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能力管理自己情緒,不要說具備情緒管理專業
2024/06/09 14:25:19瀏覽734|回應1|推薦17
自從結婚成家,發現自己從對未來有幸福期待的熟齡女性變成整天忙家庭、小孩與飽受社會男尊女卑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沒有自己的怨婦。

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為了讓自己不要一直處於情緒漩渦,主動對外尋求知識,想了解到底怎麼了?

慢慢的,我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情緒管理」出現問題。

經過多年的學習,自覺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情緒管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是經由學習,大概對情緒管理有了一點的心得。那就是,與其說是改變情緒本身,其實是「坦承地面對,當下已經發生的變化,並且在這變化中,能夠將自己穩穩的落地」。

所以,情緒管理並不是要「讓自己沒有情緒」,而是「知道我可以如何對待已經發生、也沒辦法避免的情緒」。

我是個喜歡學習的人,會主動搜尋學習的機會,就這樣,也接觸許多和情緒管理學習的活動或講座。在學習的路上,遇到不少聲稱自己是「情緒管理」的老師。剛開始,打內心深處佩服與仰望,主動找機會向他們學習,可惜的是,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些以「情緒管理」作為主業或斜槓的專業老師,往往他們的「情緒管理」是不合格的。

讓大多數的情緒管理講師,多是自認為學習到理論基礎以及參與實務經驗得到的自以為是情緒管理專業,只是用在管理「他人」,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

舉以下幾個親身經驗的實例:

在碩專就讀時,一個同學Y聲稱是某某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的講師,專門指導情緒以社區、學校為媒介,孩童、父母、老師為對象,結合教育及相關專業人士與志工,共同推動情緒教育。

一個則是在家庭教育中心長期在親子推廣情緒教育的講師C。

在學校,會有很多機會分組報告,小組成員都是有社會歷練的成年人,異質性大,異中求同的合作是最挑戰的任務,當時覺得很幸運,能和兩位「情緒」老師同組會減少許多爭論困擾。

結果,並非如此。

碩專是回流教育,大家平常各自忙碌,能碰面的機會很少,時間軸也不同,要聚在一起討論的機會很少。但是,為了分數得到學分,要花時間討論到整理成完整分組報告挑戰大家的能耐。

甚麼能耐?

就是願意放下自己的主觀,打開心胸和小組成員討論,朝往報告完成的目標。每個人都可以提出想法,經由討論達成共識。這兩位情緒講師,個性急躁,說話語速也急迫,別人的想法和他們不同,會馬上得到被否定甚至評斷,溝通過程讓人感受到壓迫,很不舒服。心想,大家都是年過半百的成人,怎麼還像小學生遇到問題情緒先上來,先吵先贏?

後來,若有小組討論,個人直接告知,自覺「理解」速度慢,跟不上,討論好,要我怎麼配合再和我說。即便有再好的想法,也懶得提出,主要是不想再經歷那種讓人壓迫的小組討論。

後來,也沒啥意願再和YC同組。

另一位則是正念老師S。正念的專業,確實教得很好、很專業。老師也出書,其專業也在全台各地有很大的迴響。

曾和老師合作教育部案子,邀老師指導「正念8堂課」,學員的學習成效滿意度很高。

說實在話,身為活動規畫者也從中學習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技巧,就是情緒來時,先深呼吸。光是這點,我就練了好久。因為,常常情緒一來,就會心跳加速、手發抖,然後,冒出讓人後悔的情緒語言。還好有自覺,已漸漸把提醒自己深呼吸視為很重要的日常練習。

會發現S老師的情緒有問題,是一次有關課程時間的安排調動和老師聯絡。當時逢疫情期間,時間很難喬。所以,增加許多困難度。我的想法和老師有所差距,所以必須多花時間溝通。事後回想,可能是時間壓縮,可能是老師正處於很忙變得沒耐心,還有,用電話用LINE通訊,未能及時發覺老師不是神,也是有情緒。雖如此,心底認為老師是個擁有情緒管理能力的老師,會比一般人具備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做好溝通。

結果,並非如此。我在電話這頭仍用過去的模式,一項一項的和老師說明與分析時間的安排可能無法照原有的計畫…。老師在電話那頭,讓我從聲音感受到老師是不耐煩的,開始有情緒反應。

我認為要說清楚,所以,會多做說明溝通。說明時,卻一直被老師打斷,好不容易整理的思緒卻被叉開到語塞,讓我不知如何說下去。帶著對老師的「情緒專業」印象,一種無法理解的失望,被老師的情緒反應驚嚇!

記得老師在課堂上一直「教」我們,情緒來了,要先離開現場。老師大可以直接告訴我,現在不方便談,晚一點再約時間討論,而不是「當下」把情緒垃圾往我身上倒。

那一刻,內心對S老師的情緒管理專業指數開始動搖往下。

還有一位在婦女成長團體認識的講師L,在做成果報告時,主題也是探討情緒管理。

這位L講師很專業,參加過許多培訓,呈現的簡報內容有學術理論、有醫學報告等。看L的分享內容,是位專業的情緒管理講師。

幾年後,在另一個培訓與L結緣。帶著對L過去的印象,相信L是個可以合作的共學夥伴。

結果,我的相信是錯誤的。

在和L較近距離的接觸,與原來的印象「反差」極大。

前不久,有一個內政部的性平專案,受邀為北區聯絡人轉交宣講紀念品。轉交物品,舉手之勞,只要聯絡轉交時間即可。於是樂意接下工作。

專案從去年就開始籌劃準備好一段時間。由於場次有限,總督導特別設立一個LINE群組,邀約確定能配合專案推動的講師進到小群組。總督導也依序將所有的教材與表單放在群組。合理的判斷,只要是群組的一員,會關注群組的動態訊息。這是負責任更是基本的自律要求。

有一次,某位講師臨時有事,詢問有誰可以接案?L「立馬」在群組表示可以。於是,身為聯絡人,就聯絡L,看如何把物品轉交。結果,L竟然講話像機關槍的掃射,問一大堆「狀況外」的問題。讓我來不及反應。「在哪裡講?講甚麼?資料在哪裡?表格在哪裡?宣講品是做甚麼?......」。

聽到L這樣的問,極度懷疑L是群組內的講師嗎?

