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21 19:26:34瀏覽2333|回應0|推薦15 | |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是一本老師介紹我們閱讀的書。
班上同學異質性很大,自開學以來,一直在學習「異中求同」,過程中,有如置身在合唱團,學習做為一名適任的團員。 那天,老師上課的主題是「空間就是權力」。老師邀我們到他的研究室「踏查」,是一種具實驗性的特別體驗。 老師請我們環顧研究室,就我們在空間裡所看到任何置放、陳列、懸掛等任何物品,分享所見所感。 小小的研究室,擠著20幾位的學生,無法自由行動,只能就自己站的位置分享「看」到的物品做「放聲思考」。 我較晚進入研究室,站在進門處的長桌與櫃子邊;老師的桌子與長桌「相望」。 我想到老師曾在課堂上放一張照片,那是研究生與老師做討論交流的畫面,學生露出燦爛的笑容,體會學生與老師之間已跨越「階級」,是一種難得的師生共學的交流;對個人過去在體制教育感受到「老師」的位階是由上對下的威權,有了莫名的感動! 同學們輪番分享自己的看法,各自表述…,老師不帶任何的價值觀皆以「肯定」語意回覆。 直到有位同學分享看到貼在櫃子邊的便利貼留的文字,呼應到老師想表達的關鍵。 一個人的空間物品擺設,可以從物品與物品間的交織,透露出空間主人的特質。 老師順勢分享過去「因為曾經,所以溫馨」的小故事,對聽故事的我,一幅一幅讓人感動的師生互動畫面在腦海描繪。 老師讓每位同學有分享的機會,一一邀約。 我分享著:「這個長桌,讓我感覺到老師的研究室大門是為學生『敞開』的,長桌代表接納不同的學生,可以單獨,可以團體…,只要有問題都可以來找老師談一談…。可以不拘束,選擇自在的姿態找個想坐的位置…」話還沒說完,緊鄰在旁邊的同學似乎也有同感,強勢用更「高度」的聲音表達相同的想法,感覺同學「殷切」被老師聽見的渴望…。而,我的聲音瞬間被埋沒在那個空間的瞬息。 一種不被尊重的干擾,有如莫名的雜音,讓人不舒服,想用力排除。 當下,選擇「忽略」它,正視這個「干擾」,了解到,只要在群體,這種讓人干擾的雜音很難避免,只有「淡化」它,才是因應之道。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談的是由人的生命歷程與個體成長的傳記,探討每個生命與生活階段居家環境與居所的意義。於是,得以觀照自身,了解居所與自我互動過程…。 我思考自己的家屋,屬於自己的空間所擺設的物,去探索老師想表達的-物的意義:人與物在一特定的社會環境脈絡裡相互作用而展開。 那麼,每個人的家屋所擺設的物,一定透露出人與社會的素質,是哪一種層次的自我認同? 從物品與空間,我體悟到群體合作的核心價值。 當一個人擁有「生存」的能力,要學會「生活」,與「社會」連結是緊密的。 相信社會上每一份子,大家都希望過得幸福美好,有如一首用「美好」旋律譜的曲調,跳動著「幸福」音符,那是一首終其一生每個人正努力唱出屬於自己幸福美好的歌。 雖然,每個人的心中幸福曲風「不同」,但是,身為團員,唱歌的態度要趨近「相同」,才能為自己、為他人唱出幸福的真正曲調。 必需「相同」的態度是什麼? 在合唱團裡,有男有女,有高音有低音,有指揮有伴奏,每個人有各自的工作,目的是演出好聽的歌曲。它不需要個別、突出的角色,而是需要眾人齊心合力,共同完成。只要是團員,必須懂得收斂,節制,不能太突顯個人的特色,同時也必須努力傾聽別人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成為整體的一部份,如此大家才能譜成一首悅耳動聽的曲子。 在任何空間,我們都需要反身性的鏡子,讓我們在自身缺席之處看見我們自己,才能有主體性去建構合適的空間,那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和他人合奏,屬 於美好兼共好旋律的空間。 了解自己的空間是要學習的,試著去了解與包容他人的不同空間更要學習,那是帶著修煉元素的學習;是一種身為稱職的合唱團員必需做好的事前準備。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