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城鄉
2011/01/12 11:48:45瀏覽297|回應0|推薦8


大學畢業、等待當兵入伍通知的日子中,小毛拉著我,兩個人到花蓮台東三天兩夜自助旅遊。



在花蓮某個小鎮,我們訂了間旅館房間後,到街上一家小餐館吃晚飯。餐館對面是家剉冰店,店裡那雙十年華的女孩一直盯著我們看。應該是我們較為都會的衣著引起女孩的注意。襯衫牛仔褲球鞋,在台北再平常不過的穿著,在這兒卻與眾不同相當搶眼。



女孩的豔羨眼神,明白訴說著她對都市生活的嚮往。看到她,我想起了荻宜的短篇小說《浮萍》,一個鄉下女孩滿懷憧憬到台北闖天下,終於失敗,黯然回鄉。回到家鄉,卻見另一女孩即將赴台北



 



大城的繁華進步,對於純樸的鄉村子弟常常具有無比具大的吸引力。於是一個個不甘困於平凡鄉村的青年,提著行囊勇敢地投入五光十色的大都會。



這是個極其典型的故事,卻在真實世界中一再重演。 



法蘭克‧辛那屈唱的《紐約,紐約》,有這麼一句:「在這裡能打出一片天,到哪裡都能打出一片天。」(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說的正是這樣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



到大城闖天下,能成功出人頭地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失敗了,有些認命返鄉,有些則留下來從事較低層的工作。一個成功者,腳下的失敗者成百上千。



 



2001年初春,至紐約旅行。那天遊畢中央車站,走在42街,看到一個年輕白人女子,坐在台階上埋頭彎腰打盹,身前擺的紙牌寫著:「我想住旅館,還缺10元。」



看著女郎,看著紙牌,我想起花蓮那女孩,想起《浮萍》,想起《紐約,紐約》。她到紐約闖蕩,無疑是失敗了。





如台灣這樣的彈丸之地,都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距;那些面積遼闊的國家自然有著更巨大明顯的差距。



生長於河南鄉間的作家閻連科,在一篇散文中回憶起他首次拜訪洛陽的印象,是熱鬧進步繁華。洛陽激起了他奮發向上的動力。



40年前的洛陽,再如何熱鬧進步繁華,還是不可能太摩登的。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河南鄉下的荒蕪落後。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了30年,像北京上海這樣的通都大邑,每天總湧進無數的遊客見識她的繁華,見識她的名勝古蹟。許多鄉村人民便加入旅行團,來大都市開眼界長見識。



2004年起,我多次到大陸旅遊,看到那些旅行團的成員,十分鄉村的穿著,跟著導遊亦步亦趨,總想起多年以前花蓮的那個女孩。



20107月遊北京紫禁城,在太和門向太太(大陸人會說「我夫人」)解說時,居住在滿州里、獨自遊北京的周覺得我講的好,加入我這團。



然後在太和殿,居住在石家莊、獨自遊北京的小宜也成為我這團的成員。



她們都是獨自旅遊,十分佩服大陸女郎的獨立個性。



尤其佩服周,她是搭巴士從滿州里來的,車程三十多個鐘頭,真是千里迢迢。她是醫療人員,來北京接受表揚並受訓,遊紫禁城這天是她在北京的最後一天,隔天她就要返回家鄉。



回台灣之後,上網找了滿州里、石家莊的照片,市中心鬧區都十分現代摩登。這樣的地區絕不是鄉下,生活水準應該不錯,很為兩位萍水相逢的朋友高興。



 



也是那回在北京,小毛開著耗油大車凱迪拉克載我們夫妻去遊龍慶峽。中途我們到延慶縣市區的肯德基吃午餐。我們下車時,旁邊幾個工人盯著我們。應該是我們三個都戴著很燒包的墨鏡,引來工人的注目。



工人的注目令我想起當年遊花東的往事,那是28年前的往事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at0500&aid=478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