為了達成任務,只能耐住性子和L說明:「資料都在群組啊!你只要往前找就可以看到……。」

「我忙死了,我要趕論文,我沒空看……」。

「你有沒有空,要趕論文,和我沒關係,若沒空,請自行和督導聯絡,我只負責轉交宣講品。」

「資料在哪裡?」

「在雲端,自行下載即可。」

「我無法下載…」

心想,L要寫論文,又不是最近一兩天的事,寫論文要上網找多少資料,google雲端的資料卻無法下載???是懶惰,還是甚麼推託理由…?

為了完成已接下的轉交宣講品工作,只好再耐著性子,個別為L服務,一一把檔案用LINE轉傳。

在當下,內心不禁對L打上好幾個問號?「L很忙,我就不忙嗎,我的時間就比L多嗎?…」心裡不是很舒服。若非看在團隊份上,實在不願多花一分鐘浪費在狀況外的人身上。

L懂得情緒相關理論又在各地以情緒管理為專業的講師,怎麼自己遇到事情是如此膚淺反應?「很忙,是個人的事。很忙,沒空接案,為何要自告奮勇接案?既然很忙很忙,難道不能向督導誠實告知自己太忙不能接案?
」要知道,講師很多,不能講,馬上有人可以遞補。

過了幾天,終於約好轉交宣獎品。當我把宣講品專交的那一刻,L的急性子又使上來。連珠炮似的掃射提問:「教材的前手是誰? 表格在哪裡…」讓人怒火焚燒的狀況外提問,只能深呼吸,按捺不耐煩地回:「資料都已全部轉給你,你都沒看嗎?」L發現我無法立即給想要的答案,竟然情緒化(一個70歲的講師竟然像小孩子的直接反應)「你自己去講好了…」。

頓時空氣凝結。

L的行為表現,完全出乎「料想之外」。

這是一個團隊,L即便拿到博士論文,即便號稱懂很多,又對外聲稱自己是多麼的專業,在各個場域講課,又是甚麼大學當講師…。在我眼裡,L甚麼都不是。一個連自己都無法管理好的人,年紀已70歲,擁有許多證照與文憑,人生的智慧卻未與年齡同步成長。

L的行為表現,讓我想到一句話:「一個人趕趕趕,只知道趕,卻沒注意到靈魂還沒跟上。」

為了團隊的永續,為了團隊的品質,忍不住和督導把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以及L的反差行為做報告,希望爾後建立機制,避免邀約狀況外的講師,有損團隊品質。未來,不見得會再執行專案,但是,不希望日後還有人和我一樣遇到不舒服的感覺。

團隊不缺「專業」的講師,缺的是,懂得合作的講師。

還有,個人不願意再把寶貴的時間重複浪費在L身上。L是否未來會改善,那是L的生命功課,我沒必要去承擔與包容以及對L抱著成長的期待。

過去,以為L是具備情緒管理專業的講師,想不到近距離的接觸,才發現L的真實樣貌。L是一個沒有管理自己情緒能力的老師,對外聲稱的情緒管理專業,充其量只是一個具備撰寫論文能力,很會蒐集資訊「哄」騙大眾「『專』門騙人『家』」的「專家」。

「情緒管理」真的是人一輩子的人生功課。是要用生活去實踐的。

以上列出的情緒管理的講師們,仍在「情緒管理」專業領域受邀推廣專業,身為聽眾或學習者,會被講師的理論包裝與講演技巧打心底佩服稱讚。

只要仔細想想,學習情緒管理目的,是要讓自己更好,做情緒的主人。

檯面上的講師,多只是擁有專業的資料做傳達,並不代表講師就是能做到情緒管理的人。

管理別人的情緒,都能比較客觀,也能發揮專業,當事情是和自己的利益衝突有關,全都打回「原形」,主觀意識無法騙人,完全對外顯現自己是「專業」,自己說了算,讓他人無法取得平等位置做真正的溝通。

當下,表面上看到專業情緒管理講師向是佔上風,其實,強勢的態度已失去最可貴的溝通機會。只有溝通,

親身接觸社會上太多打著「情緒管理」的專業老師,充其量,只是「管理」別人的情緒,欠缺管理自己的情緒,說白一點,這些情緒管理的老師,是被情緒管理的老師,遇到事情,沒有能力做情緒的主人。

讓人失望的論證。

至今,讓我認為符合「表裡如一」的「情緒管理」老師,好像還沒遇到。

期待有機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uiyichen&aid=180699134

 回應文章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6/15 12:43
很多心理學家自己心理都有問題
就像很多婚姻專家最後都離婚
小觀(tsuiyichen) 於 2024-06-16 12:57 回覆:
謝謝回應,很認同。在教養路上,對親子專家抱著期待,為了找專家花許多時間與不少金錢,現在回想,專家似乎沒幫到甚麼,自己花時間了解小孩比較重要。遇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專家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