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公無收過暝帖
2022/07/22 00:30:24瀏覽1896|回應1|推薦48

「孔子公無收過暝(隔夜)帖」(註1)(註2)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日常用語,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這句閩南俗語與所謂的「人生無常」或「世事難料」,乃至於當代俗說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均有相通之處,而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也是這個意思,也有人引申為「不宜輕諾寡信」,是另一種解讀的角度,更有將之運用於圓融人際關係的頗好藉口,以下就儒釋道三家的不同關愛及偏重,解讀該句「孔子公無收過暝(隔夜)帖」。

第一、儒家的觀點,孔老夫子是儒家敬重的開山始祖,由於有教無類,俗稱「萬世師表」,儒家思想表現在「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哲學,重視當下「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人生責任,相信人生意義即隱存於盡心盡力的圓滿責任,對於鬼神思想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存而不論」(註3),「祭神如神在」,「不知生,焉知死」,因此就該句所謂「孔子公無收過暝帖」的意思,除了有既安於天命,也接受人生無常的樂觀進取精神,甚至也敬重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信守承諾,就如當今法學術語的所謂「信賴保護原則」(4)。

第二、佛家的觀點,釋迦牟尼是佛家開山祖師,尊稱為佛祖,其理論核心是「緣起性空」,所謂:「一切都是空,一切都在變化中。」「空」的一體兩面(如硬幣)有「空相」及「空性」,前者是隨順因緣變幻莫測的所謂「假有」,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關於闡釋所謂「無常」人生的內涵,乃至由無常所幻化而來的所謂生老病死,終究是佛家的看家本領,佛說譬喻經裏有非常詳盡的解說,也引用星雲大師關於「黑白二鼠」的白話本(註5),個人感覺該文很通順,也頗容易理解,希望對各位的人生啟示會有些許的幫助。

第三、道家的觀點,道家應該相對的接近於所謂的「泛神論」思想(註6),即道家的「道」,是相當於儒家的「天」,是相當於佛家的「佛」,是相當於西方的所謂「邏各斯」(註7),乃至於相當於基督宗教的「上帝」,也說不定。

於經輾轉吸收、融合儒釋兩家後的台灣本土宗教信仰(8),質變為萬物有靈論的多神傾向,解讀該句「孔子公無收過暝帖」,應該是要比較接近於人生無常的看法,惟就道家原始無為的思想,運用在日常生活,卻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推卻許多無謂應酬的要約或暫緩決定的頗好藉口,譬如:「俗話說,孔子公無收過暝帖,到時再說」。

「孔子公無收過暝帖」這句閩南俗語,歸納起來,會有三種可能的意思,除了訴說人生無常是三家共同的特徵外,儒家由於首重倫理道德,因此信賴保護原則的特別重視即成為其思想獨有的特色,佛家傾訴無常有其獨門的看家本領,道家、道教,乃至台灣本土的民間宗教信仰,頗為看重「功利」,也強調所謂的「實用」,俗話不也常說「有燒香有保佑」,因此就實用精神引申到日常生活,也讓我們能夠圓融應對那些不喜歡的要約應酬或延長考慮的時間,即可以抬出說「孔子公無收過暝帖,到時再說」,相信「既是好聽,又不會跳針」。

註1: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10368&curpage=0&sample=%E9%9A%94%E6%9A%9D&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

註2:人間福報,台灣俗諺今解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02686

註3: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598/

註4:信賴保護原則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F%A1%E8%B3%B4%E4%BF%9D%E8%AD%B7%E5%8E%9F%E5%89%87

註5:星雲大師,迷悟之間5,人生加油站,黑白二鼠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89&item=94&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4a831c9601ff&ch=1&se=90&f=1

6:泛神論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3%9B%E7%A5%9E%E8%AE%BA

註7:邏各斯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82%8F%E5%90%84%E6%96%AF

註8:儒釋道三家均相互吸收及融合,於台灣現狀,已經不容易看見純儒純釋純道的宗教信仰,其實從兩宋的新儒學(理學)就已經定型,日後林林總總的台灣本土宗教信仰(民間信仰)均只是混合比例多寡而已。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0928928469&aid=175891992

 回應文章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7/22 09:52

自小未曾聽聞台南鄉親說過此諺語---孔子公無收過暝帖,

長知識了,謝謝阿丙兄分享與解說~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2-07-22 11:30 回覆:

歡迎旭日初昇格主蒞臨,謝謝回應。

民國84年,結束傷痛「好高騖遠」的考試、流浪生活,

也「願賭服輸」的,咬緊牙根接受命運的安排,

即重新轉任成為所謂「里幹事」新鮮人。

第一次聽過這句「孔子公無收過暝帖」,是從里長那裏聽來的,

日後與他大約有10年的共事,

其間經常聽他講這句,而我當時也不太明白這句俗語的意思,

我猜是不是因為他年級大了的心情感受,其實當時他才60多歲,與我現在差不多,

只是人類生活的感覺都是相對比較後所形成,當時我才35歲,因此認為他是老人家,

不久前我去拜訪他,已經95歲的他,除了不良於行之外,精神體力都還很好,甚至握手的力道都大於我。

里長他們的家族,甚至,附近幾個村里都是客家的後裔,只是在幾代以前就不講客語了,

如果沒有探究是看不出來。

昨天無意間在媒體上看見這句俗語,也想起以前也常聽里長這樣講,有興趣粗略暸解,

也歸納成為自己的意思,把它表達出來。

而如同格主所說,於到那裏上班之前,無論是家族長輩還是親朋好友,

同樣都是不曾有聽過有這句的台灣俗語,因為是使用閩南語發音,

因此,我直覺就以為可能是閩南地方的俗語,其實這部分是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即會否是客家族群的祖先借用閩南語發音,亦即該句俗語原為客家文化的俗語,

就歷史發展來觀察,客家人由中原輾轉往閩南遷徙,就「孔子公」這個名詞,

相對於當時嶺南地區相對未開發的情境,是應該會較先熟悉。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要謝謝旭日初昇格主的提醒。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2-07-22 11:34 回覆:
里長是17年次的,應該是68歲才對,即將近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