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名大作家更應該要有好的態度,不講自己不懂的事
2007/10/29 07:46:27瀏覽2031|回應8|推薦30

又是二個大外行在評論教育,說些自己都不懂的事。

人家問你小孩不讀書怎麼辦,竟然回答家長說,你自己也不讀書啊!張大春的意見是說,大人要以身做則,這個道理很簡單,問題是他的態度不對!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是不是說,家長不讀書的,所以小孩就有權利也不讀書?如果他的邏輯成立,那麼我們辦學校幹什麼?就是因為家長不行,所以我們才有學校,就是因為學校不行,所以我們才會有補習班,這個道理還不夠明白嗎?

我當年讀了一個私立初中,我們全校沒有人去參加校外的升學補習,為什麼?因為學校全包了!頭瞉壞掉的人才會去參加校外補習。

今天在台灣年紀較大的大學教授,有多少人是出身於農家,父母可能只有小學畢業,甚至根本不認識字,他們讀個屁書啊!張大春大作家,顯然是常常讀書的,不知尊翁令堂在你小時候,他們讀不讀書?好啦,假設貴府是書香世家好了,就算貴府像孔子世家一樣,二千年來蒙受帝王寵幸,香火維繫不斷,但是是否也替我們這些出身微薄,父母都不是什麼大人物的小孩,想一想好嗎?

你以為人人都像你一樣,坐在那裡搖搖筆桿,沒事放幾句話,就能夠過日子嗎?我小學有好幾個同學,爸爸是幹黑手的,媽媽也整天忙碌,不是管家務,就是要幫忙賺錢,也有開路邊攤的,為了生活,小孩經常要來幫忙。有些父母寧可自己辛苦一點,也要讓小孩在家裡安心讀書,不讓他們來幫忙。忙碌了一星期,總算有幾個小時可以看個電視,這不算過份吧?偏偏又遇到小孩不愛讀書,心裡傷心難過,想說你張大作家對教育小孩這麼在行,看看能否請你指點一、二,你不幫忙也就算了,在那裡講什麼風涼話呢!

另外一點簡媜簡大作家,講什麼美國學校規定回家作業不准超過四十分鐘,這是對美國教育文化和制度完全沒有概念的人講的話。什麼意思,回家作業的份量是用分鐘算的嗎?

我家老大讀小一時,他們學校的確有一個原則,就是回家作業以五十分鐘為度,五十分鐘也好,四十分鐘也好,請注意,是「為度」,不是「不准超過!」就算真有四十分鐘的建議好了,那也只是建議,原則,或政策,這是什麼時代,有那個校長敢如此大膽的對老師說「不准超過四十分鐘!」

簡媜畢竟是有年紀的人,我們這些老人家以前的作業,很多都是抄書,但是簡媜女士,別忘了,除了中文科以外,我們還有數學,生物,理化,歷史,地理,家政,工藝,音樂,地球科學等等等課程,這些科目的作業,不是每個學生花的時間都會一樣吧!

美國學校喜歡搞專案,就和現在台灣的小學一樣,那些作業,如果沒有家長幫忙,很多根本就做不出來。我家老大有幾次作業,是我和他一起做的。老大六年級時,有一次有一個社會科的作業,我們每天花半小時做,做了一星期,一直到要交的前一天,從下午四點鐘開始做,吃完飯繼續做,到了九點還沒完成,我只好叫小孩先去睡覺,自己幫他做到淩晨三點多才弄完。

還有一個自然科的作業,老師要他們四個學生一組合作完成,足足花了二個星期,做一個小車子,只為了試驗一個幾句話就能講完,示範一下就能了解的理論。像這樣的事,簡大作家,妳應該是不知道的吧?現在知道了,以後說話別再亂說好嗎?

受氣包是個小人物,沒名沒姓,也沒有什麼貴人來慧眼視英雄一下,只能在聯網網誌裡叫叫。但是張大春,簡媜你們兩位大作家,可是響噹噹,噹噹響的人物,大筆一揮,銀子就叮噹叮噹的進了口袋來。既是大人物,就該好好涵養心性,修修口德,對人要有點同理心,不懂的事不要亂講。

===============

孩子不閱讀 張大春嗆家長:你也不讀書啊
作家張大春(右)與簡媜不僅是寫作高手,對親子教育更有獨到的看法,昨天一起對談,與讀者分享他們的經驗。
記者鄭瓊中/攝影

四年級代表作家張大春、簡媜,如今升格為奶爸奶媽,兩人分別出版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與「認得幾個字」,成為父母人手一本的熱門親子書。兩人昨日暢談親子教育,高手過招,台下座無虛席,連畫家幾米也跑來「上課」。

昔日的夢幻文藝青年,如今搖身變成「張老師」、「簡老師」。簡媜前幾天到學校演講,一堆老師爭問她教育的問題,彷彿把她當教育部長,「害我都想要挖鼻孔了!」

張大春則是在學校附近等便當時,遇到家長問他「孩子不讀書怎麼辦?」他旁敲側擊,發現該名家長一回家便開電視,他丟下一句「你自己也不讀書啊」便揚長而去,標準的張氏犀利風格。

