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半桶水,但卻是比較有用的水。 似乎不論用那一套拼音系統,台灣的拼音符號還是限於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這是不得不的選擇,在某些音遇到沒有對應的字母時,就出了麻煩。
大陸的漢語拼音,原本不是拼音系統,而是拼音文字,創造的目的是要用來直接取代漢字。所以它不講求拼音的精確,在母音的部份,出現了不同形而同音,以及一形而異音的情形。因為這些混淆,中國大陸的小學生,往往是先記得一個漢字的發音,再去背這個漢字的漢語拼音,而不是利用拼音來學習這個漢字的發音。產生了非常荒謬的現象。
漢語拼音在子音部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相當一致。這是它的優點。但是它使用q, c, x這三個字母,我認為發明過了頭。把i 拿來代用一些台灣注音符號裡省略的母音,也用得太過浮濫,像司注成了si, 癡注成chi, 師注成了shi, 我覺得太過便宜行事(請見後面說明)
拼音文字發生在文明後進的國家,這些國家,有語而無文,在建立強大政治和武力組織的同時,為了更有效傳播訊息和保存資料,以統治較為廣大的區域和人民,需要快速的建立起文字系統。於是就採用羅馬字母(或其它發音字母),依其話語這音而編出來的新文字。
所以在這樣的文明下,他們的文字不需要所謂的注音符號(音標),因為他們的文字,本身就是注音符號。
但是事情經常不是絕對的,戰爭殖民,不同語言混雜,異族統治等等歷史的演變,使得英文變成了比較不科學的拼音文字,一形異音或異形同音的情形佷多。這是為什麼做為一種拼音文字,但卻會有音標(注音符號)的原因。(註:雖然如此,英文仍然是拼音文字,在美國的小學裡,基本上是不學音標的。我們台灣人熟悉的KK音標或是萬國音標,大概沒有幾個老師會,大部份連聽都沒聽過。)
英文字母不科學(同形異音,或是異形同音),也不能涵所有的漢音,但又必須使用來做為漢語的譯音文字,漢語拼音的母音也不科學,但卻已經有了國際地位。台灣自己做出的通用拼音,也不講科學,感覺上是只是為了反對漢語拼音而硬製造出來的"肚爛系統。"所以,那要怎麼辦?
長話短說,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我的看法是,子音方面,
崎應該寫成chi, 而不是ci 或qi。 因為,在英文裡,c可能發s 或k的音,q往往發k或kw的音,但是ch 的發音,絕大部份都是一致的。
姐應該寫成jie. 希應該寫成shi, 而不是漢語拼音的xi。
漢語拼音裡在z, c, s, 後面加上h 以後形成zh, ch, sh三個一組和z, c, s相對的捲舌音。 這是一個比較科學的作法。雖然如此,z, c, zh, 我不認為應該使用, 而 ch, sh, 所分配的發音,我也認為不適當,和西洋發音根本不同。
母音方面:
劉應該寫成liou,而不是像漢語拼音的liu. 我們知道劉字的母音是雙母音"歐",而不是單母音"烏。"漢語拼音的拼法是完全不科學的(這就是為什麼大陸的小學生,要先背一個字的發音,再去學這個字的漢語拼音的原因,完全違背了學注音符號的目的。)
貴應該寫成guei, 而不是gui, kui, kuei.
漢語拼音裡,北寫成bei, 但是鬼卻寫成gui, 而不寫成quei. 造成同一個母音寫法與讀法不一致的現象。小學生只好不講道理死背了。
母音省略部份:
在沒有更好作法之前,絲就寫成s, 師就寫成sh, 資就寫成z. 之寫成zh。漢語拼音在其後加上一個i, 我認為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