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02 00:19:56瀏覽2947|回應6|推薦122 | |
明朝居士洪應明,揉合儒釋道精神,於其所著的菜根譚(註1)說: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註2) 由於洪應明揉合了儒釋道的精神而著有「菜根譚」,因此內文該文句所謂的「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譚不留影。」應該是蘊含有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除了在(註2)系由佛家的角度,以金剛經的「無所住而生其心」詮釋外,仍然還有必要再就儒家及道家的角度,繼續解讀: 首先,儒家著重的是倫理綱紀,就現實人生的應對,也不必想太多,如同心經上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即於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於事後的得失就憑之於天,所謂「盡人事,聽天命」,事情過了,就讓他隨風飄離,只要心安理得,好好的睡它一覺,沒有什麼不可以。 其次,道家飄飄然於人間,不管是「風來疏竹」還是「雁渡寒潭」,都是人間的美好風景,於遊山玩水之際,是沒有時間去研究、解讀關於到底「留聲」還是「留影」的問題,這些不都是自然現象的本質嗎?如同花開花落,有如春夏秋冬。 前面第二行,佛家在(註2),系由金剛經的角度應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固然深值讚許,然而佛法的所謂「空」,是指一切都在變化中,「空」內涵的「空性」是本質上的「性空」,「空」外延的「空相」是現象上的「假有」,就同是佛門宗派所謂天台宗的看法,另有「三諦圓融」: 「……慧文禪師……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智顗將慧文的【一心三觀】轉化為三諦圓融,……一切事物均由各種條件聚合而成,本身都沒有自性,……事物的自性雖然空寂,但事物由緣而起,事相宛然存在而非真實,所以又是假有,稱為【假諦】, 說【空】是為了破除執取假有為真實,說【假】是為了破除執取性空為虛無,……空、假、中三諦互相圓融,同時成立,每一諦都同時兼具其他二諦。……」(註3) 「塵緣」那首流行歌曲,由席慕容教授填寫的歌詞(似乎有對現代詩的原文有幾個字的修改?),原現代詩的原型,說「……明知道總有一日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蒐集 蒐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註4)(註5) 就理性的角度來說,當然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感性的角度來說,留取些許的竹聲或潭影,也並非不能容忍。 就如前述佛家天台宗所信,引述慧文禪師的說法:「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註1:菜根譚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8F%9C%E6%A0%B9%E8%AD%9A 註2: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註3:劉貴傑、李開濟等編著,佛學概論,空大,民國96年,第200~201頁。 註4:塵緣 a.來源:華人百科(由原先【現代詩】轉換成【歌詞】的最後一段應該是【……那些美麗的值得為它活了一次的記憶】?) https://www.itsfun.com.tw/%E5%A1%B5%E7%B7%A3/wiki-5472957-7254535 b.歌曲:蔡琴演唱 註5:其他正當之目的,於合理範圍內引用公開發表之著作 https://topic.tipo.gov.tw/copyright-tw/cp-407-889266-d2a4c-301.html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