼斯影展,並知悉導演是許鞍華之後,我便渴望一睹此片。 身為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一員,許鞍華一直佳作不斷,而且始終能執著於藝術/理想,未曾拍過媚俗、全然商業走向的電影。 她擅長於展現女演員的優秀特質。《女人四十》讓歐美影壇驚豔於蕭芳芳爐火純青的演出,勇奪柏林影展女主角獎;《千言萬語》讓走三級片拍裸體寫真的李麗珍重返正途,在港台封后;《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展現斯琴高娃可收可放的演技,得到香港金像獎女主角獎;《桃姐》則讓62歲的葉德嫻鹹魚翻身老來俏,連得威尼斯影展、金馬獎后座。(《千言萬語》、《桃姐》讓黃秋生、劉德華得男主角獎,是附帶的驚喜。) 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導演,卻在這些年落得無片可拍的困境。她和昔年提攜的華仔談起想拍《桃姐》,卻受限於資金、阮囊羞澀而無法圓夢一事,有情有義的華仔聞知,義無反顧慨然投資、主演。影評人 魏 君子說得好,華仔拍《桃姐》,幕前幕後都在報恩。(華仔大銀幕處女作《投奔怒海》,導演是許鞍華。) 事實上,開拍前華仔評估拍此片會虧200萬港幣,他做好了心理準備。 華仔料想不到的是,電影拍成了,佳評如潮,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長達數分鐘。他、葉德嫻、許鞍華更同在金馬獎掄元。 在金馬獎得獎致詞時,華仔自嘲:「我都說了,我是拿錢得影帝。」 《桃姐》,幕前幕後都在報恩,本身就是一則傳奇。而這個傳奇卻更擁有一個無比溫馨美麗的happy ending──得獎連連,票房奇佳。
3月10日星期六,我到大遠百威秀影城看引頸企盼鵠候已久的《桃姐》。特意選粵語版,只為那原汁原味。 進場坐定位後,目光逡巡四周觀眾,以小女生居多,(都是華仔的粉絲?)那些小男生大概是被女朋友拉來看的。有位60多歲的老先生在孫子陪同下觀賞此片。所以,全場觀眾我是第二老。 老有老的優勢,看到片中的南國電影雜誌、宮雪花、樓南光、秦沛、徐克、洪金寶,乃至鄒文懷,有份闊別已久再重逢的親切熟稔;滄桑感是免不了的,但並不感傷,只覺得好親切好懷念,那是伴著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一路走來的。 年輕的觀眾自是無法體會這份歲月滄桑的況味。
和《女人四十》一樣,《桃姐》探討了老年銀髮族的問題現象;不一樣的是,《女人四十》重心在失智老人的下一代,《桃姐》的重心是風燭殘年的老者。 《桃姐》中老人院的諸般描繪,有些怵目驚心,那居住設施之殘破簡陋,廁所之髒臭,老人們進餐之種種慘態……看得我感慨萬千直想連環揮掌打人,一如《女人四十》中的阿娥(蕭芳芳)那樣,送公公入住老人院後,連環揮掌打老公(羅家英)。那是揪心的哀憤,莫可奈何的悽愴。
我們看著桃姐一步步老去,一步步邁向人生終站,認命豁達的她正如預告片說的:記憶從未遺忘,生命亦無遺憾。 許鞍華不採扯心撕肺的激情催淚手法,只是平淡的描繪桃姐的暮年,然而平淡的畫面之外,蘊涵醞釀著何其濃郁的深情。似淡實濃,這正是許鞍華作品一貫傑出之處。 看到最後在桃姐的告別式上,老人院的院友堅叔(秦沛)獻上一束白玫瑰時,逐漸累積的悲鬱在此刻爆發,太多觀眾感動落淚,戲院裡吸鼻水聲此起彼落,涕泗縱橫唏哩嘩啦。告別的時刻,最是傷心,最是關情。
葉德嫻的演出委實精彩,中風後的半身不遂,帕金森氏症的顛危顫抖,完全像是真的而非演戲。 劉德華則是平實而恰如其份。 最後得稱讚飾演堅叔的秦沛,這位老牌硬裡子演員,完全發揮了配角綠葉烘雲托月的功能,讓整部電影更生動鮮活。他獻花致哀的鏡頭,帶出無盡的哀思,教人動容。
《桃姐》,單純的人生,不凡的傑作。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