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10 07:25:11瀏覽761|回應1|推薦33 | |
礙於篇幅,僅採列六件有關中外政治謀殺典故及其衍生的後續效應,最後一位則是前天(7月8日)才不幸遇害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取六,有三之兩倍的意思。 華人部分,列舉兩件,即民國初年的宋教仁(註1)及江南案的劉宜良(註2);美國部分,列舉三件,即林肯(註3)、甘廼迪(註4)及雷根(註5);日本部分,列舉一件,即日前的安倍晉三(註6)。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註7)大衛.伊斯頓說:「政治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馬基維利(註8)不認為政治可以和道德畫上等號,反而有其看似醜惡卻一針見血的人性分析,如中國法家的荀子,如韓非的看重「勢」及「術」,及以「法」為手段或藉口,以當今的用語是「潑髒水」、「戴帽子」或「下判決」……等等,俗話不也說「要鬥倒就要先鬥臭」。 第一、宋教仁(1882~1913)是民國初年的政治領袖,早期沒有異議的均指向是北洋軍閥袁世凱所唆使暗殺,日來由於言論及學術自由的加乘效應,遂有人開始質疑會否是同儕為了自己政治利益的一石雙鳥,即更嫁禍於袁大頭,這部分,我沒有研究,僅持保留態度,只是想證實政治是充滿詐偽及冷血而已。 第二、劉宜良(932~1984)是美籍華人,因著有「蔣經國傳」致不見容於當權,「1984年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派遣臺灣竹聯幫首任總堂主陳啟禮率吳敦和董桂森二名殺手,前往美國執行【鋤奸計畫】。10月10日,三人找到住在加州德里市的劉宜良,進行跟縱,10月15日三人將劉宜良刺殺,逃回臺灣,人稱江南案。」 對美國政府來說,臺灣當局竟然敢如此的膽大妄為,派人「侵門踏戶」到美國領土槍殺具有美國籍的劉宜良,非常不可思議,日後臺灣政府也牽動一連串的司法活動,因應美國龐大的政治壓力。 第三、林肯(1809~1865)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領導美國經歷其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和最為嚴重的道德、憲政和政治危機--南北戰爭。……」「……1865年4月遇刺身亡……」 林肯解放黑奴眾所周知,是對人類重大貢獻之一,林肯解放黑奴影響南方農作業主的重大利益或事業的生存危機,遇刺身亡,「在1940年代以來學界對美國總統的排名中,林肯穩居前三位,甚至時常位列第一……」 解放黑奴或許不免隱有其他的政治動機,然而為解放黑奴而成為國家的殉道者,永垂青史,萬古流芳。 第四、甘廼迪(1917~1963)是美國第35任總統,「……任內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英語Executive Order 11110)聯邦準備制度、豬灣事件、古巴飛彈危機、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戰爭……」 「1963年11月22日,約翰.甘迺迪在副總統林登.詹森陪同下,……埋伏槍手向他開了槍……」「……古巴政府、中央情報局甚至副總統林登.詹森都曾被列為主要懷疑對象……」 電影「誰殺了甘迺迪」(註9)似乎也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甚至有傳說,詹森與軍火商共謀協議,即副座你支持越戰,我們共同讓副座爬昇,一方升官,一方發財,如果此傳說可信,那麼甘迺迪是由於反對越戰的生靈塗炭,致損害軍火商的龐大商機,被殺身亡,與前述林肯一樣都是為國殉道的勇者,一樣是名垂千古,一樣是值得尊敬。 第五、雷根(1911~2004)是美國第40任總統,「……20世紀50年代,雷根從演藝事業轉為電視業,……」「雷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 雷根遇刺案涉及槍手的身心狀況有問題,按照當時的美國的模範刑法典宣判被告無罪,即著名精神病患辛克利刺殺雷根案(註9),間接涉及我國於2005年參照德國立法例的刑法第19條修正(註10),也造成社會上很大的爭議。(註11) 第六、安倍晉三(1954~2022,7/8)是「日本憲政史在任時間最長的內閣總理大臣」,於2022年7月8日不幸遇刺身亡,享年67歲,想必是近日國際的頭條新聞,媒體報導也很多,相同部分就不再重複贅述,關於維安漏洞及警政公權力因高度民主訴求而折翼的議題,頗值深思。 註1:宋教仁,遇刺之迷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E%8B%E6%95%99%E4%BB%81 註2:劉宜良,江南命案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A%89%E5%AE%9C%E8%89%AF 註3:林肯,解放黑奴的領袖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6%9E%97%E8%82%AF 註4:甘廼迪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BA%A6%E7%BF%B0%C2%B7%E8%82%AF%E5%B0%BC%E8%BF%AA 註5:雷根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BD%97%E7%BA%B3%E5%BE%B7%C2%B7%E9%87%8C%E6%A0%B9 註6:安倍晉三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E%89%E5%80%8D%E6%99%8B%E4%B8%89 註7:欲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468/ 註8:馬基維利 https://www.wikiwand.com/zh-tw/%E9%A6%AC%E5%9F%BA%E9%9B%85%E7%B6%AD%E5%88%A9 註9:誰殺了甘迺迪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8%BA%E6%9D%80%E8%82%AF%E5%B0%BC%E8%BF%AA 註10:刑法第19條及修正理由 a.條文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flno=19 b.立法理由 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LawNo=19 註11:鐵路殺警案無罪及二審改判17年 a.一審無罪爭議 b.二審改判17年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224001398-260402?chdtv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