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22 00:30:24瀏覽1896|回應1|推薦48 | |
「孔子公無收過暝(隔夜)帖」(註1)(註2)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日常用語,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這句閩南俗語與所謂的「人生無常」或「世事難料」,乃至於當代俗說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均有相通之處,而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也是這個意思,也有人引申為「不宜輕諾寡信」,是另一種解讀的角度,更有將之運用於圓融人際關係的頗好藉口,以下就儒釋道三家的不同關愛及偏重,解讀該句「孔子公無收過暝(隔夜)帖」。 第一、儒家的觀點,孔老夫子是儒家敬重的開山始祖,由於有教無類,俗稱「萬世師表」,儒家思想表現在「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哲學,重視當下「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人生責任,相信人生意義即隱存於盡心盡力的圓滿責任,對於鬼神思想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存而不論」(註3),「祭神如神在」,「不知生,焉知死」,因此就該句所謂「孔子公無收過暝帖」的意思,除了有既安於天命,也接受人生無常的樂觀進取精神,甚至也敬重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信守承諾,就如當今法學術語的所謂「信賴保護原則」(4)。 第二、佛家的觀點,釋迦牟尼是佛家開山祖師,尊稱為佛祖,其理論核心是「緣起性空」,所謂:「一切都是空,一切都在變化中。」「空」的一體兩面(如硬幣)有「空相」及「空性」,前者是隨順因緣變幻莫測的所謂「假有」,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關於闡釋所謂「無常」人生的內涵,乃至由無常所幻化而來的所謂生老病死,終究是佛家的看家本領,佛說譬喻經裏有非常詳盡的解說,也引用星雲大師關於「黑白二鼠」的白話本(註5),個人感覺該文很通順,也頗容易理解,希望對各位的人生啟示會有些許的幫助。 第三、道家的觀點,道家應該相對的接近於所謂的「泛神論」思想(註6),即道家的「道」,是相當於儒家的「天」,是相當於佛家的「佛」,是相當於西方的所謂「邏各斯」(註7),乃至於相當於基督宗教的「上帝」,也說不定。 於經輾轉吸收、融合儒釋兩家後的台灣本土宗教信仰(8),質變為萬物有靈論的多神傾向,解讀該句「孔子公無收過暝帖」,應該是要比較接近於人生無常的看法,惟就道家原始無為的思想,運用在日常生活,卻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推卻許多無謂應酬的要約或暫緩決定的頗好藉口,譬如:「俗話說,孔子公無收過暝帖,到時再說」。 「孔子公無收過暝帖」這句閩南俗語,歸納起來,會有三種可能的意思,除了訴說人生無常是三家共同的特徵外,儒家由於首重倫理道德,因此信賴保護原則的特別重視即成為其思想獨有的特色,佛家傾訴無常有其獨門的看家本領,道家、道教,乃至台灣本土的民間宗教信仰,頗為看重「功利」,也強調所謂的「實用」,俗話不也常說「有燒香有保佑」,因此就實用精神引申到日常生活,也讓我們能夠圓融應對那些不喜歡的要約應酬或延長考慮的時間,即可以抬出說「孔子公無收過暝帖,到時再說」,相信「既是好聽,又不會跳針」。 註1: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註2:人間福報,台灣俗諺今解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02686 註3: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598/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F%A1%E8%B3%B4%E4%BF%9D%E8%AD%B7%E5%8E%9F%E5%89%87 註5:星雲大師,迷悟之間5,人生加油站,黑白二鼠 6:泛神論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3%9B%E7%A5%9E%E8%AE%BA 註7:邏各斯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82%8F%E5%90%84%E6%96%AF 註8:儒釋道三家均相互吸收及融合,於台灣現狀,已經不容易看見純儒純釋純道的宗教信仰,其實從兩宋的新儒學(理學)就已經定型,日後林林總總的台灣本土宗教信仰(民間信仰)均只是混合比例多寡而已。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