「只要父母有閱讀習慣,小孩自然會讀書!」張大春和妻子是嗜書癮君子,一家四口每晚「四個角落便有四本書」。就連還不會認字的女兒也會裝模作樣拿本書,其實口中念的都是自己編出來的。

簡媜認為,台灣孩子不讀書,是因為學校規定的功課太多,剝奪了孩子自主閱讀的時間。簡媜兒子「姚頭丸」在美國遊學時,學校規定老師出的功課,每天不得超過四十分鐘。

「讀經班」興起,家長流行送小孩「補習」四書五經。簡媜贊成背書、卻不贊成填鴨式背書。台大中文系出身的簡媜不曾要求「姚頭丸」背四書五經,但兒子自己熱中名人傳記,還會推算名人的生肖,從樂趣中累積知識。

「學習是一個找樂子的事,大人不要拿刀把樂子砍掉!」張大春曾立志讓孩子從小熟知中國經典。孩子三歲時,他把西遊記當床邊故事,結果「孫悟空還沒離開花果山」,孩子就想落跑,「寧願看YOYO晚點名」。張大春也知道時代變了,父母要與時俱進,「孩子不想學,我就不想教!」

於是張大春慢慢摸索出一套獨門功夫:「想法設陷阱,孩子一掉進來,就努力在他身上倒肥料。」某次兒子張容寫錯字,「門」右邊少了一個勾,被老師畫叉。兒子問作家老爸:「為什麼左邊沒有勾,右邊卻要勾呢?」一看機會來了,張大春馬上旁徵博引地講起「門」字的歷史演變。

「認字,從來就不只是國語文教育,而是情感教育!」張大春下一本書是「國語課本」,「連封面都要跟國小的國語課本一模一樣!」

【2007/10/29 聯合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1332410

 回應文章

傑米威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好奇
2007/11/01 00:46
好奇

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大作家,平常自己的作息是如何?

又,其中一位大作家,晚上泡在小酒吧的時候,不知道是否也是在增長知識呢?



路人ABCD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打錯字更正
2007/10/30 00:57
言之有理但態度不對!

路人ABCD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嗯!
2007/10/30 00:53

這篇報導我也有看到,一看到大作家的反應,小女子也嚇了一跳. 只是不知大作家當時講這話的語氣如何?????如果太過直率,肯定是會傷到人了. 所以贊成版主所言!嗯!這之有理但態度不對!


Jeff & Jil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嘻嘻
2007/10/30 00:07
簡媜我不曉得,張大春的書倒看了不少,謙虛似乎算不上他的美德之一。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應該看完整一點
2007/10/29 16:52

其實老兄您是被報導標題誤導了。

報導中其實有寫到,他是先瞭解了這位家長自己的作息,知道這位家長回家就是只看電視,他才這麼說的。我覺得在這種情形下,他這樣回答,倒也無可厚非。的確很多家長自己不讀書、不成長,卻一直逼孩子讀書的。


時季常(ubhuang) 於 2007-10-29 18:50 回覆:

這一點我有注意到,問題出在他的態度。人家會跑來問你(想來還是個陌生人),多少需要一點勇氣,多少也有一點信任,更是因為關心子女,怎麼說,也是一顆誠懇的心。會來聽這種演講的人,也不會是太糟糕的家長,至少人家有心想改善。

演講的人,因為是自己的場子,自己最大,有些人有時候就忘了自己的不足,答不出來時,就以氣服人,明明自己沒把握的事,也講得斬釘截鐵的樣子,好像不這樣,就會沒面子一樣。張大春也許每一句話都對,但是他的態度不對。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是摸索著學做父母
2007/10/29 08:43
現在小孩進入成長的青春期,凡事都有他們自己的主見,家長已經無法掌控,只能站在一旁當啦啦隊。也許要有雍容的身教,才能讓小孩有樣學樣。

Molly Le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就是態度問題啊~~
2007/10/29 08:06

只能說這兩個人,書讀得不夠透。

記得不久之前有個新聞,台北有個老榮民靠收回收維生,獨立養育一個上高中的兒子,這孩子從小放學後要幫忙收破爛,但是就是愛讀書,夜晚為了省電只能到樓梯間看書。這孩子念建國中學。


果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是對也是不對
2007/10/29 07:59
其實現在的父母不太像以前的父母一樣那麼有責任感
除了賺錢   大部份的小孩都是父母花錢交給安親班在管
加上電視上動不動就要告老師
現在的老師想要課後關心學生    有時都覺得還是不要多管閒事會比較好
基本上    張先生的態度的確是不好
但是他卻說出現在的社會實情
當然如果季常說一定要拿古論今的話
那麼張先生的率直顯然就不被大家接受
可是真的很多小朋友都不太一樣
就像是老師們教自己的小孩   往往教育失敗的比成功的多
所以愈是什麼專家   一旦問題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
往往失敗的比率也會更大
像是兩性專家  卻擺不平自己老公外遇的問題
像是教育專家   卻調教不出自己小孩有良好的生活常規
我覺得很多問題   一旦發生在自己或自己人身上   
往往處理的方式就會有盲點
以理論談別人都是容易的    但是自己真的去做
結果會如何   真的是見人見智了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恆久平衡即中庸,中庸之道致和平..."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