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近日向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2014至2061年人口推計」報告,指出台灣總人口轉為負成長的時程提前、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扶養比上升、高齡化時程加快,以及工作年齡人口將於2015年到達高峰等情勢。國發會更進一步推計,我國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達20%)。
江院長在聽取報告後指示,因應台灣高齡化、少子化速度加快,要求各部會要齊心推動四大策略,包括提高生育率、婦女勞動參與率、推動年金改革與延後退休年齡,及加強推動僑生政策等,希望能夠減緩人口結構變化對國內經濟與產業帶來的衝擊與壓力。
基本上,我國人口結構上的問題已日趨嚴重,且將陸續在未來的產業發展、地方財政、消費能力、土地利用、社會福利等多方面衍生許多問題,的確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必要的重視,並儘早研擬相關策略來因應。
以產業發展而言,若欲持續各產業的永續成長,充沛的勞動力不可或缺,但以目前國內高齡少子化加速的趨勢來推估,若在人口或移民政策上沒有大幅度的調整,根據研究,2035年台灣的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教育服務業、營造業等,都將面臨勞動力高度供給不足之窘境;而金融及保險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等,將面臨勞動力中度不足的問題,這對於台灣未來社經發展,都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運輸及倉儲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支援服務業與營造業則必須及早因應人力高度高齡化所產生產業發展保守、創新力欠缺及世代交替傳承斷層的風險。
面對此一挑戰,政策調整與產業轉型的腳步確實需要加速,尤其在台灣近50年的工業發展歷程中,從未經歷過人口減少的時代,因此產業與經濟發展思維,皆在人口持續增長的狀態下進行規劃與模擬。未來人口成長不再,產經思維亦需有所調整。在此關鍵的勞力供給轉折點下,除了江院長提出的應對四策之外,首要之務應在於儘速盤點及調整各產業的供需及人力結構,以因應未來更加嚴峻的勞動力短缺風險。
其次,應思考如何有效地強化人才培育,提昇人均生產力。全球資源整合的國際趨勢,以及創新產業與軟性經濟的發展方向,對青壯專業人力的需求將不斷增加,透過結構轉型與提高附加價值應是運用有限人力,發揮最大效益的解決之道。各產業應把握當前勞動力尚稱充沛的時期,培育所需的人才,提高創新能量與國際競爭力,並傳承企業經驗與接班,維持企業長遠經營。
再者,除透過法律、政策宣導積極提高勞動參與率外,若欲維持現行產業經濟規模,也應思考以製程優勢搭配關鍵技術研發,提昇技術層級與單位生產力,強化整體產業競爭力與技術進步力等,方能逐步緩解未來人口減少之衝擊。
此外,政府除應思考如何防止「晚進職場,提早退休」以及「高出低進」的困境外,更應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更好的外國人才至台灣發展,這包括大幅鬆綁海外人才來台的相關法規,鼓勵國外優秀人才到台灣創業,並重新檢討留學及移民政策等。
最後,觀察全球及亞洲人口結構變化的雁行趨勢,政府應進一步借鏡先進國家,如北歐、日本之高齡化社會政策及及產業發展歷程,轉化為我國特有的產業發展型態,建立高附加價值的商品與服務形式,進而透過相關機制輸出至雁行變化中的後進國家,或是藉由運用尚未受到高齡少子衝擊的後進國資源,以舒緩當前人口結構改變的沉重壓力,化危機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