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思善、不思惡
2009/08/12 08:51:18瀏覽1385|回應0|推薦21

問:不思善、不思惡,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沒原則。但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師: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

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缽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缽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惠明看到衣缽,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缽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草叢裡出來對惠明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心」是智慧,「性」是佛性。一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

《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摘自聖嚴法師說禪)

昨天到書局買了一本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新書《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還附送一本金剛經。其中有一段內容,他談到佛法裡的「不思善、不思惡」,不是要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而是要我們認清「善」、「惡」都是一些價值觀。價值觀都是一些念頭,而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所能把握的其實並不多,並不大。所以不要執著於一些事實上我們連自己都把握不大的念頭。

這段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如果自己的觀念不清,看事情不夠深入,又如何判斷善惡、是非、對錯呢?所以一個人的格局、視野相當重要,如果自己無法看清楚事情的全貌,又如何判斷誰是誰非、誰善誰惡呢?

所以我不聽信道聽塗說之言,只要是沒有證據證明所言屬,就不值得採信。有人單憑隻字片語,就要「入人於罪」這種莫須有的指控本來就不需要理會。但偏偏還有人跟著起哄,指責我「心虛」、「閃躲」,否則為何不出面「澄清」、「解釋」誤會呢?

這種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煽風點火,還以正義使者自居。當然我也就無需客氣,嚴加駁斥。我有沒有誹謗某人,難道我還不知道嗎?為什麼不予理會,關鍵在於某人將一年前的悄悄話留言主動提起,刻意「滋生事端」、「大作文章」我為什麼要隨他起舞呢?如果某人覺得被人誹謗,讓自己清譽受損,就去法院「按鈴申告」,控告誹謗、還自己清白。

「謠言止於智者」自己不要散佈未經證實的指控,這才是聰明之舉。否則只要傳播、散佈,就會被別人指控是謠言的散播者。要你說出是誰說的,如果說不出是誰告訴你的,就是造謠生事的傳播者。所以我不想聽二手傳播,也不要告訴我,誰又私下說我的壞話。雖然我不會像某人一樣,只要私下詢問,讓某人不爽,某人就告你「誹謗」但我真的不想聽這類的二手傳播,如果有人相信這類未經證實的謠言,就相信吧。因為沒有是非價值判斷能力,耳根子輕的人,遲早也會身受其害。

所以不管網友「言之鑿鑿」指控某人如何、如何。我都不予採信。因為我相信「雞蛋再密也有縫隙」如果真的確有其事,遲早也會曝光。但如果是憑空想像、造謠生事,就算是指證歷歷,也不過就是八卦傳言,不予理會即可。

「是與非」、「善與惡」都是一些價值觀,一個人的格局、視野沒有到達相當的層次,執著在「是非」、「對錯」、「善惡」就容易被有心人士所利用,成為有心人士「借刀殺人」、「煽風點火」的利用工具。這也是部落格寫文三年,看盡網路人生百態的心得感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ankochin&aid=321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