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2 11:19:35瀏覽592|回應0|推薦2 | |
2009年7月遊上海,第一天下午逛完上海書城已是黃昏,信步走進福州路巷道中的一間外表不很華麗的餐廳─鍾記車仔麵餐廳,點了四道菜。最先上的菜是干絲肚片。我挾著干絲吃第一口,頓時一種久違的熟稔味道衝向味蕾,嘴中滿是那再熟悉不過的味道,那是媽媽做菜的味道。 依據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的說法,干絲是淮揚菜,南京、揚州、鎮江都有干絲,發源地可能是揚州。干絲不是下飯的,是佐茶的。 媽媽是南京人,會作許多江南名菜。紅燒獅子頭、梅乾菜扣肉、糖醋排骨、粉蒸肉、酸菜鴨子湯、冬瓜蝦皮湯…這些都是晚飯時常見的菜餚。 從小吃到大,從來不曾注意媽媽做的這些菜其實是很道地的江浙菜/淮揚菜。直到北上台北讀書,每天吃自助餐這才發現味道大不同。偶爾到西門町吃金園排骨飯,魷魚羹、鴨肉羹,那也是台灣口味,跟媽媽的手藝南轅北轍,全然兩回事。我不是說誰比較好,而是台菜、淮揚菜各擅勝場。
有次逛西門町,發現中山堂的附設餐廳,簡餐是我負擔得起的價位,於是點了份咖哩牛肉飯。在這之前,我不曾嚐過咖哩,只曾從小說中知道這是印度的國菜。中山堂餐廳的咖哩牛肉飯是咖哩牛肉裝在一個小盅裡,白飯盛在大白瓷盤上,那滋味自然沒得話說,一流的! 1978年的中山堂餐廳,那日據時代的西洋式建築風格裝潢,服務生一律白上衣黑長褲,高挑的天花板,大大小小的餐桌,夏日舒爽的冷氣…在這兒用餐,彷彿穿越時空,來到那個1930年代紙醉金迷的上海外灘。 後來還點過奶油蔬菜湯,亦是美味。 多次吃下來,認為它的廚師很可能是上海本幫菜系的,因為那中菜的味道與媽媽頗相似。不過,獨自一人來吃飯,還是習慣點咖哩牛肉飯。 大學畢業之後,偶爾到台北,總是會到中山堂餐廳吃頓飯。 蜜月旅行時,還帶著那時的嬌妻現在的太座上這兒用餐。看到那位五十多歲的服務生還在,裝潢還是沒變,菜餚美味依舊,心中很是溫馨,很是高興。 …… 2004年的春天首度來到上海,夜色中路過和平飯店,透過玻璃窗看到它的內部裝潢,裝潢與記憶裡的中山堂餐廳一無二致。不過,我可不敢踏進其中,怕它的價格太貴,吃了心痛。 那次江南遊,遊上海、周庄、杭州,這幾個城市的中價位餐館,委實讓我大快朵頤。尤其是周庄的豆腐羹、萬三蹄,杭州的東坡肉、西湖醋魚,口齒留香,迄今難忘。這也才明白江南菜/淮揚菜為何馳名四海聲聞寰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除了響往那如夢的繁華,美食應是很大的誘因。 ● 三年前開始下廚,咖哩牛肉成為我喜歡做的一道菜,因為它手續簡單。此外,它會讓我想起年輕時的中山堂餐廳。 這天在好事多Costco買了牛肉、甜味咖哩塊。 下午,把馬鈴薯切塊,洋蔥切丁,下鍋炒將一番,然後再放入牛肉塊再炒,接著加水去煮,煮25分鐘之後加入咖哩塊,適量的糖,唏哩嘩啦也就成就了一鍋咖哩牛肉。 配上一碗白飯,味道挺不錯的,至少兒子很捧場,一大碗咖哩牛肉三下兩下乾乾淨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