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2 11:59:40瀏覽899|回應0|推薦0 | |
推算命理,取用八字: 常常有生辰是閏月的現象出現,只要依從廿四節氣做為生月天干支之基準點,即可合乎大自然運行之時間常態。 有某些命理師不甚明瞭命理之根源係來自宇宙大自然,錯把閏月一分為二,各半月歸於前後之月份為生辰月干支命理,依此使用錯誤之法則,仍是不知天體運行,時間節氣之變化,此類命理師自己成為了書匠在說話。 「天道運行、日新月異」:陰曆是“月球與太陽”之合,朔與望的時間記實,廿四節氣是觀察太陽運行的反映,所以陰曆也就與廿四節氣具有密切的相關聯,廿四節氣配合陰曆使用,在古代中國民間是獨特的現象。 陽曆: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回歸周期,四季寒暑變遷,以一日一夜為基礎稱為陽曆,亦稱為回歸年(參考天體時間系統)。 陰曆:月球圓缺的周期變化,陰陽消長,用以記實氣候變異,萬物賴以滋生,為了適應農漁牧的需要而做基礎的稱為陰曆(請參考:月相納甲)。 朔望月的長度是採取“日陽”與“月陰”相合的真實周期而訂定,平均為29.53日,兩朔出現之間隔為一個陰曆月,取近似值30天為大月,不然就是29日為小月。 制定曆法時,為使陽曆年的長度和陰曆年的長度趨於相近值,嚴格要求陰曆朔望月的周期,訂定陰曆年的長度,還要兼顧寒暑變化,四時交替更新。陰曆的曆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但是回歸年是365.2422日,比陰曆每年設12個朔望月,多了11天左右,如果每年累積了差數,就會產生錯亂現象,時間上顯然並不符準則。 古人觀測“月體”及“日體”位在同一經度置點,地球公轉太陽19周期,月球公轉地球235周期,才會回歸到原來同一置點時,誤差僅0.09日(2時09分36秒)。於是採用了19年七閏的方法,也就是在19年之間設置7個閏年,每閏年為13個望朔月。 置 閏:陰曆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形成同一個節氣的日期也就晚了11天左右,而置閏月的陰曆年長384天,比回歸年長了19天左右,結果下一節氣的日期又要提前了19天左右。隨曆法之演進,古代本來安置閏月的辦法不盡相同,後來有了規律可以遵循,就是把不含有中氣的月份,重作為閏月的安置,也就一直沿用到現在。因為演算出19個回歸年各有288個節氣及中氣,而朔望月有235個月,因此就會有7個朔望月沒有節氣以及中氣。 每個月會含有兩個“氣”,前一元氣稱節氣,在後的稱中氣,統稱為“節氣”,前後相比較之下,當然以中氣為主要,因為月序是按中氣的順排列,同時“日行”與“月序” 在天體運行中,具備有相對應的關係。 另一項觀測的理由,平均年365天÷12節氣=30.436天,說明了兩個節氣或中氣之間的平均日數,而朔望月平均是29.53天,這兩種時間計法相比較,少於一天的相差值,代表在後的中氣日,每月以約一日差在陰曆月份日期中向下推移,一直推移到下一個月初,如果不增加日差常數,則以後的節氣也都同樣的會被推移向下個月初,廿四節氣也就毫無存在的意義了。 因此置閏月,而把無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是基於消除日差數,讓朔望月及廿四節氣之間的搭配運用,做合理的協調,使中氣又可以回到原有的月序裡,保持天體運行時間與天象、氣候之相等關係。 但並不是沒有中氣就都是閏月,因為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個中氣,如果前一個月有了中氣或含有兩個中氣,下個月雖無中氣,也不能置閏月。 地球公轉的是橢圓軌道,有兩個焦距點。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在元月份時,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是最近太陽的“近日點”,半年之後到了離太陽最遠的“遠日點”。遠日點運行速度緩,時間也長,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期間有186天,兩中氣間隔平均約31天,夏至到小暑的中氣間隔更長達31.44天,皆大於朔望月,所以不含中氣的機會就很多,置月的機會也就多了。近日點則運行速度快,運行時間也短,秋分經冬至到春分期間有176天,秋分到霜降的兩中氣間隔平均30.38天以後,都只約29天多一些,因此置閏月的機會也就減少了,甚至到了冬至以後,中氣之間隔短於朔望月,總是含有兩個中氣的現象出現,結果十一月、十二月、正月都不出現有閏月的原因。(例如:1995雙立春;1984年有雙立春及雙雨水)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