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3 22:00:29瀏覽1141|回應0|推薦8 | |
不久前,參加孩子就讀高中所辦的親職教育講座,主題是:「面對狂飆高中生的父母教戰守則~從學習與情緒談起」。
主講者是位知名的教養專家柯志恩教授,同樣育有正在讀高中的孩子,她用分享的角度談教養經驗,深深打動我的心。
柯教授說:「八年級的孩子,我們稱為Y世代,絕不能用我們過去成長的經驗去『看待』。他們有幾種令父母苦惱的特性,分別依序為:網路成癮、異性(同性)的交往、社團的過度參與、自我大於責任(自戀、驕傲、膚淺)、生長優於發展(用唸書來逃避社會責任)、自戀多於自信等。」 我驚訝的發現,教授提到的這幾項特性,孩子「樣樣不缺」。
柯教授繼續說:「Y世代的青少年,是優裕裡孵著憂鬱的新品種,大約有四種明顯的心理特徵:青少年的認同危機、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度、自我接納。他們在生命中尋找內心的定位,這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人生歷程,父母要接納勿採取高壓態度抗衡。」
在這個時期的父母與青少年的孩子,想法常常是對立的。
父母的問題:「過度尋求補償、過度的期望、不安全的依附性。」
孩子的問題:「缺乏對讀書的動機、情緒起伏不定、學習沒有方法、缺乏安全感、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對孩子青少年的成場急速蛻變,除了為辯論抬槓,自我中心的他們喜歡找大人的碴。憂愁的父母不禁會問:「為什麼孩子變了?」也因如此,常會發生衝突,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盪漾不已。不禁自我懷疑,內心感到受傷,許多事突增許多擔心與罪惡感,有時忍不住對孩子輕蔑與譏諷。
柯教授告訴在場的父母如何做?
首先,找回原來父母對孩子最原始的初衷,那份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一份極單純的愛。未來的「變數」很大,現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正如沙漏般的快速流逝,好好把握彼此親子相處的關係。
父母除了要學習的如何掌控情緒,更要協助孩子適當的表達情緒。這是一段具有挑戰性的艱難課題。
我忍不住舉手請教柯教授:「孩子的爸爸從小到大都很獨立,課業表現與生活能力都很好,也常聽他說,認識許多朋友的孩子,求學過程自動自發,不亂花錢,也不會亂交女朋友,許多事都不用父母擔心,感嘆兒子的表現差很多,總是讓人擔憂,對孩子的表現很失望,父子倆也就衝突不斷。我試過很多方法,也試圖邀約爸爸聽親職相關演講,爸爸總不願意認同,常會說:『那都是專家的說法,根本不見得適合。』想修正爸爸的觀念,卻苦無對策,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
「這是身為父親對兒子的成長投射,賦予自己成長的過往,反映許多心理的情緒。他所提到不必父母操心的孩子,據瞭解,只占百分之三而已。」柯教授回答。
其實,父親需要再教育,要學習給自己與孩子一點空間。
只要有心去做,願意去嚐試,相信可以找到方法。
「我們不是生個『好』孩子來養,我們是生了個孩子讓我們更『好』。」最後,柯教授用一句話與父母共勉。
聽完這場演講,我感覺內心不再孤獨,因為我就是那百分之九十七的父母,原來孩子青春期的狂飆,是「必經」的過程,對他們一些我無法忍受的青少年「特性」,我得試著去包容與接納。
我想,就先從回歸對孩子原始的初衷,期待孩子平安、健康與快樂,當孩子情緒莫名的爆發,要尋求「間接」的情緒表達方式,找一個最適當的回應方式。如何堅定立場,理直氣「和」與孩子取得有效的溝通,讓孩子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與關懷,相信狂飆期會安然度過。
當然,更希望我改變的態度能影響到爸爸的觀念!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