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創新的歷史記憶
2008/02/20 14:24:40瀏覽316|回應0|推薦2

創新的歷史記憶

 

每到選舉,省籍情節的話題、族群差異的問題,總是如影隨形,又變成鎂光燈下的焦點。不論是規模大如總統或小如地方的議員選舉,它總是一再的被討論,像是冷飯又熱炒一次或是剩菜剩飯又重新端上桌,如同鬼魅陰影一樣,揮之不去,驅之不離,最後在政治人物的加味調理下,演變成藍、綠意識形態的爭鬥。

 

因此;藍、綠雙方支持群眾各擁其主,都視對方為寇讎,用情緒惡言相互譏諷,最後連應僅守中立的媒體也加入戰局,不論平面或電子媒體,都偏頗的選了邊站,結果裁判變成啦啦隊長,也在場邊搖旗吶喊,推波助瀾,鼓動觀眾情緒,大家攪混一起,相互的吐口水。

 

這似乎變成整體社會的全民運動,要將其鋪天蓋地,不放過這社會上每一個人。若有一人他一早床,選擇衣服的顏色除了藍色就是綠色,在這色系的光譜中,沒有機會讓他選擇第三種顏色的衣服,如果他既不喜歡藍色也不喜歡綠色,他就變得無衣服可穿。換句話說他在這社會沒有立足的空間,這對他是公平的嗎?也就是說;他若秉於良心說句公道實話,既非偏藍也非偏綠,其結果必將惹來藍、綠雙方支持者不滿,將會不明就裡的摧殘其人格、橫加羞辱其言論,並擅自將其染潑顏色,等到將其消費殆盡後,就丟棄不理,就如同船過水無痕一樣。這個故事最鮮活的例證,就在2004奇美「小護士」的院長身上就可以看見,當年從那兩顆子彈事件開始,因為他具有藍營的背景,但他說出自己的所聞所見,結果他所遭遇的處境是,被藍營的人不信任,又被綠營的人譏諷。這就是只問顏色不問是非的後果。

 

追根究底,台灣的社會為何會生病呢?難道無藥可醫嗎?其實這個問題既非省籍族群差異,更非文化的隔膜。而是;糾葛的歷史所遺留下不同記憶裂痕,因此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歷史價值觀,這兩股迥異的價值觀卻在同一地點"台灣"相遇,當差異歷史價值觀被置入民主制度的機制中運轉時,最後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兩極化的容貌。因此;若能讓時間隨著自然的流逝,就會漸漸淡忘過去的歷史。藍綠雙方民眾應學著包容這不同的歷史價值觀,而重新樹立以台灣為主體共同生活的歷史記憶,方有可能藥到病除,大病痊癒的一天。

 

那什麼是截然不同的歷史價值觀,說個曾經我親身體驗到的一段事實的經過。發生時間在60年代後期,有三、四個十來歲的男孩,有本省籍,有外省籍,大家都是好朋友,經常玩在一起。一天大伙們聊天,說到日本人,外省籍小朋友說:「我爸爸說日本鬼子最可恨,殺了許多中國人。」一為本省籍的小孩幾乎是自言自語的說:「我爸爸以前的老師是日本人,他對我爸爸很好ㄟ!」說著說著這兩個小孩吵起來,因為他們對日本人的觀感褒貶不一,雖然他們當時從未見過日本人也沒去過日本,但是對日本人已經有一定的價值觀了。因為這兩個孩子是來自二個不同歷史記憶的家庭,而這些記憶就如同DNA一樣,隱存在血液之中遺傳給下一代,再下一代,傳到子子孫孫腦海中,而這種DNA的遺傳方式是讓人憂慮的。

 

因此;以移民到台灣的先後時間來區分,其所遺傳的DNA內容就大相逕庭。

 

有一群人:台灣早期的先移民,不論是明朝來的或是清朝來的,在他們

DNA中所傳遞的是:憤恨中國人那種視台灣"棄之不足惜"割讓他人的態度。

DNA中所傳遞的是:被日本人鄙視的"清國奴"將其皇民化後,情怯的矛盾。

DNA中所傳遞的是:二二八事件後,烙印出心中的怨挫的疤痕。

這一切歷史的記憶,在一位老先生說了一句:"台灣人的悲哀",道盡許許多多所謂"本省人"的椎心的哀怨。

 

另一群人:49年後隨國府到台灣,幾百萬所謂的"外省人",不論他們來自中國的大江南北,在他們

DNA中所傳遞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次殖民的的刺骨悲痛。

DNA中所傳遞的是:南京屠殺中同胞悲慘嘶叫的迴盪聲。

DNA中所傳遞的是:被禁錮在反攻大陸、還我河山,那虛假的圖騰中。

這一切歷史的記憶,在他們往昔視為寇仇的敵人說了一句:"中國即將崛起",而就可以一笑冺恩仇,一起重整舊山河。

 

所以這兩群人的歷史記憶,就像兩個永遠無法有交集的圓,分立於空間上的兩端,我們不能像希特勒對付猶太人一樣,將他們送進毒氣室,也不能像共產黨對付反革命份子一樣,將他們送進集中營思想改造。因此我們在消極面上----就是包容,包容他們的歷史的記憶,隨著時間;讓這兩個圓面積愈來愈小,距離愈來愈靠近,界線愈來愈模糊。在積極面上,我們要建立出新的歷史記憶DNA,那就是以台灣這六十年來大家共同生活所創立出來的多元價值歷史記憶,畫成更大的圓,連結起這兩個圓無法交集的圓。這創新的歷史記憶中,是要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用中華文化為裡,以世界文化為表,所呈現出新台灣人的一面,將此DNA遺傳給我門下一代,讓他們不亢不卑,立足台灣行腳世界。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pei&aid=16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